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专稿
  • 特约专稿
    殷启凯,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本病于1976年首次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地区,此后在非洲造成多次大规模流行,其中2014—2016年西非暴发的疫情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导致的病例和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疫情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总和,截至2022年共报告约3.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死亡约1.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大流行期间还外溢至美洲和欧洲等非洲大陆以外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在非洲乌干达和刚果共和国再次出现该病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埃博拉病毒病的历史、流行病学分布、病毒感染途径、患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为国内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 论著
  • 论著
    包秀丽, 韦吴迪, 何锦豪, 王刚, 陈丽香, 刘宇轩, 蒋俊俊, 叶力, 梁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预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 TSM)的潜在分布及分析其驱动因素,为监测和预防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6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发表在英文和中文文献中的经实验室确诊的非重复性的TSM资料及坐标信息。利用环境变量、竹鼠分布和HIV/AIDS流行情况建立最大生态模型来预测世界TSM的生态位,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纳入705篇文章(477篇中文文章和228篇英文文章),剔除输入性病例后,共收集到100个疫源地信息纳入模型。所构建的模型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97,测试集的AUC为0.991。Maxent模型表明,竹鼠的分布、最热季度的平均温度、最湿月份的降水量、HIV/AIDS的流行情况和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是影响TSM分布的5个重要变量。除了确定传统的TSM流行地区(中国长江以南、东南亚、印度北部和东北部),还确定了其他潜在的流行地区,包括长江以北部分地区、中美洲、非洲西海岸、南美洲东海岸、朝鲜半岛和日本。结论 研究结果描绘了TSM的潜在分布,并鉴定了影响其分布的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监测策略,提高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TM感染的有效性。

  • 论著
    朱燕涛, 刘俊仪, 张米, 张念, 李健健, 杨壁珲, 亢丽娟, 李雄君, 刘家法, 王佳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核衣壳蛋白( nucleocapsid protein)基因序列了解昆明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HCV共感染患者中HC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流行情况。方法 2019年3—8月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收集临床诊断为HIV/HCV共感染住院且户籍地为昆明所辖14个县级市、区及县的患者血清,从血清中提取病毒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采用HCV核衣壳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诊断疑似HIV/HCV患者样本64例,采用HCV核衣壳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其中17例样品扩增阳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有9例病例的序列与HCV 3b基因亚型序列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 93.3%~95.2%;5例病例的序列与HCV 1b基因亚型序列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7.6%;1例病例序列与HCV 3a基因亚型序列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5.2%;1例病例序列与HCV 6n基因亚型序列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7.9%;1例病例与HCV 6u基因亚型序列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8.4%。结论 昆明地区存在着HCV 1b、HCV 3a、HCV 3b、HCV 6n和HCV 6u等多个基因型/基因亚型HCV流行,以HCV 3b为主要流行的基因亚型。

  • 论著
    叶润, 叶升玉, 张逸龙, 张冬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中缅边境拉咱地区48份间日疟原虫标本耐药相关基因pvcrt-opvmdr1的多态性,为指导该地区间日疟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2007年缅甸拉咱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样本48份,采用PCR方法扩增pvcrt-opvmdr1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与间日疟原虫Sal-I株标准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结果 在48份间日疟原虫样本中,扩增出pvcrt-opvmdr1基因片段分别39份和40份,其中pvcrt-o基因在第10个氨基酸前有AAG碱基序列插入(K10插入)25份(占64.1%);pvmdr1基因共检测到3个位点存在非同义突变,分别为T958M、Y976F和F1076L,其突变频率分别为100.0%、22.5%与55.0%,且存在3种基因型,其中三重突变型T958M/Y976F/F1076L占22.5%(9/40), 双重突变型T958M/F1076L占32.5%(13/40),单重突变型T958M占45.0%(18/40);同时存在pvcrt-opvmdr1基因变异的虫株比例为63.16%,与未发生pvcrt-o变异但存在pvmdr1变异的虫株存在较大的遗传进化差异。结论 48份间日疟原虫pvcrt-opvmdr1基因发生变异比例高,且两种基因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对这两类分子标志加强监测,以评估该地区间日疟原虫的药物抗性变化情况。

