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吴慕青, 葛军, 李昂, 吴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及干扰素α(interferon α, IFN-α)的表达变化情况,探索TLR3及IFN-α的表达水平与HCV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149例慢性HCV感染初治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组129例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组20例,同期选择28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HCV感染患者首次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治疗12周,分别收集治疗基线0、4、12、24、48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肝功能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CR)检测TLR3 mRNA的表达。Luminex多细胞因子检测IFN-α的表达。比较不同组别间差异。结果 TLR3 mRNA在CHC组中基线时高表达于LC组及对照组(P<0.05)。经DAAs治疗4周后、CHC组及LC组TLR3 mRNA显著上调(P<0.05)。CHC组在12、24、48周中TLR3 mRNA表达可逐渐下调至对照组水平。此外,IFN-α在CHC组中随治疗时间延长表达逐渐上调,在LC组中表达下调。CHC组及LC组肝脏炎症指标经DAAs治疗后可部分恢复。结论 TLR3参与病毒清除及慢性炎症反应,经DAAs治疗后,在HC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患者中TLR3的表达差异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张蕊, 刘辉, 窦景锐, 张凯楠, 亚库甫·托合提, 吕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 PGP9.5)在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远端的分布特征,明确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PGP9.5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59例泡型包虫病患者,收集患者病灶近端和远端的肝组织,并同期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化指标信息。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远端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析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与远端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近端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内病灶近端的神经增多,且主要分布在病灶包裹的纤维膜外层,在病灶远端神经未见明显异常。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PGP9.5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高于病灶远端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7,P<0.05)。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病灶近端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与肝脏体积增大相关(Z=-2.632,P<0.05)。结论 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近端肝脏组织中PGP9.5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增大,提示PGP9.5阳性神经参与了AE致病过程,其具体作用亟待进一步研究。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勒斌, 唐睿, 姜鹏月, 何兴, 范晓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经门静脉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并评价其效果,为血吸虫肝病研究提供新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15只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注射虫卵组,其中对照组5只,注射虫卵组10只。第-14天将5 000个活虫卵注射至小鼠腹腔,第0天麻醉小鼠后剖开腹腔,经门静脉注入5 000个虫卵,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分别于第10天、第30天处死虫卵组小鼠各5只,第10天处死对照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通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马松染色(Masson染色),微孔板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分析肝损伤、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以及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指标,评价经门静脉注射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的效果。结果 经门静脉注射虫卵10 d和30 d后,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虫卵肉芽肿,第10天组虫卵肉芽肿面积与第30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5,P=0.332)。Masson染色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检测显示肝脏发生明显纤维化。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第10天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标志基因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ol1α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b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0、7.533、5.314,P=0.002、0.001、0.007);在第30天时出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0、1.529、1.746,P=0.778、0.543、0.457)。同时,Th1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g)和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 Il5)、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 Il13)表达水平在注射虫卵10 d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3、4.589、5.651、5.367,P=0.003、0.018、0.020、0.009)。此外,各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2、3.450,P=0.771、0.074;t=1.164、0.564,P=0.697、0.917)。结论 经门静脉注射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构建成,研究结果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方法。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楚瑨, 木克西娜·木拉提, 高瑾, 李亮, 张雪, 吕国栋, 林仁勇, 毕晓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一种调控释放干细胞外囊泡的微粒子递送系统,仅干预1次后长期发挥增强肝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干细胞外囊泡并鉴定,透射电镜观察外囊泡结构和免疫印记检测外囊泡膜标志蛋白,评价所提取外囊泡符合规范。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壳-核”结构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 PLA)微球,在微球“核”结构位置负载干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得到EVs-PLA微球。通过扫描、透射电镜检测微球及外囊泡形貌,粒径分析,缓释实验检测EVs-PLA微球缓释周期,扫描电镜检测缓释至8周EVs-PLA微球形貌变化;将EVs-PLA微球与肝实质细胞共培养,鬼笔环肽/DAPI染色评价EVs-PLA微球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CCK8评价EVs-PLA微球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作用,免疫印记检测EVs-PLA微球共培养后细胞中增殖标志蛋白表达量并统计数据结果。结果 对比EVs-PLA干细胞外囊泡微球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肝实质细胞增殖能力评价,发现EVs-PLA微球未造成细胞凋亡和细胞结构发生变异,具有生物相容性无细胞毒性;EVs-PLA微球的“壳-核”结构调控所负载的干细胞外囊泡的释放速率和释放周期,EVs-PLA微球可缓慢释放EVs,单次干预后持续发挥促进肝实质细胞增殖的生物作用。