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18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王寒强, 王高玉, 林璋礼, 许乾雁, 黄艺, 彭箬岩, 胡小媛, 杜江, 唐川宁, 张丽媛, 尹飞飞, 文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琼中”)9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恙虫病流行特点,了解该地区恙虫病东方体菌株流行的情况,为该地区制定恙虫病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 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疑似恙虫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巢式PCR方法对样本进行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性IgM、IgG抗体和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基因检测,同时使用预先设计的样本信息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信息。针对巢式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克隆及Sanger测序。对获得的患者临床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将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98例样本中,恙虫病IgM抗体阳性率为24.49%(24/98),恙虫病IgG抗体阳性率为46.94%(46/98),恙虫病PCR阳性率26.53%(26/98),焦痂或皮疹13.27%(13/98)。根据诊断标准,最终诊断为恙虫病的患者为33例。感染人群主要以31~50岁的青壮年为主,职业主要为农民。该地区恙虫病的流行以营根镇、长征镇和红毛镇为主并涉及9个乡镇。流行时间有明细的季节性,以7月和11月为主要高发期。流行的基因型主要为Karp型和Gilliam型。结论 琼中为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流行的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主要为Karp和Gilliam型,具有基因多态性。

  • 论著
    张芮, 刘家法, 张米, 李健健, 邓雪媚, 马莎, 李梦学, 董兴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HIV-1 CRF01_AE毒株的流行分布及基因型耐药情况。 方法 收集2018—2021年云南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集患者血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基因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对基因型为CRF01_AE的序列进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通过基因型耐药检测共获得967例亚型为CRF01_AE序列,其中男性682例(占70.5%),耐药509例,耐药率为52.6%,异性性传播813例(占84.1%),同性性传播95例(占9.8%)。同性性传播的耐药率最高,为65.3%;治疗时长<12个月的耐药率最低,为35.9%,36~<48个月耐药率最高,为58.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率为33.9%,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48.5%,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较低为1.3%。NRTIs类药物中阿巴卡韦(ABC)、恩曲他滨(FTC)和拉米夫定(3TC)耐药率较高,分别为为32.9%、32.4%和32.4%;NNRTIs类药物中奈韦拉平(NVP)和依非韦仑(EFV)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7.6%和47.5%,均以高度耐药为主。一线治疗方案耐药率56.2%高于二线治疗方案耐药率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RTIs耐药突变位点中,以M184V/I突变位点为主,突变率为30.0%;NNRTIs耐药突变位点中,以K103N/Q/S突变位点为主,突变率为28.1%;PIs耐药位点突变率相对较低,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是L33F,突变率为3.7%。结论 云南省抗病毒治疗失败亚型CRF01_AE的患者耐药率有所降低,但部分地区及人群的耐药率仍较高,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管理,加强耐药监测,对治疗失败的患者及时掌握耐药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 论著
    曾庆, 吴迪, 陈艺韵, 夏丹, 曹蓝, 狄飚, 陆剑云, 李魁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州市某小学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 HRV)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血清型,为今后HRV暴发疫情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采集出现病例班级的学生咽拭子排查新型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两者为阴性样品进行呼吸道多病原体检测。对HRV阳性样本进行VP4/VP2基因序列扩增及测序,采用SeqMen及MEGA6.0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修饰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34例病例,罹患率为2.39%(34/1 421),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发病人群年龄6~12岁,中位年龄为9岁。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9月4日,末例9月15日发病,经过7 d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班级分布具有明显聚集性,主要分布于3个班。病例均为轻症,其中发热34例(100%,34/34),流涕18例(52.94%,18/34),咽痛15例(44.12%,15/34),喷嚏13例(38.24%,13/34),咳嗽12例(35.29%,12/34),头痛1例(2.94%,1/34)。采集17份咽拭子样本检测,有7份为HRV阳性,其他样本呼吸道病原体均为阴性。VP4/VP2序列分析显示引起此次疫情的HRV为A34血清型。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应加强对学校发热人群中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

