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18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周业胜, 罗柳红, 林玫, 陈宏利, 黄精华, 朱秋映, 陈欢欢, 刘秀, 沈智勇, 李剑军, 冯毅, 李丹, 廖玲洁, 邢辉, 邵一鸣, 阮玉华, 蓝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下载广西2004—2019年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根据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趋势性分析采用Cox-Stuart检验,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HAZ(height-for-age Z-score)≥-2和WAZ(weight-for-age Z-score)≥-2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的HAZ中位数分别为-2.47、-2.14、-1.94、-1.55、-1.23,WAZ中位数分别为-1.85、-1.40、-1.30、-1.21、-1.09。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和WAZ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HAZ≥-2的比例分别为38.1%、46.5%、51.6%、66.8%和74.6%,WAZ≥-2的比例分别为57.1%、76.9%、81.1%、85.8%和89.2%。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2和WAZ≥-2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HAZ≥-2的关联性因素有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3~7岁(aOR=0.71,95%CI:0.53~0.94)、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7岁(aOR=0.66,95%CI:0.47~0.9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0.64,95%CI:0.47~0.8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74,95%CI:0.56~0.97)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与WAZ≥-2的关联性因素有男性(aOR=0.72,95%CI:0.53~0.9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63,95%CI:0.45~0.86)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改善了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但治疗后第10年仍有较大比例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父母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并合理指导儿童营养。

  • 论著
    刘晓明, 张朝钦, 肖小茵, 余治健, 郑金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拟筛选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新型化合物。方法 通过96孔板法从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药物化合物库中筛选可抑制金葡菌生长的化合物。通过酶标仪测定600 nm波长吸光度值(OD600)以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浮游菌含量。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奥扎尼莫德对临床分离金葡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奥扎尼莫德对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本研究筛选发现奥扎尼莫德可显著抑制金葡菌SA113株(筛选参考菌株)的生长,MIC为25.00 μmol/L。奥扎尼莫德对119株金葡菌临床株[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为65株,耐甲氧西林株(MRSA)为54株]的MIC为12.50或25.00 μmol/L,MIC50和MIC90均为25.00 μmol/L。本研究发现6.25 μmol/L、12.50 μmol/L、25.00 μmol/L的奥扎尼莫德显著抑制了2株MSSA和2株MRSA生物被膜形成。亚抑菌浓度奥扎尼莫德(12.50 μmol/L)显著抑制了14株MSSA和11株MRSA生物被膜形成,但对这些菌株的浮游菌生长无抑制作用。结论 奥扎尼莫德可抑制金葡菌包括MRSA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亚抑菌浓度的奥扎尼莫德可显著抑制金葡菌的生物被膜形成。

  • 论著
    朱威, 高琪, 郑以山, 严俊, 沙新平, 欧阳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我国在2021年由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疟疾已成为一种罕见传染性疾病,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和减少因输入性疟疾死亡是中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分析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特征,为境外务工的民众和医务工作者提供预防和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国家重症疟疾救治专家组2016—2020年疟疾死亡病例分析研讨会上报告17例疟疾死亡病例的数据,分析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资料。结果 17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发病月份无明显规律,其中男性16例,5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首诊机构为二级及以下医院10例。排除在救护车上呼吸心脏骤停的死亡病例外,16例初次发病至疟疾确诊的平均时间为6.8 d(中位数5.5 d),初次发病到服用抗疟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为7.4 d(中位数6 d),初次发病到病例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0.3 d(中位数8.5 d)。排除国外发病和回国时间不明的病例,14例病例均于回国后30 d内发病。结论 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患者积极就诊意识薄弱,乡镇级及以下卫生机构诊治能力不足所导致就医延迟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境外疟疾流行地区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对疟疾危害的认知。基层医疗机构对来自疟疾高风险地区的归国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非洲旅行史,提升诊断疟疾的意识、疟疾诊断和处理能力,遵循抗疟治疗全程、足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论著
    郭珊珊, 李树涛, 杨鹤, 寇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抗结核治疗前后敏感肺结核与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敏感肺结核组和耐药肺结核组,其中敏感组141例,耐药组72例,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血浆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7、干扰素-γ(IFN-γ)及抗炎因子IL-10、IL-4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敏感组及耐药组血浆IL-6含量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组血浆IFN-γ、IL-17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敏感组治疗6个月比治疗3个月血浆中IL-6、IL-4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降低明显(P<0.001);治疗6个月比治疗前IL-10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降低明显(P<0.000 1);耐药组均无明显变化;敏感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FN-γ均高于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敏感组、耐药组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吸收有效率在治疗3个月时敏感组为70%,耐药组仅为43.33%,而治疗6个月后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检测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能够对肺结核的宿主导向治疗提供参考。了解细胞因子对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特性可以为毒力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且可为肺结核提供新的免疫干预方法。

