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共识
  • 专家共识
    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虫媒传染病防控专家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历史上是著名的瘴痢之地,多种虫媒传染病肆虐猖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防治,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如今的海南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和度假天堂。但是,毕竟海南属于热带地区,环境气候非常适宜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而且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环境、动物、人类活动等因素均影响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何在“全健康”理念下做好海南虫媒传染病研究与防控工作,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就虫媒传染病防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防控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曹荣季, 邵宗体, 樊荣, 刘正祥, 段兴德, 程盼, 王明, 王希兵, 洪梅, 高子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水富市小兽与其体表蚤类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为鼠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月在水富市4个乡镇海拔在300~1 500 m的居民区、农耕地和林地3种生态环境,选取8个样区,用笼夜法和5 m夹线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对小兽和蚤分类鉴定,并计算群落生态学指标。结果 共捕获小兽140只,隶属于2 目3 科 8 属11 种,优势种为针毛鼠(35.00%)、北社鼠(10.71%)和中国鼩猬(10.00%)。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的捕获率分别为1.56% 、6.03%和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4,P<0.001),在3种生态环境中,居民区的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小,而生态优势度高于其他两种生境,农耕区和林区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均无明显区别。小兽物种丰富度在1 000~1 500 m海拔带最高为8种,3个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在1.588~1.839,均匀度指数在0.764~0.945,生态优势度在0.172~0.271,3个海拔带小兽捕获率分别为4.36% 、4.43%和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8,P<0.001)。共检获寄生蚤41匹,隶属于4科5属7种,优势种为缓慢细蚤(36.59%)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30.77 %),平均染蚤率为15.71%,总蚤指数为0.29。林区的寄生蚤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种,居民区蚤指数最高为1.357。在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带中,寄生蚤生态优势度均较低,在0.396~0.769之间。结论 水富市小兽与其寄生蚤生物多样性不高,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低,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比较单一有关。进一步开展小兽及其体表蚤类等媒介监测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辛文媛, 张丽, 代瑞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的生化特征,进行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分型和差异区段(DFR)研究,为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鉴定溯源、鼠疫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967年以来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从人尸、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体内分离出28株鼠疫菌,通过糖醇酵解实验,研究其生化特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CRISPR的YPa、YPb和 YPc 3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然后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 Dictionary和NCBI数据库检索比对,以鉴定CRISPR spacer阵列。最后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23对DFR(DFR01-DFR23)分型引物和质粒验证引物(PMT1)对试验菌株DNA进行分型验证。结果 鼠疫菌糖醇类酵解表型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8株鼠疫菌对甘油、阿胶糖、麦芽糖的酵解均为阳性,对鼠李糖、蜜二糖、脱氮的酵解均为阴性。CRISPR分型发现10种spacer,包括YPa 5种、YPb 4种、YPc 1种,a105和b51是新发现spacer。28株鼠疫菌归类为8个基因型,分为5个CRISPR类群:Cb4、Cb4'、Ca7、Ca7'和Ca35'。DFR分型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分别为32型、5型、8型和49型。该地区主要基因组型为32型和5型。结论 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型,当地鼠疫菌基因型较少,遗传较为稳定,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同一地区不同菌株基因型有差异,存在鼠疫菌菌株微进化。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李苏胜, 王静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库蠓(双翅目:蠓科)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和兽医学媒介昆虫,能通过叮咬动物和人传播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 SBV)、奥罗波克病毒(Oropouche virus, OROV)等多种病毒,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北京和澳门,其余都有库蠓分布的报道。我国现记载的库蠓属有12个亚属368种,分布在云南的库蠓种类最多,其中原野库蠓(C.homotomus)的分布最广。能传播或潜在具有传播病毒能力的库蠓至少有42种,其中我国有20种,在北京、天津、香港、澳门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为进一步了解传播虫媒病毒的库蠓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促进我国蠓传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本文对我国动物病毒媒介库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综述,为动物虫媒病毒的研究提供依据。