  • 论著
    吴世幸, 陈晴, 邹莉萍, 彭晓莉, 吴桂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平与其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关系。方法 动态纳入2021年2月—2021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确诊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资料,连续监测其住院期间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情况,记录核酸转阴时间。采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考察各组变量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变量间的联系,将不同BMI分组间分布存在差异(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53名研究对象,年龄18~63岁,年龄的MP25,P75)为37.00(30.00,47.00)岁,男女比例为4.16∶1。研究对象的BMI为(23.97±3.33)kg/m2,50.59%(128/253)的研究对象超重或肥胖,超重者占78.13%(100/128)。所有研究对象的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在1~71 d,MP25,P75)为7.0(2.0,18.0) d (P<0.001),其中消瘦或体重正常者、超重或肥胖者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MP25,P75)分别为5.00(2.00,19.00) d、8.00(2.00,17.7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BMI水平可能与核酸转阴时间无关(HR=1.090,95%CI:0.843~1.410,P=0.510)。结论 成年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确诊患者中,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超重或肥胖现象较为普遍。尚且不能认为超重或肥胖是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 论著
    李梦学, 刘家法, 张芮, 李正伦, 李健健, 邓雪媚, 代佳伟, 张米, 董兴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6—2020年住院HIV/AIDS患者分泌物或脓液标本检出阳性的29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4份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35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23株,占比34.5%,以大肠埃希菌(15.4%)、肺炎克雷伯菌(3.9%)、铜绿假单胞菌(3.6%)为主;革兰阳性杆菌(G+b)14株,占比3.9%;革兰阳性球菌(G+c)108株,占比30.3%,其中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1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4.2%)、溶血葡萄球菌(2.8%)为主;真菌37株,占比10.4%,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5.9%);分枝杆菌75株,占比21.0%。其中结核分枝杆菌41株(11.5%),非结核分枝杆菌34株(9.5%)。294例HIV/AIDS患者中有52例为混合感染,占比17.7%。不同标本来源中G+c、G-b、分枝杆菌和混合感染四类病原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分枝杆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于术后切口与来源于其他部位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易合并各种病原菌的伤口感染,对该类患者应及时送检分泌物或脓液培养,特别是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的患者应及时送检,从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 论著
    马莹, 龚瑞, 李涛, 李海军, 王秀琴, 马金宇, 张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宁夏报告的新冠病毒肺炎病例传报卡及初筛阳性报告信息开展质量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新冠病毒肺炎报告信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按终审日期导出2020—2021年的全部新冠病毒肺炎个案卡及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初筛阳性卡片,对个案卡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报告完整性、准确性等开展分析。结果 宁夏2020年1月20日报告首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2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及时率为98.00%,较2020年(90.54%)上升8.24%,与2020年相比,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到报告的平均时限缩短了83.12%;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审核及时率为100.00%,较2020年(87.84%)上升13.84%,与2020年相比,报告到终审的时间缩短了98.91%。2021年宁夏新冠病毒初筛阳性报告及时率90.00%,其中县(区)级核酸检测机构报告及时率最高(92.31%),其次为市级(91.67%),自治区级最低(81.82%)。结论 2020年疫情初始,宁夏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时效性较差,通过技术培训、督导检查、不断优化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人员配置等措施,2021年宁夏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时效性有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报告质量。

  • 论著
    毛炜, 黄春华, 方英, 吕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临床患者和临床环境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药敏和耐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探讨各菌株间的同源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8月分离来源于临床患者和临床环境共38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相关耐药基因,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指纹图谱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 34株来源于临床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和4株环境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blaOXA-51blaIMP耐药基因,均不携带blaVIM基因,32株鲍曼不动杆菌携带blaOXA-23基因,28株携带blaTEM基因,7株携带blaOXA-58基因。经聚类分析后,3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7个基因型(分别用A、B、C、D、E、F、G表示),聚类E和聚类G为主要簇型,分别包含12株(12/38,31.6%)和18株(18/38,47.4%),为主要流行克隆株。结论 临床患者和环境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差异较大,携带的耐药基因差异也较大。患者与环境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属于不同克隆株,无直接相关关系。同时,感染同类簇型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患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