  • 论著
    麦玉珍, 邓浩辉, 李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对SARS-CoV-2 Delta与Alpha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为评价疫苗接种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1日—9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确诊SARS-CoV-2感染者341例,依据病毒株和依据新冠疫苗接种史分为Delta变异株组、Alpha变异株组和接种组、未接种组。对比Delta和Alpha变异株组及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结果 Delta变异株组253例(接种组103例和未接种组150例),Alpha变异株组88例(接种组21例和未接种组67例)。Delta变异株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低于Alpha。 Delta变异株组新冠疫苗接种率和疫苗突破性感染率分别为40.7%(103/253)和22.9%(58/253),均高于Alpha变异株组的23.9%(21/88)和8.0%(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9.484,P<0.01)。Delta变异株组咳嗽、发热比例和病毒峰值载量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病毒持续时间长于Alpha变异株组(P<0.001),SAA、CRP及IFN水平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Alpha变异株组(P<0.05),IgG及IgM水平低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两种变异株接种组普通型COVID-19比例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峰值载量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持续时间短于未接种组(P均<0.01),SAA、CRP、IL-6水平低于未接种组(P均<0.05),CD4+T细胞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IgG及IgM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结论 Delta变异株可引起更高的病毒载量和更严重病程,与疫苗突破性感染相关。新冠灭活疫苗可能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降低病毒载量、缩短病程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

  • 论著
    李幼霞, 黄煌, 蔡水江, 刘莹, 刘勇进, 梁桐, 杜淑华, 赖文娇, 邓西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6日至2021年3月24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随访的成人COVID-19康复者141例,根据出院时诊断分型将康复者分为重症组(重型及危重型)与非重症组(轻型及普通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的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重症组1周IgG阳性率为95.00%,随后1年均为100.00%;非重症组1周IgG阳性率为59.50%、6个月为90.08%、1年为76.03%。6个月随访重症组血清抗体IgG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1,P=0.015)。1年随访重症组血清抗体IgG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0,P=0.001)。重症组1年随访IgM水平较6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9,P=0.024);非重症组1年随访时IgG、IgM水平较6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70,P<0.01;Z=3.850,P<0.01)。结论 COVID-19康复者血清保护性抗体在出院后6个月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出院后1年内基本保持稳定。重症组抗体滴度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长至少1年。COVID-19康复者能获得1年的自然免疫保护能力,病情危重者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更长久。

  • 论著
    李炜, 杨云福, 黄强, 黄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室氡暴露水平,为重庆市居室氡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7月—2021年6月,按照人口比例每10万人口,布置1个监测点,平行样数量为分配布点数的10%,监测点覆盖重庆市38个区县。采用氡累积探测器对重庆市38个区县共1 019个居室监测点进行氡浓度测量。 结果 重庆市各区县年度居室氡均值浓度较高的秀山县、黔江区、渝北区、酉阳县和沙坪坝区分别为78.8、78.0 、73.9、71.4 和69.8 Bq/m3;居室氡浓度均值较低的忠县长寿区、开州区、梁平区、和巫山县分别为37.6 、36.4、33.7、33.2和27.3 Bq/m3;重庆市4个季节居室氡浓度水平分别为46.0、53.4、45.1和59.5 Bq/m3,呈现夏季和冬季居室氡浓度较高,春季和秋季居室氡浓度较低的特点,且4个季度居室氡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7年以后新建的建筑居室氡浓度偏高,最高可达到61.8 Bq/m3,但不同建筑年代房屋居室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层以下的建筑居室氡浓度偏高,最高可达到63.2 Bq/m3,且不同楼层房屋居室氡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重庆市居室年均氡浓度约(51.6±19.5) Bq/m3,居室相关人员吸入氡及其子体产生的年均有效剂量为(1.38±0.52) mSv。结论 重庆市居室年均氡浓度水平在我国推荐的标准限值内,但居室氡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仍需重视,应尽可能的加强防氡控氡措施。