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刘小虎, 任天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恙螨是一大类小型节肢动物的统称,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的恙螨科和列恙螨科。恙螨幼虫可以通过直接叮咬宿主动物引起恙螨性皮炎,还能作为传播媒介传播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兽共患病和虫媒传染病。《中国恙螨》详细记录了1997年以前的在中国发现并定种的恙螨,总共3个亚科46属452种。为了给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1960至2021年的文献涉及内容进行分析和甄别,新增2属74种恙螨,中国恙螨的种类达到了3个亚科48属527种恙螨。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陈红, 单宁, 冷培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外环境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的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的差异,以便明确自然积水对诱蚊诱卵器法监测的影响,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5—10月期间每月中旬在上海市静安区各街道(镇)居民区外环境中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开展相同区域内的平行对照研究,比较不同监测环境中两监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不同月份中,诱蚊诱卵器指数最高为8月6.86,其次为7月6.74;布雷图指数最高为8月16.24,其次为7月14.56。两监测方法在时间趋势上高度相关(r=0.965,P<0.05),诱蚊诱卵器指数各月均低于布雷图指数,指数月间分布趋于平缓。诱蚊诱卵器指数老旧公房为5.73,商品房为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0,P<0.05);布雷图指数老旧公房为13.58,商品房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3,P<0.05)。老旧公房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均高于商品房,老旧公房的布雷图指数为13.58,高于同一地区的诱蚊诱卵器指数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08,P<0.05)。两类型居民区积水构成相近,两类型居民区最多的积水种类依次为盆景、水生植物、闲置容器和储水容器,数量上老旧公房自然积水平均66.43处/居民区,商品房平均49.27处/居民区,随自然积水数量增加,布雷图指数上升。结论 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有较高的一致性,诱蚊诱卵器指数相较于布雷图指数更趋于平缓,不同类型居民区中环境积水数是影响诱蚊诱卵器指数的主要因素,在自然积水较多的环境中,布雷图指数法相较于诱蚊诱卵器指数敏感性更高。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安丽萍, 裴宇霄, 索鹏辉, 韩谦, 赵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野外采集的蜱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种属并完成该蜱的实验室人工饲养,研究该蜱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方法 在体视镜显微镜下观察蜱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扩增蜱虫线粒体16srRNA目的基因,进一步确定蜱的种属;利用改进的实验室人工蜱喂养系统在新西兰白兔体表寄生蜱虫,分析其各时期的形态学变化和生活史特性,最后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寄生与未寄生新西兰白兔血液的14项血常规指标。结果 根据蜱形态学分析,雌雄蜱的假头基呈六角扇形,腹部肛沟明显,雌蜱腹部可看到明显的生殖孔和肛门,具有明显的缘垛;PCR扩增16srRNA 1.5%琼脂糖凝胶在约460 bp处有目的条带,确定野外采集蜱为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在相对温度28 ℃,相对湿度(90±5)%的实验室环境下,血红扇头蜱发育1个完整的世代需要61~83 d,并表现出宿主单一性,即在不更换宿主的情况下,幼蜱、若蜱和成蜱均在新西兰白兔上寄生; 新西兰白兔寄生蜱6次后,体质量和体温降低,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率(LYM)等升高。结论 在相对温度28 ℃,相对湿度(90±5)%的实验室环境下,血红扇头蜱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需要61~83 d,并且寄生后新西兰兔表现出体质量体温降低,有炎性感染、轻度脱水和贫血症状。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王静静, 冷培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角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欧洲、亚洲及南美北美地区且危害性严重的经济性害虫,可通过叮咬吸血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可作为媒介生物在畜群间传播病原体。实际生产中,根据角蝇具有在牛粪中产卵的生活习性,粪便排泄物或直接被清除,或被掺入多拉菌素、伊维菌素等以杀死角蝇幼虫。而控制成蝇则多采用化学手段,其中耳标式杀虫剂由于其防制效率高、防制周期较长、用药量低等特点,近些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角蝇的生物学特性、危害以及角蝇综合防制展开综述,为角蝇防制提供理论基础。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周小洁, 张洪江, 赵显丰, 邱星辉, 张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北京市3个大型森林公园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野外种群的Rdl基因抗性突变进行检测,评估其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方法 利用序列比对分析获得白纹伊蚊编码GABA受体的Rdl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Rdl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与抗性有关位点(第A296和V327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 白纹伊蚊Rdl基因由10个外显子(Exon)和9个内含子(Intron)组成,编码区(CDS)全长1 608 bp,编码535个氨基酸;白纹伊蚊Rdl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63%,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相似性为91.55%;在3个公园采集野外白纹伊蚊种群中(90只标本)均未检测到上述Rdl靶标抗性突变,均为敏感型(GCA和GTA)。