  • 论著
    邓亚丽, 张天华, 郑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陕西省结核病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结核病发现流程,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按首管理单位导出2016—2020年陕西省登记的104 437例肺结核患者病案,收集痰涂片、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痰涂片、痰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以及检测阳性率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陕西省2016—2020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13.49%(2 664/19 754)、22.68%(5 081/22 401)、35.99%(8 232/22 876)、48.14%(10 438/21 682)、52.65%(9 332/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9 473.12,P<0.001)。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构成比分别为0(0/2 664)、0.16%(8/5 081)、15.44%(1 271/8 232)、27.58%(2 879/10 438)、31.52%(2 941/9 332),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 971.44,P<0.001)。登记肺结核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分别为0.01%(2/19 754)、0.38%(85/22 401)、21.11%(4 828/22 876)、52.42%(11 365/21 682)、55.18%(9 780/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8 269.23,P<0.001)。涂阴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为22.72%(17 976/79 130)。市级定点医院和县级定点医院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33.43%(4 032/ 12 062)和11.99%(2 279/19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96.46,P<0.001)。结论 陕西省2016—2020年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显著提高,但目前陕西省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与其他省相比较低,在县级定点医院以及涂阴患者中应用较少,应继续加强推广。

  • 论著
    张方琪, 刘海潮, 屈磊, 杨亚伟, 翁雁鸣, 方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及感染者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对病程的影响,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2022 年4月9日—5 月31日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并进一步队列分析作者所在方舱分院新冠感染者年龄、性别及疫苗接种情况对患者病程的影响。结果 方舱医院174 466例新冠感染者中,男性为主,占比59.38%;以18~59岁青中年为主(占83.50%),其次≥60岁老年组12.30%;平均住院时间7.40 d;发热患者占比27.79%;合并基础疾病者占15.37%(26 817/174 466),前三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接种新冠疫苗者占比79.56%(13 799/17 956),其中三剂比例最高44.09%。方舱医院作者所在分院17 956例新冠感染者病程时间为10.18(7.34,13.05) d,老年组感染者病程时间最长,11.34(8.35,14.37)d,随后依次为学龄前组11.17(9.07,14.33) d、中年组10.37(8.14,13.34) d、学龄组10.07(7.37,12.37) d、青年组9.34(7.05,12.16) d,五组感染者病程时间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50.479,P<0.01)。男性感染者病程时间为10.27(7.34,12.57) d,女性感染者为10.10(7.25,13.0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5,P>0.05)。接种疫苗者病程时间为10.24(7.35,13.05) d,未接种者病程时间为9.47(7.09,12.47) d,两组感染者病程时间差值有统计学意义(Z=-4.338,P<0.01)。结论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男性比例高,以青中年为主,发热患者比例低于30%;病程时间明显低于武汉原始株,且随各年龄段呈现“V”分布;性别对病程无影响;接种新冠疫苗未对病程产生临床意义的影响。

  • 论著
    梁丽霞, 陈洪清, 林志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IgM及IgG特异性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RT-PCR检测在住院期间的变化趋势。方法 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ARS-CoV-2感染住院患者根据是否接种疫苗分为疫苗组、无疫苗组。无疫苗组又分为重型、普通型及轻型和无症状组。监测所有患者住院0~<8 d、8~<15 d、15~<22 d、22~<29 d、29~<36 d及≥36 d的核酸检测结果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的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及S/CO值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疫苗组和无疫苗组,住院8~<15 d和≥36 d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15/27)和68.5%(50/73)、0(0/27)和49.0%(3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8,20.805,P<0.05)。住院0~<8 d和8~<15 d,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3%(26/27)和45.2%(33/73)、100.0%(27/27)和78.1%(5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8,7.576,P<0.05)。住院8~<15 d、15~<22 d、22~<29 d、29~<36 d。RNA阳性率分别为29.6%(8/27)和76.7%(56/73)、14.8%(4/27)和65.8%(48/73)、7.4%(2/27)和42.5%(31/73)、7.4%(2/27)和26.0%(1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64,20.490,10.957,4.119,P<0.05)。在住院不同时期,疫苗组IgG抗体S/CO值均高于无疫苗组(P<0.05),而IgM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的IgM抗体和IgG抗体在住院22~<29 d和29~<36 d的S/CO值均显著高于普通型、轻型及无症状组(F=17.694,15.116,4.037,4.115,均P<0.05)。结论 重型患者IgM和IgG抗体水平在康复过程中免疫防御的激活更大。在接种疫苗的情况下,IgM抗体在SARS-CoV-2感染后仍能很好地反应机体抵抗病毒的整个病程。