  • 论著
    陈喆, 葛军, 温琪, 邱婷婷, 曾小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江西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征,为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19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土源性线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全省人群4年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2%(947/71 766)、1.14%(803/70 547)、0.87%(604/69 507)和0.90%(628/69 620),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钩虫感染率分别为0.65%(466/71 766)、0.64%(450/70 547)、0.48%(336/69 507)和0.52%(362/69 620),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55%(393/71 766)、0.41%(287/70 547)、0.32%(221/69 507)和0.32%(225/69 620),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17%(125/71 766)、0.10%(74/70 547)、0.08%(57/69 507)和0.07%(49/69 620),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钩虫感染率2016年,鞭虫感染率2016、2018与2019年Moran's 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热点区域探测、SaTScan和FleXScan两种时空扫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各年度各虫种感染均存在高值聚集区域。结论 全省2016—2019年人群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与鞭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时空聚集性。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应有针对性地考虑时空分布特征。

  • 论著
    陈茜, 陈云钰, 于德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三亚市2010—2021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晚发现比例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三亚市2010—2021年新报告的HIV/AIDS信息,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提出的5类晚发现判断标准识别晚发现者,以是否为晚发现者为因变量,人口学信息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发生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亚市2010—2021年新报告HIV/AIDS 710例,晚发现比例为33.4%(237例);第1~5类晚发现构成比分别是0.8%、59.1%、10.1%、17.3%和12.7%。2010—2021年晚发现比例由95.5%降至22.4%,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4.77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文化程度、样本来源和确证年份是三亚市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黎族HIV/AIDS晚发现比例为56.8%,晚发现风险高于汉族(OR=2.253,95%CI=1.361~3.67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IV/AIDS晚发现比例为55.5%,晚发现风险是高中及以上者的1.722倍(95%CI=1.072~2.765);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和检测咨询者晚发现比例分别为63.1%和45.5%,晚发现风险均高于来源于MSM人群者(OR=5.564,95%CI=3.278~9.444;OR=2.204,95%CI=1.239~3.923);与2018—2021年相比,2010—2013年确证者风险较高(OR=2.246,95%CI=1.311~4.488)。结论 三亚市HIV/AIDS晚发现形势不容忽视,尤其是来源于咨询检测和医疗机构的HIV/AIDS,应加强检测力度,提高人群主动检测意识。

  • 论著
    吴桂花, 樊利春, 黄燕, 窦倩如, 吴少晶, 范霞林, 曹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研究辅食营养包对海南省农村婴幼儿营养状况以及患病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 抽取4个市县作为干预组,选取4个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工作基础、身体营养与健康状况与干预组相匹配的市县作为对照组。采用监测与前瞻性队列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2020年6月1日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婴幼儿进行研究,经补充辅食营养包干预12个月。干预前后对抽取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婴幼儿6~24月龄进行营养与健康调查,评价海南省农村6~24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包的营养与健康效果。结果 共调查999名婴幼儿,其中干预组427名,对照组572名。营养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长别体重Z评分 (WH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长Z评分(H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的消瘦率(1.64%)低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2.81%、3.32%)、低体重率(分别为0.4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近两周呼吸道感染率、腹泻率(分别为9.13%、1.1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25%、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17.24 g/L和114.51 g/L,贫血率分别为11.11%和2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农村地区营养包干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补充辅食营养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婴幼儿营养不良、近两周呼吸道感染和腹泻以及贫血的发生。应高度重视适龄儿童补充营养包等辅食的情况,通过补充辅食营养包促进农村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持续全面提升海南省儿童营养和健康水平。