结论 北京市3个大型的城市森林公园环境中白纹伊蚊种群对环戊二烯类有机氯杀虫剂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的靶标(即GABA受体)Rdl基因与其他昆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和高度保守的基因结构特征,3个受试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未检测到Rdl基因抗性相关突变,提示以靶标敏感为导向反向研发杀虫剂。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李雪, 凌峰, 屈志强, 罗密芳, 黄燕翠, 韦舒琳, 刁书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和病毒携带率,为合理选择、使用杀虫剂及蚊媒生物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分别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幼虫浸渍法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敏感性测定,并运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分析;白纹伊蚊病原学监测采用半巢式RT-PCR法对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进行检测。结果 2021年南宁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LC50分别为0.261、4.97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8.253、5.591,抗性水平分别为高抗和抵抗;成蚊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马拉硫磷药纸死亡率分别为57%、80%、100%,抗性水平分别为抗性、可能抗性和敏感;2021年南宁市白纹伊蚊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野外采集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2 199只,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扩增出阳性条带。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存在不同程度抗药性,应参照抗药性检测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高抗或抗性杀虫剂应停用一段时间,低抗或疑似抗性杀虫剂应轮换使用或复配使用,以降低蚊虫选择压力,延长杀虫剂使用寿命。南宁市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可能尚未携带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病毒或携带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应持续监测,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 病媒生物研究专栏
    闵慧, 李裴裴, 王先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淮北市城市和农村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分布变化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每年的5—10月份,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以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铁佛镇四个村的居民做为农村监测点,烈山区杨庄街道办、烈山街道办四个社区的居民做为城镇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分析淮北市城镇和农村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和分布。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3年间容器指数(CI)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全市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5、4.92、8.33,平均BI为8.92;2018—2020农村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33、4.83、8.17,平均BI为8.78;2018—2020城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67、5.00、8.50,平均BI为9.06。每年全市BI峰值主要出现在7—8月,2018和2020年存在区域流行风险,2019年存在传播风险。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3年间全市CI分别为9.24、5.58、7.85,平均CI为8.92;农村CI分别为9.13、5.58、7.58,平均CI为8.78;城市CI分别为9.34、5.75、8.15,平均CI为9.06。2018年和2019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5)。结论 根据3年监测结果,观察到闲置容器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场所,密度较高,农村和城市都同时存在流行潜在风险,应加强外环境治理、病媒消杀、宣传教育等有效控制手段,消除登革热流行的潜在传播因素。

  • 论著
  • 论著
    许小珊, 黄荣叶, 陈欢欢, 罗柳红, 宋畅, 朱秋映, 蓝光华, 梁淑家, 沈智勇, 林玫, 冯毅, 邵一鸣, 廖玲洁, 邢辉, 阮玉华, 李剑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治疗前耐药(pretreatment drug resistance,PDR)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为艾滋病进一步扩大治疗并提高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广西钦州市2014年1月—2020年6月治疗前HIV感染者并收集现场和治疗数据,并对血样进行病毒RNA提取、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及耐药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治疗前耐药率为5.5%(116/2 122, 95%CI: 4.5~6.4),NNRTIs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 (3.1%,66/2 122)。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96.0%,其中治疗前不耐药组和耐药组分别为96.4%(1 213/1 259, 95%CI: 95.2~97.3)和89.7%(70/78, 95%CI: 80.8~95.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在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与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有关的因素包括治疗前耐药 (AOR=0.35, 95%CI: 0.15~0.82) (模型1);治疗前NNRTIs耐药 (AOR=0.30, 95%CI: 0.10~0.88) 和NRTIs耐药 (AOR=0.23, 95%CI: 0.06~0.90) (模型2);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 (AOR=0.10, 95%CI: 0.03~0.35) (模型3)。结论 广西钦州HIV感染者治疗前耐药达WHO耐药中等水平,治疗前耐药显著降低了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效果,尤其是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者。为有效遏制HIV耐药发生和传播,我国需要加强耐药监测及预防工作。