  • 论著
    文艳, 陈华, 刘世安, 杨小蓉, 陈果, 戴雨珂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绵阳市2019—2021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为绵阳市流感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2019—2021年流感监测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绵阳市2019—2021年流感共报告发病55 97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88.08/10万。报告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cases, ILI) 103 723例,年平均ILI%为3.58%。2019年流感报告发病率、ILI%、阳性检出率均远超过历年同期水平。人群分类构成以15岁以下学生为主。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涪城区20 118例(占35.94%)、游仙区6 394例(占11.42%)、江油市5 800例(占10.36%)。2019—2021年共收到并检测ILI标本10 126份,阳性率19.53%;标本阳性检出率以15岁以下学生为主。历年流感病毒优势毒株呈现出交替流行的趋势,2019年以A(H3)型为主,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年阳性检出率均较低,2021年除检出2份A(H9)型外,其余均为BV型。2019—2021年共报告ILI暴发疫情43起,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场所以小学居多。结论 2019—2021年绵阳市流感病例、ILI、病原学监测、暴发疫情的特征基本一致,15岁以下的学生及学校仍为重点关注人群及场所。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下,流感的低发水平进一步印证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 论著
    姚凡, 陈俊林, 张颖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周血、胸水结核感染效应T细胞检测(T-cell spot test for tuberculosis infection, T-SPOT.TB)及两者间的量效关系,同时进一步评估联合胸水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结核性胸膜炎及70例非结核性胸膜炎相关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利用T-SPOT技术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及胸水中结核感染效应T细胞,采用速率法检测胸水中ADA。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取胸水ADA最佳临界值,比较不同临界值时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应用Person相性分析外周血与胸水T-SPOT.TB相关性。将外周血、胸水T-SPOT.TB及胸水ADA三者检测进行数据整合。结果 当胸水ADA>45 U/L时,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94.3%;而取>25.15 U/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2.9%。胸水ADA>45 U/L,胸水/血T-SPOT.TB斑点数比值(spot forming cells, SFCs)>2倍,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度最高,为100%。25.15 U/L<胸水ADA≤45 U/L,胸水/血T-SPOT.TB斑点数比值>2倍,特异度92.3%(次之)。胸水ADA≤25.15 U/L,胸水/血T-SPOT.TB斑点数比值>2倍,特异度83.3%(3组中最低)。结论 胸水ADA水平的变化可用作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常用方法之一。再进一步联合胸水及血T-SPOT.TB,若胸水/血T-SPOT.TB斑点数比值大于2倍,能进一步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率。

  • 论著
    田露, 逯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疑似罕见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患儿的精准诊断,并对比质谱技术与基因检测技术在罕见I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疑似罕见IMD患儿的临床信息、质谱与基因结果。结果 156例疑似罕见IMD患儿均行质谱检测,初检阳性67例,阴性89例。初检阳性患儿均进行复检,复检阳性19例。复检阳性中13例行基因检测,检出基因阳性9例、阴性4例。初检阴性中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仍高度怀疑IMD的54例患儿完善基因检测,检出阳性15例、阴性39例。将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质谱检测阳性率为19.4%(13/67),基因检测阳性率为35.8%(24/67)。连续性修正χ2检验提示基因与质谱检测结果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基因检测为金标准,质谱检测敏感度为37.5%(95%CI:19.6%~59.2%),特异度为90.7%(95%CI:76.9%~97.0%)。24例确诊患儿中,5例经基因panel确诊,19例经全外显子测序(whole gexome sequencing,WES)确诊。其中1例经WES确诊的患儿,确诊前完善基因panel未检出致病变异。检测发现DNM1L基因c.1040C>G及AMN基因c.651+1G>C为疾病致病基因新发变异位点,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质谱技术诊断IMD能力有限,对疑似罕见IMD患儿可首选基因检测尤其是WES进行个体化诊断。此外本研究中WES发现的新发变异位点,丰富了致病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功能生物学实验提供方向。