  • 论著
    张大卫, 王荣, 胡彩红, 苗瑞芬, 许可, 刘夏, 杨晨, 江燕, 朱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与其家庭接触者的结核潜伏感染和发病风险的关系,探讨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补偿性突变是否会使其致病性或传播能力增强。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Embase、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和筛选关于比较耐药和敏感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和发病风险情况的相关文献,提取资料,利用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 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利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涉及肺结核指示病例9 653名及其家庭接触者29 734名。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相比,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接触者结核感染风险增加(OR=1.56,95%CI=1.25~1.96,P<0.001),但发病风险无差异(RR=1.06,95%CI=0.80~1.41,P=0.67>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对家庭接触者的结核感染风险有影响,家庭接触者样本量大小对其结核病的发病风险有影响。敏感性分析表明,Meta 分析结果稳健性良好。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接触者的结核潜伏性感染风险比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接触者更高,但两组家庭接触者的结核病发生风险没有差异。

  • 论著
    丁兴, 丁海云, 胡庆刚, 刘刚, 朱孝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联合外周血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及结核抗体(TB-Ab)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临床诊断菌阴肺结核患者114例、非结核性肺部其他疾病患者80例以及菌阳肺结核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3组患者外周血T-SPOT、TB-Ab及BALF GeneXpert检测结果,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以及约登指数等指标,对比3种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并作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BALF GeneXpert、外周血T-SPOT和TB-Ab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6.91%、80.88%、90.44%;特异度分别为98.75%、73.75%、41.25%;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70%、78.24%、72.22%,均高于70.00%;在菌阴肺结核组中,这3种方法单项检测在菌阴肺结核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15%、79.82%、90.35%,与非结核肺部疾病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方法联合检测在菌阴肺结核组中阳性检出率为96.49%,明显高于TB-GeneXpert法和T-SP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283,P<0.01;χ2=13.612,P<0.01);联合检测在菌阴肺结核中约登指数明显高于单项检测,联合检测AUC为0.977,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BALF GeneXpert 联合外周血T-SPOT、TB-Ab可显著提高菌阴肺结核诊断率,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论著
    刘文浩, 王晓蕾, 田佳宁, 李晓鹤, 云永兴, 杨根东, 王立非, 黄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特点及血清IgG、IgM抗体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82例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资料,依据胸部CT有无肺炎改变,将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分为肺炎组和无肺炎组,观察其在入院后T1(1~<4 d)、T2(4~<8 d)、T3(8~<15 d)、T4(15~<22 d)和T5(22~<30 d)5个时间点血清IgG、IgM抗体水平。结果 82例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中,临床表现为咳嗽62例、发热31例、咽部不适33例、肌肉酸痛5例和腹泻3例。所有感染者在T1~T5 5个时间点血清IgG和IgM抗体水平MIQR)分别为50.22(142.20)AU/mL和0.41(0.81)AU/mL、326.50(220.63)AU/mL和0.95(1.62)AU/mL、368.23(76.21)AU/mL和1.09(2.42)AU/mL、368.65(79)AU/mL和0.74(3)AU/mL、5.26(113.10)AU/mL和0.81(3.10) AU/mL。肺炎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在T1、T4时间点低于无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在T1时间点低于无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时间点的血清IgM抗体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症状较轻,血清IgG抗体在感染病毒后上升,但在肺炎组和无肺炎组中存在部分差异,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B.1.1.529变异株感染者血清IgM抗体上升不明显,个体差异较大。

  • 论著
    孟珺, 聂晓勇, 穆生财, 原琛利, 张飞, 解雁茹, 郭晓黎, 刘萧湘, 焦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山西省 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山西省2011—2019年所有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 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入组基本信息和治疗后的随访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183例,死亡172例,其中因其他原因死亡84例(48.84%),艾滋病相关死亡74例(43.02%),因意外、自杀及不确定死亡共14例(8.14%)。将艾滋病相关死亡设为结局事件,寿命表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在接受ART 后第1、3、5、7、9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96.61%、93.59%、90.35%、87.57%、83.4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60~<70岁年龄组及7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50~<60岁年龄组患者的2.53倍(95%CI:1.51~4.23)和3.59倍(95%CI:1.74~7.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mm3组和50~<200个/mm3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患者的0.22倍(95%CI:0.12~0.41)和0.37倍(95%CI:0.21~0.67),基线有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是无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1.99倍(95%CI:1.16~3.39)。结论 山西省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今后应继续坚持并完善针对该人群的“早发现、早治疗”相关措施,注重加强对该人群因非艾滋相关疾病死亡的具体死因信息收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抗病毒治疗质量。