  • 论著
    雷玉琳, 刘翠兰, 熊伶俐, 冯琴, 魏春艳, 王泽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病情程度的关系,为NIP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NIP 患儿120例,按病情程度分为轻症NIP组72例和重症NIP组48例,以40例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受试对象外周静脉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IL-6和PCT水平,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NIP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5-(OH)D、IL-6和PCT对重症NIP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症NIP组和重症NIP组25-(OH)D水平明显降低,IL-6和PCT水平明显升高,25-(OH)D缺乏率明显升高,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480,43.803,30.838,38.406,P<0.05);与轻症NIP组比较,重症NIP组25-(OH)D水平明显降低,IL-6和PCT水平明显升高,25-(OH)D缺乏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8.437,5.771,54.218,P<0.05)。Logistic回归提示,25-(OH)D水平(OR=0.758,95% CI:0.609~0.944)是重症NIP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IL-6(OR=3.442,95% CI:1.612~7.349)和PCT(OR=4.297,95% CI:2.106~8.771)是重症NI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IL-6及PCT三者联合评估重症NIP的AUC为0.850(95% CI:0.778~0.907),分别大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患儿血清25-(OH)D、IL-6及PCT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重症NIP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论著
    李庆贺, 张家耀, 樊斌, 王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棘球绦虫主要虫卵抗原(MEAs)蛋白的分子特性。方法 从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下载棘球绦虫MEA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采用ProtParam、NetSolP-1.0、SignalP-5.0、TMHMM 2.0、ProtComp 9.0、Structure、NetPhos 3.1、BCPREDS等在线分析程序预测理化性质、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特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保守结构域、磷酸化位点及B细胞表位,并通过MEGA 6.06程序对不同物种来源的MEAs蛋白构建进化树。 结果 对11条棘球绦虫MEAs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序列长度为314~503 aa,等电点为5.73~7.26,分子量为35 843.76~ 54 356.24;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可溶性为0.488 0~0.563 2,可用性为0.254 5~0.283 5;均具有典型的α晶体结构域,属于HSP20超家族;均含有丝氨酸磷酸化位点、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均不存在信号肽序列及跨膜结构域,为非分泌、非跨膜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胞核,在线粒体、胞外和质膜上也有分布;棘球绦虫MEAs蛋白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的数量为1~3。不同物种来源的MEAs蛋白分为两大枝,其中EmMEAp40_1、EgMEA_4、EgMEAp40_1 与微小膜壳绦虫MEAp40等聚为一枝,其余8条棘球绦虫MEAs蛋白与日本血吸虫MEAs等聚为一枝。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了棘球绦虫MEAs蛋白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棘球绦虫MEA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 论著
    邵雷, 赵松, 刘燕红, 应清界, 杨坤, 林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方法 针对疟原虫属保守18S小亚基核糖体RNA (18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确定最佳引物对组合并建立疟原虫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体系。通过该RAA体系检测疟原虫标准质粒、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P.v)、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 P.m)、卵形疟原虫( P. ovale, Po)]病原体以及其他6种输血传播寄生虫(婴儿利士曼原虫、杜氏利士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溶组织阿米巴虫、犬吉氏巴贝西虫、田鼠巴贝虫),以评估该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筛选出一组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整个RAA体系使用最佳引物对在37 ℃,20 min即可完成扩增,对标准质粒的检测下限为10-2 copies/μL,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102 copies/μL,三日疟原虫为10 copies/μL。RAA检测体系未与其他输血传播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应用RAA方法检测外籍学生献血者标本,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和特异的疟原虫RAA检测方法,将会给血液筛查和一些基层偏远医院的临床检测提供很大帮助。