  • 论著
    聂宏骞, 赖宣丞, 易长文, 鲁燕妮, 叶海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南省四个市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并评价其健康风险,为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海南省四个市县(白沙县、澄迈县、琼海市和屯昌县)生活饮用水为监测对象,共采样303份进行检测。按不同类型(出厂水和末梢水)和不同时期(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监测,分别利用癌症风险模型和非癌症风险模型,对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进行经口、鼻、皮肤的三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2019年海南省四个市县三氯甲烷总检出率为60.1%,四氯化碳检出率为28.4%。四个市县的三氯甲烷浓度范围在2.80×10-4~ 2.32×10-3 mg/L,平均1.31×10-3 mg/L;四氯化碳浓度范围在3.04×10-6~ 6.36×10-6 mg/L,平均4.53×10-6mg/L,检出浓度均未超国家限值,合格率均为100.0%。出厂水和末梢水中的三氯甲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三氯甲烷浓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致癌风险均值分别为1.92×10-7、7.74×10-9;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81×10-3、8.50×10-4。四个市县中,屯昌的三氯甲烷的致癌风险最大;而白沙的四氯化碳的致癌风险最大,但是均小于10-6结论 海南省四个市县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均有检出,但结果均未超标;三重暴露途径中,经口摄入风险最大,经皮摄入风险最低;海南省四个市县农村饮用水中的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总体健康风险均处于可忽略的范围,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均在可接受范围。

  • 论著
    郑小英, 符少剑, 王文伶, 李海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人群中酒精依赖综合征(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 A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gnal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Val66Met的表达差异。方法 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黎族ADS患者66例,健康志愿者60例,采集血浆,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人群BDNF表达水平,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理解基因测试测定两组人群的认知功能。提取两组人群血浆基因组DNA,利用TaqMan®SNP对BDNF Val66Met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ADS患者血浆中BDNF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08,P<0.001);有家族史的ADS患者血浆BDNF水平与没有家族史的ADS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1,P=0.024);ADS患者威斯康星卡分类测验(WCST)中的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正确数、完成分类数、随机错误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健康志愿者和ADS患者BDNF Val66Met多态性或者其等位基因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抑郁型ADS患者和非抑郁型ADS患者、攻击倾向ADS患者和非攻击倾向ADS患者、自杀倾向ADS患者和非自杀倾向ADS患者之间的BDNF Val66Met多态性或者其等位基因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S患者血浆BDNF水平低于健康人群;ADS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和BDNF水平相关;BDNF Val66Met多态性在各类ADS患者和健康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论著
    高占, 刘正敏, 陈立, 孙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北京市献血者中筛查出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者流行毒株及分子传播特征,为献血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方法 对2018—2019年献血筛查HIV-1阳性而报废的血液样本118份,针对病毒pol区部分片段进行基因扩增和测序,运用系统进化分析技术构建贝叶斯(Bayesian inference, BI)和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ML)系统进化树,确定HIV毒株亚型,并与从NCBI数据库下载来自中国各省份的23 823条HIV-1序列应用HyPhy2.2.4与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结果 从收集HIV-1阳性报废血液样本成功获得pol区基因序列118条,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主要亚型为CRF01_AE 54份(占45.8%)和CRF07_BC 48份(占40.7%)。CRF01_AE中的Cluster 4和Cluster 5簇和CRF07_BC的MSM簇,所占比例分别为25.4%(30/118)、20.3%(24/118)和34.7%(41/118)。在0.5%基因距离阈值下,共有14条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发生关联;进入分子网络中HIV-1毒株亚型包括CRF01_AE(6例)、CRF07_BC(6例)、B(1例)和CRF67_01B(1例)。献血人群中的HIV感染者在分子网络中与12个省的HIV感染人群病毒序列相关联,重点关联的依次为来源于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大城市MSM人群的感染毒株。结论 北京市献血者筛查出的主要HIV-1流行毒株为CRF01_AE和CRF07_BC,在MSM人群占据优势的CRF01_AE Cluster 4、CRF01_AE Cluster 5和CRF07_BC MSM簇,在献血筛查HIV-1阳性人群中同样属于主要流行簇。分子网络分析未发现该人群中大规模的聚集性传播,进入分子网络的毒株主要与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大城市来源于MSM人群感染毒株相关联。提示强化献血人群健康教育,有效阻断有高危行为的MSM人群参与献血。

  • 论著