  • 综述
  • 综述
    徐方方, 苏晓艺, 龙绍蓉, 刘若丹, 姜鹏, 崔晶, 王中全, 张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蠕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医学蠕虫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结构,而且有助于揭示它们如何适应寄生环境,从而有助于对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加深对寄生虫病精准防控的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条形码、简单序列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等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寄生虫个体间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揭示寄生虫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起源进化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三类分子标记在医学蠕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综述
    朱威, 沙新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非典型猴痘在多个非流行国家暴发,全球累计病例达到21 775例。非典型猴痘暴发所涉及的大多数病例与性行为相关,但关于猴痘是否为性传播疾病目前无明确共识,我国目前发行的猴痘诊疗指南尚不排除猴痘为性传播疾病。本综述从猴痘的病例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等角度,分析支持非典型猴痘是性传播疾病的证据与其他可能解释,旨在为我国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杨毅, 陈国利, 孙高峰, 杨艳梅, 尚月梅, 官蕾, 牟文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起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等标准方法进行致病菌检测,分离株采用VITEK2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菌株鉴定,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以Bio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3份剩余食物和3份腹泻患者粪便经分离鉴定,有7份剩余食物样本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全部超标,有5份剩食物和2个病例的粪便中检出弗劳地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均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无多重耐药现象;检出的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为: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的PFGE条带一致、同源性100%,显示为同一克隆。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导致的,通过飞行质谱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疗,建议加大相应的管理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 研究报道
    陈求凝, 张雪梅, 陈小冰, 卢玉朱, 冯海平, 肖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体征、治疗及恢复情况,为后续新生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三亚市1名4日龄社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BA.5.1.3的新生儿为对象,收集患儿患病以来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母亲分娩前1 h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分娩后24 h内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产后母乳及羊水、胎盘、脐带均未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患儿出生后24 h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转移至酒店隔离。转移前一直母婴同室并食用母乳且其母亲未佩戴口罩,出生第2天、第3天未行核酸检测,第4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第5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第6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立即转至三亚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患儿无咳嗽,无发热,皮肤出现黄染,腹胀,吃奶一般,反应好。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电解质均正常,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胆红素(449.3 μmol/L)明显升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胸部影像学结果正常。治疗措施主要是隔离、按需喂养、蓝光照射,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6 d后黄疸消退,腹胀缓解,治疗过程顺利无并发症。结论 新生儿是Omicron变异株BA.5.1.3的易感人群,该病例垂直传播依据不足,感染后临床症状较轻,未见有累及心肝肾脑等器官损伤,临床分型为轻型,对症治疗14 d后出院。

  • 研究报道
    符沙沙, 吴海霞, 苏汝开, 曾慈梅, 王加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1例海南高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15日海口定点医院收治的1例高龄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患者女性,107岁,因“发热、咳嗽1 d”入院。其2位家属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病初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少许白色粘痰,伴咽痛、肌肉酸痛、乏力。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为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抗凝、调节电解质紊乱及对症等治疗9 d,患者临床症状缓解,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治愈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的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高龄患者,要注意维持各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研究报道
    赵蓉, 石亚玲, 刘艳霞, 江鸿雅, 范颖敏, 张战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不明原因发热,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疟疾流行病史患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合并疟原虫感染患者实验室指标,为两者的混合感染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20年7—12月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恶性疟患者的血常规、生化、淋巴细胞亚群等实验室项目进行检测,并结合病程变化进行阶段性分析。结果 3例新冠感染患者均有疟疾感染史,入院后第4~11天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疟原虫抗原检测和血涂片检测均发现疟原虫,3例患者在确诊新冠感染后均出现疟疾复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恶性疟复燃患者初期淋巴细胞减少,CRP、SAA均升高,经抗疟治疗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余血常规结果(WBC、ESO)和肝功能结果(ALT、AST、GGT、TBIL、DBIL、CG)中仅1例患者疟原虫检出初期PLT降低,其他则在病程始末均未见异常。结论 新冠感染有可能促进疟疾复燃,所以对有疟疾感染史的新冠感染者应同时监测疟疾发病或复发情况,尤其是对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后数天开始出现发热等症状患者,炎症指标可作为二者合并感染治疗有效的辅助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