  • 论著
    黄春梅, 吴南卫, 尹江源, 邓瑶, 莫丽娟, 李冬梅, 陈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琼南地区2012—2021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琼南地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或肛拭子标本共3 359份,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分型,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59份标本中共检出肠道病毒(HEV)阳性标本1 588份,总阳性率为47.28%,EV71、CoxA16 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 15.37%、23.11%和61.52%,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2012—2021年的HEV阳性率总体呈V型变化趋势,总阳性率最高为2021年,为66.77%,最低为2016年,为29.32%,不同年份各类病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05,P<0.001);10年间,海南省琼南地区的 EV71类型手足口病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3个监测年度以CoxA16为优势流行毒株,有7个监测年度以其他肠道病原流行为主,为61.52%;2020—2021年期间以CoxA6型(51.55%)和CoxA16型(30.70%)为主。阳性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12月份,7月份左右为最高峰。男女性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05),0~3岁年龄组阳性标本数最多,占总阳性数的84.13%。琼南地区五指山市阳性率最高,为62.61%,三亚市阳性率最低,为37.75%。肛拭子标本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标本,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81,P<0.001)。结论 其他肠道病原在海南省琼南地区流行逐渐增强,提示应关注、加强对开展其他肠道病毒病原学的检测和分型,有助于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 论著
    唐秀文, 张明, 徐晓慧, 潘艳娜, 韦宣彤, 廖家吉, 叶雨东, 陈桂彬, 唐艺菱, 眭文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种类、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本院2017—2021年艾滋病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种类、构成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类整理分析。结果 共送检5 125人次,分离出1 060株菌,阳性检出率为20.68%,真菌类为7种占比75.94%、细菌类52种占比为24.06%;细菌种类中革兰阳性球菌为34.12%,革兰阴性杆菌为63.88%。病原菌排前五位的是马尔尼菲篮状菌(64.25%),新生隐球菌(10.94%),沙门菌属(5.47%)、大肠埃希菌(4.7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87%)。 药敏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分离率为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分离率为60.9%,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耐药率明显升高;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除了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外其他菌属均未检出;新生隐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总的MIC值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艾滋病患者血培养菌群以真菌为优势,主要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生隐球菌;细菌中分离率依次为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并发现少见菌如马红球菌、NTM和诺卡菌等,因此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原体有其独特性。对优势菌株药物敏感结果分析结果:敏感菌株占优势,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偏低,而葡萄球菌属对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耐药率明显升高,为临床控制感染和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马星宇, 张振, 唐秀娟, 吕秋莹, 廖佳, 倪进东, 邹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深圳市学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校园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深圳市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报告数据,描述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21年深圳市共报告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病例115 143例。流感发病率由2015年的64.05/10万升至2021年的211.94/10万,以2019年的发病率最高。6~<10岁学龄段发病率最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趋势分析显示,流感年发病率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19年,呈现出先升后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37.2%(95%CI: 6.3%~77.2%, 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发病趋势与总体发病趋势一致。月发病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总体上升的趋势,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5月存在转折点,三段的MPC分别为10.39%、-66.60%和10.04%,AMPC为 2.60%。15~19岁年龄段年均上升速度最快(AAPC=108.1%, 95%CI: 83.8%~135.5%, P<0.05)。结论 深圳市6~19岁学生群体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校园流感防控工作。各机构需加强合作,减少流感的发生,提升流感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 论著
    罗华, 傅荣生, 李世荣, 向晓霞, 程永红, 向海森, 黄祥强, 李月, 吴亚, 陶然, 赵怡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城乡居民饮用水化学污染物状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分析其危害因素,为人群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三峡库区万州段城乡74家水厂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1年枯水期(1—5月)和丰水期(6—8月)对其出厂水与末梢水进行监测,按照美国环保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17项化学污染物经饮水途径所致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城市与农村居民饮用水年均健康总风险与年均致癌风险均分别为1.21×10-6(a-1)、1.09×10-6(a-1),非致癌风险分别为4.06×10-9(a-1)、3.66×10-9(a-1);致癌风险主要来自水中铬(六价)、三氯甲烷、砷、铅、四氯化碳,在城市和农村居民饮用水中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占比分别为64.20%和71.41%、22.52%和15.18%、11.59%和11.51%、1.65%和1.84%、0.04%和0.06%。城市与农村的健康风险水平均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a-1)之下,但均超过瑞典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a-1)。 结论 三峡库区万州段城乡居民饮用水健康总风险均超过瑞典环保局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须进一步对其相关化学污染物开展监测,特别是要控制好铬(六价)、三氯甲烷、砷、铅、四氯化碳等致癌危害因素。

  • 论著
    王丽兵, 王亚斐, 徐海丰, 宋铁军, 张路方, 杨惠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鲍温样丘疹病(BP)患者 L1-IgG抗体、存活素(Survivin)表达水平,为鲍温样丘疹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PV感染致BP患者150例。根据HPV分型分为高危型组112例和非高危型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PV L1-IgG抗体、Survivin、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使用杂交信号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HPV E6/E7 mRNA数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V E6/E7 mRNA和L1-IgG抗体、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关系。结果 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L1-IgG和Survivin阳性表达分别为73.21%(82/112)、67.86%(76/112)和26.32%(10/38)、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4,15.400,P<0.01)。高危型组患者HPV E6/E7 mRNA 为(1 125.64±113.42)copies/mL,且L1-IgG、Survivin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水平较高,呈正相关(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IgA、IgG、IgM分别为(1.23±0.13)、(8.89±0.91)、(1.13±0.12)g/L和(1.60±0.17) 、(11.42±1.15) 、(1.53±0.16)g/L,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71,13.814,16.246,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患者CD3+、CD4+分别为(58.78±5.91)%、(29.96±3.12)%和(65.48±6.61)%、(65.48±6.61)%,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249,P<0.01)。两组患者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组患者TNF-α、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2.64±0.30) 、(4.36±0.53)和(3.11±0.32) pg/mL,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1.67±0.18)、(2.44±0.25) 和(2.21±0.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2,21.499,15.769,P<0.05)。结论 BP患者感染HPV可影响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且HPV高危型患者L1-IgG抗体和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