  • 论著
    李春燕, 田丰源, 凌远农, 杜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自贡市媒介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对自贡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采集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经实验室饲养后,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试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2018—2020年自贡市媒介蚊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自贡市监测点年均蚊密度分别为1.11、10.71、4.81只/(灯·h),2018—2020年自贡市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现单峰型,7月最高,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明显,牲畜棚蚊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毒死蜱、残杀威、噁虫威24 h致死率分别为70.71%和3.85%、26.53%和1.68%、19.79%和1.94%、40.80%和0.81%、97.98%和3.85%、100.00%和7.52%、100.00%和66.34%、96.15%和33.60%、100.00%和71.43%。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产生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残杀威产生可疑抗性,对毒死蜱、杀螟硫磷、噁虫威敏感;致倦库蚊对所有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较高抗药性。应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密度控制效果。

  • 论著
    曹彩群, 丁桂生, 卢金, 顾亚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南通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2014—2021年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疟疾病例的实验室镜检复核结果,评价南通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疟疾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南通市2014—2021年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疟疾病例的血涂片和全血样本,南通市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开展市、省两级实验室复核,以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和核酸检测(PCR)复核结果一致为标准,比较分析南通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结果 2014—2021年,南通市与江苏省两级实验室复核297例病例血涂片和血样。省级镜检和PCR复核结果一致,复核结果定性为292例阳性,5例阴性。南通市镜检复核结果与省级复核结果定性符合率100%(297/297),无错判和漏判;阳性血片虫种符合率96.23%(281/292),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符合率分别为99.57%(234/235)、62.50%(5/8)、89.47%(34/38)、72.73%(8/11)。经一致性检验,市、省两级实验室虫种分型Kappa值为0.89;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8、0.58、0.87和0.79。结论 南通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疟疾诊断能力总体良好,需提高对疟原虫分型能力。

  • 论著
    吴云亮, 梁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徐州市2016—2020年登记报告的学生结核病数据进行分析,为徐州市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和《2021徐州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徐州市学生结核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徐州市共登记学生结核病患者574例,年均登记率为5.64/10万,徐州市学生群体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2.521,P<0.001);登记的574例学生结核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65例和209例,男女性别比1.75:1,学生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5~<20岁组和20~<25岁组;按不同教育阶段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最多,占比48.61%,其次是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占比分别为20.91%和14.46%,学前教育确诊病例最少(占1.05%)。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22.39,P<0.001),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普通高等学校,其次为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报告发病率最低的为学前教育。结论 徐州市学校结核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特别是在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时加强新生入学体检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

  • 综述
  • 综述
    刘雨默, 潘郭海容, 梁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后由于传染性极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研究与科学、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和检索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和临床报道,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疾病预防、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方面效果明显,具有疗效温和、安全的独特优势,对缓解患者早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进展的发生率方面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治疗中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干预、诊疗方案的制定等还待优化和完善。本文为科学、合理地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化诊疗方案,深入探索药理机制,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早期干预、中期控制疾病进展、后期配合西医改善预后提供借鉴与参考。

  • 综述
    杨俊杰, 邬添, 柳成龙, 连孟泽, 张逸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常用基于PCR原理的核酸检测技术来检测疟原虫,疟原虫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镜检法、抗原免疫检测法和核酸检测法等。但由于存在检测时间长、人员和设备要求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基层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基层普遍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仪器设备,此外在极端环境下快速检测大规模样品的需求等对现存疟原虫检测方法造成了挑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等温扩增技术由于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综述介绍了试对各类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前景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RAA),并提出利用这类重组酶扩增技术,实现常见疟原虫种快速、精确诊断的可能。

  • 综述
    钟思琦, 范晶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呈世界性流行,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低流行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静脉药物成瘾者是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的重点人群。HCV有多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在全球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目前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已经进入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的时代,DAAs在普通人群中的应用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特殊人群丙肝患者在使用DAAs治疗时是否同样有效、安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就DAAs在患有CHC的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静脉药物成瘾者、HBV共感染者、HIV共感染者、慢性肾脏病共病者)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这几类特殊人群使用DAAs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