    王颖童, 曹玉雯, 贾肇一, 何宝花, 孙印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利用全基因测序手段研究耐药机制及致病机理打下基础。方法 对2017—2018年收集从儿童病例分离并保存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5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使用普通PCR方法检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菌株研究报道较多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并分析携带情况。结果 青霉素耐药相关pbp2b基因携带率为0,红霉素耐药相关ermBermAmefA/E基因携带率分别为96.00%、0和33.33%,四环素耐药相关tetMtetLtetKtetO基因分别为94.67%、84.00%、0和0,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gyrA基因97.33%;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自溶酶和神经氨酸酶表达相关基因lytAlytBnanA均为100.00%;与菌体侵入机体过程相关的pavplyhysAiga基因分别为97.33%、98.67%、93.33%、96.00%;与细菌粘附相关的rrgA基因为29.33%;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相关基因pspApspC携带率为0%。血清14、19F、6、23F型菌株mefA/E基因携带率较高,携带rrgA基因的株菌中19F型最多(9/22);不携带tetL基因的菌株中6型占33.3%。结论 河北省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携带ermBtetMtetL基因及gyrA基因比例较大,应警惕此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lytAlytB基因携带率高应慎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具有地区差异,建议结合临床表现,深入研究并长期监测。

  • 论著
    汤杰, 周玲米, 付小凤, 蒋富生, 肖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1—2020年桂林市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阳性育龄妇女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特征变化情况,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抽取2001—2020年新报告病例,收集相关病例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首次CD4检测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1—2020年桂林市共报告 HIV 阳性育龄妇女1 803人,占新发现报告病例的 12.8% (1 803/14 038),占女性病例的 44.9%(1 803/4 019),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分别报告44例,572例,709例,478例,呈现前10年快速增加后10年稳中有降的特点,年龄以30~&lt;40 岁年龄组为主(33.4%),已婚有配偶的HIV 阳性育龄妇女占全部育龄妇女的65.1%,职业为农民占5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者占84.1%,HIV 阳性育龄妇女以异性性接触被感染占95.3%,发现途径主要来自咨询检测占45.8%,病例首次检查CD4细胞低于450 个/μL占82.9%。结论 桂林市 HIV阳性育龄妇女年发现病例数及所占比例近五年呈现下降趋势。其在人口学基本特征、感染途径及其他艾滋病相关特征方面均发生了较大改变,需根据新的流行特征探索新的宣传教育及其他防控策略。

  • 综述
  • 综述
    徐牛, 姜应波, 耿仕涛, 张松飞, 赵昱凯, 祝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射病(heatstroke, H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极端体温过高为特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 HS发病率有所上升,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很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数据表明,HS的病理生理变化涉及到复杂的机制,不仅受到热暴露的直接影响,还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对炎症反应产生机制与炎症反应的作用认识有限。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介绍了炎症反应在HS中的作用,简要阐述了细胞因子在HS中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重点从直接热损伤、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器官与组织损伤相关炎性因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HS炎症反应产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理解HS及基于炎症反应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刘玉婷, 潘翔, 逯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因拷贝数变异致罕见遗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罕见遗传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的25例基因拷贝数变异致罕见遗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将其分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组和单基因遗传病组,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患儿临床表型在两组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 25例患儿中,男性12例(48.00%),女性13例(52.00%);平均发病年龄为(1.20±2.24)岁;起病形式不同,急性起病7例(28.00%),慢性起病18例(72.00%)。25例患儿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主要有12种。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17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68.00%),8例单基因遗传病(32.00%);“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面容异常”和“先天畸形”三种临床表型的差异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儿中有23例(92.00%)首先行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点突变,进一步行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明确诊断;2例(8.00%)则直接行拷贝数变异检测明确诊断。结论 基因拷贝数变异致罕见遗传病大部分在婴幼儿时期起病,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大致相同,其涉及病种多,临床表型复杂,“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面容异常”和“先天畸形”三种临床表型在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出现的概率高。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是诊断罕见遗传病的重要手段,可作为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的补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罕见遗传病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