  • 论著
    唐振, 庞晓泸, 叶瑞国, 庞贤武, 宁珺茹, 林瑞玲, 黄佐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转归特点及HIV-1病毒载量检测在HIV抗体不确定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HIV抗体筛查为HIV抗体有反应的样本,使用胶体金和胶体硒两种快速法检测试剂复核,出现单反应或双反应的标本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 WB)进行确证试验,WB结果为不确定的样本检测其HIV-1病毒载量作为补充试验并在1~4周后进行随访。结果 2015—2020年共收到HIV抗体确证检测样本4 906人份,不确定结果153人份(3.12%),最终完成随访并有检测结果91例。在91例中有59例阳转(64.84%),32例阴转(35.16%);复核双反应和单反应的阳转率分别为94.74%(54/57)和14.71%(5/34);WB结果为2条带以上的阳转率为89.80%(44/49),WB结果仅有1条带的阳转率为35.71%。91例随访中病毒载量>5 000 CPs/mL的有59例,阳性率为90%,病毒载量≤5 000 CPs/mL的有32例,阳性率为0。结论 HIV抗体复核出现双反应且WB至少2条带型的样本阳转率比较高;HIV抗体复核仅单反应且WB仅有1条带型的也有感染的高风险,可检测HIV-1病毒载量以尽早确定患者是否感染HIV病毒。

  • 论著
    赵丁源, 张薇, 郑武, 冯晏萌, 陈慧萍, 汤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HIV/AIDS的随访治疗信息,描述其人口学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2.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报告地区类别、确诊时长、感染途径,以及基线CD4不同的患者,其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不治疗风险是男性的0.67倍;年龄≤70岁组不治疗风险是<30岁组的2.11倍;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和大专以上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0.75倍和0.55倍;单身患者不治疗风险是在婚患者的2.14倍;外省和本省其他地市报告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本县区报告者的1.50倍和1.43倍;确诊时长5~<10年、10~<15年、≥15年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确诊时长<5年者的0.71倍、0.51倍和0.32倍;吸毒途径传播和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同性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的6.38倍和1.52倍;基线CD4计数200~<350、350~<500、≥500个/mm3和未检测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基线CD4<200个/mm3者的1.68倍,2.93倍,3.92倍和171.98倍。结论 湖北省HIV/AIDS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根据HIV/AIDS不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动员措施。

  • 论著
    王太成, 汪雪媛, 蓝雪饶, 孙早喜, 黄海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既往病例诊断治疗情况,结合实际收治病例经验,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所致脾脓肿的科学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中心,收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导致脾脓肿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和药物敏感性等病例资料。同时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 Embase、Web of Science和Ovid)中关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致脾脓肿的病例报告。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 1 月 1 日,采用病例报告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收集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3例,筛选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9个病例),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类鼻疽脾脓肿病例12例。类鼻疽脾脓肿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伴随寒战、左上腹痛等症状,影像学提示脾脓肿通常表现为多发脓肿灶。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常见的并发类鼻疽感染所致脾脓肿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采用单药物治疗、药物结合脾切除术、脓肿引流等治疗方法对于类鼻疽脾脓肿患者均有效果,预后多为好转或治愈。结论 类鼻疽脾脓肿患者首选单纯药物抗感染治疗,长期无效应及时进行脾脓肿引流与脾切除术。

  • 论著
    袁灵, 刘丽, 邓波, 蔡竹清, 杨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患者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以拔管48 h内出现肺部感染性肺炎41例患者为VAP组,拔管48 h未内出现肺部感染性肺炎135例患者为非VAP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VAP分布特点以及影响VAP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为23.30%(41/176),从41例VAP患者痰培养液中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62.71%)。单因素分析显示,VAP组侵入性操作、胃肠道反流及误吸、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抑酸剂及采用平卧患者占比高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插管次数均大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低蛋白血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7 d、APACHEⅡ评分≥15分、抗菌药物使用时间≥6 d、插管次数≥2次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VAP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患者合并症、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插管次数、APACHEⅡ评分值为其高危因素。

  • 论著
    陈俊瑶, 黄金晶, 江秀娟, 张蕊, 虎淑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检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了解本院CRKP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耐药菌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确认所筛选出的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CRKP菌株的耐药基因种类和分布情况以及毒力基因类型和毒力基因位点。结果 23株CRKP分离自4个不同的临床科室,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和血液,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均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部分耐药。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23株CRKP中,17株为ST11型,6株为ST23型。CRKP的荚膜型(KL)均为KL64,一致性均在99.9%以上。23株CRKP均携带blaKPC-2,此外还有3株菌同时携带blaNDM-1;还检测出了不同型别的β-内酰胺类(TEM、SHV、CTX-M等)、氨基糖苷类(rmtB)、磷霉素类(fosA)、喹诺酮类(qnr)、四环素(tet)、磺胺类(sul)、甲氧嘧啶(dfrA)等耐药基因;检测出5株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时携带高毒力质粒及多种亚型;23株CRKP中毒力质粒相关的毒力因子rmpArmpA2的携带率分别为21.7%和60.9%。结论 23株 CRKP菌株以重症医学科和呼吸肿瘤内科检出率最高;标本类型以痰液和血液为主,提示呼吸道和血流感染为 CRKP 感染的防控重点;23 株 CRKP 均携带 blaKPC-2;CRKP 菌株 MLST 分型以 ST11为主,占73.9%;荚膜K抗原类型均为KL64。

  • 论著
    郭玉梅, 张玉兰, 蒋瑞萍, 秦丽云, 高伟利, 李俊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不同发热患者咽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2020年1—4月石家庄市五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1例发热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咽拭子样本并提取核酸,应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 实验组共获得 1 716 802 816条优质序列,鉴定出4 079个物种,归属于97个门,951个属。实验组和对照组咽部微生物菌群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对照组中升高,拟杆菌门在实验组中升高;在纲水平上,梭杆菌纲和梭菌纲在对照组中升高,拟杆菌纲在实验组中升高;在目水平上,拟杆菌目在实验组中升高;在科水平上,瘤胃菌科在对照组中升高,拟杆菌科、理研菌科、阿克曼氏菌科、红细菌科和火色杆菌科在实验组中升高;在属水平上,拟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理研菌属、副拟杆菌属等在实验组中升高,瘤胃球菌属在对照组中升高;在种水平上,紫单胞菌科细菌(Porphyromonadaceae bacterium KA00676)、两个拟杆菌属(Bcteroidales bacterium Barb7, Bcteroidales SP. CAG:702)、五个普雷沃氏菌(CAG:617、CAG:755、CAG:732、CAG:924、CAG:1031)、卟啉单胞菌KLE1280、甲烷囊菌属的PtaU1.Bin060等在实验组中升高。实验组差异物种有消化链球菌、拟杆菌、科马加泰杆菌、明串珠菌、支原体、假棒状杆菌等。耐药基因主要为β-内酰胺酶类。结论 发热患者咽部有复杂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本研究表明咽部菌群结构会对机体发热有显著影响。

  • 综述
  • 综述
    吴超玲, 陈远荣, 付亮, 邓国防, 袁小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可通过人类呼出的气体感染,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巨大影响。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阳性病例的隔离已被证明是遏制感染蔓延的基础。尽管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方法仍然是诊断COVID-19的金标准,但对快速和大规模诊断的迫切需求促使了替代诊断方法的发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已经显示出作为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VOC谱可以在感染过程中被病原体本身、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或宿主免疫反应改变。基于呼出气VOC的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无创、即时的诊断方法,可望用于大规模筛查,并最终优化COVID-19的防控策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VOC检测COVID-19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

  • 综述
    冯向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曾经是我国的疟疾四大高发省份之一,2019年经国家考核消除疟疾。目前输入性疟疾成为广西疟疾的主要传染源,这种传染来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改变,将导致消除疟疾后整个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和流行过程发生巨大的改变。广西的主要传疟按蚊发生了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广西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的孳生环境及习性、各地的季节消长及其变动原因、传播疟疾媒介能量和作用等基础方面重新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本文综述了广西防控疟疾从1950年起对媒介按蚊分类、生态学、抗药性、防治经验等方面大量的成果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防控输入性疟疾中媒介按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空白区域,探讨广西消除疟疾后的巩固阶段,对媒介按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