结论 EVs-PLA微球可缓慢释放EVs,单次干预后持续发挥增强肝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为探索外囊泡促肝细胞增殖的微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张翠芳, 翟悦怡, 隗和儒, 李伟, 王雪君, 周辉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基因(HBx)突变(C1653T、T1753C)的HepG2、Huh7细胞株,探讨突变点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含HBx的pLVX-HBx-IRES-tdTomato质粒为模板,点突变合成pLVX-HBx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质粒。双酶切和Sanger测序的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的准确性。空白HepG2、Huh7细胞为对照组,pLVX-HBx-IRES-tdTomato、pLVX-HBx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液感染HepG2、Huh7细胞,0.6 μg/mL嘌呤霉素筛选单克隆细胞进行扩大培养。免疫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X蛋白(HBX)的表达鉴定稳转株的构建;CCK-8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MT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双酶切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质粒酶切后片段大小正确,点突变位置及碱基替换正确,成功构建pLVX-HBx-IRES-tdTomato、pLVX-HBx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质粒。免疫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HBx及突变型的HepG2、Huh7细胞均有HBX表达,空白对照组均无HBX表达,成功获得稳定表达HBxHBxC1653T和HBxT1753C的HepG2、Huh7细胞稳转株。增殖实验表明HBx及突变型均较对照组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P<0.01),而HBxC1653T突变较HBx进一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HBxC1653T突变明显上调N-cadherin的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促进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发生。结论 成功获得稳定表达HBxHBxC1653T和HBxT1753C的人肝癌细胞HepG2、Huh7细胞稳转株;HBxC1653T突变可导致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及EMT发生。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刘文斌, 方乐天, 曹广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病因。慢性炎症导致的肝细胞癌发生过程符合“变异-选择-适应”的达尔文进化规律。炎症诱变分子促进体细胞变异的产生,大部分变异细胞会被炎症微环境清除,而少部分变异细胞通过激活致癌通路获得干性特征而在选择压力下幸存,并发展为癌症起始细胞。伴随这一过程,乙肝病毒也在炎症微环境压力下发生进化,表现为促癌的病毒变异累积而感染新个体的能力降低,高危变异株随着宿主的死亡而淘汰,因此是“末路进化”。乙肝病毒的进化促进了癌症进化,包括维持炎症微环境、激活致癌通路、诱导体细胞变异、改变代谢模式。乙肝病毒联合变异以及乙肝病毒整合变异可以预测肝细胞癌的发生和预后。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炎症并降低癌症风险。本文综述了乙肝病毒和肝细胞癌共进化的相关分子流行病学证据和机制研究进展。明确病毒与癌症的共进化规律以及其中的关键分子事件,有利于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从而完善肝细胞癌的防治策略。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王吉鹏, 顾梦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约20亿人感染蠕虫,由此导致的蠕虫病是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健康负担。寄生蠕虫是一类多细胞寄生虫,主要包括吸虫、绦虫和线虫,其生活史复杂,有多个发育时期且一般具有1个或多个宿主。从分子层面理解寄生蠕虫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与传播的机理对于诊断和治疗蠕虫病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操纵技术能够改变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寄生蠕虫基因组信息的释放,遗传操纵技术,如RNA干扰、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基因编辑等在寄生蠕虫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对重要医学蠕虫中的遗传操纵进展、遗传操纵的方式及手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寄生蠕虫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 病原体诱导的肝脏疾病研究专栏
    何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肝吸虫、包虫等寄生虫以肝脏为主要寄生或致病脏器,肝纤维化是这些寄生虫感染后宿主的主要病理特征以及宿主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寄生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在全球仍有较重的疾病负担,并由于其独特的疾病特征使得寄生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在肝纤维化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寄生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区别于其他类型肝纤维化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寄生虫分泌的各类虫源分子是肝纤维化的始动因素,虫源致病分子包括蛋白、核酸、脂质、代谢小分子等类型。虫源致病分子在宿主肝脏内诱导形成2型免疫或炎症微环境,虽然对寄生虫感染后肝脏内2型免疫的启动、维持及消退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诸多核心机制仍不明确。慢性炎症最终激活星状细胞等类型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并促使肝纤维化的形成;清除寄生虫后MF可能发生逆分化、凋亡、衰老等转归过程,肝纤维有可能发生逆转。深入研究MF的激活及转归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所致宿主肝纤维化的疾病负担及病理特征。

  • 论著
  • 论著
    陈乔春, 李逸轩, 刘录明, 景文华, 祝朝勇, 吴红兰, 周静, 龙文芳, 肖莎, 吴彪, 刘云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高血压候鸟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候鸟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海南省澄迈县红树湾社区中抽取180名在该社区居住时间3个月及以上的高血压候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与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服药情况、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家乡居住环境、海南居住环境(居住地周围有无水域和绿地、水域和绿地的类型)、吸烟与饮酒情况以及身高和体质量等数据,调查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候鸟人群在海南服药前后血压降低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18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7例(42.8%),女性103例(57.2%),年龄≤65岁78例(43.3%);在高血压分级中,血压正常高值87例(48.3%),一级高血压56例(31.1%),二级高血压37例(20.6%)。在海南期间血压下降的候鸟中,血压分级越高的人,占比越少。年龄、高血压分级、饮食习惯、居住环境、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等与规律服用高血压药的研究对象在海南期间血压下降有关。饮食偏咸(OR=2.778,95%CI:1.070~7.213,P=0.036)、饮酒(OR=2.686,95%CI:1.042~6.925,P=0.041)是服药前舒张压降低的不利因素;超重(OR=3.487,95%CI:1.306~9.310,P=0.013)是影响服药后舒张压降低的不利因素。结论 65岁以下、饮食清淡、不饮酒、BMI正常的候鸟人群血压降低较显著,环境因素、年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原因,可为海南高血压候鸟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苏培强, 钟壮霞, 陈益耀, 陈超超, 何周桃, 蓝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 CD73)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40%乙醇灌肠剂诱导建立慢性炎症诱导的克罗恩病小鼠模型,干预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于每次灌肠的第2天腹腔注射AB-680。记录小鼠体重、粪便性状、粪便潜血用于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于第7周处死小鼠,取出结肠组织,称重并测量长度。采用标准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观察组织炎症情况;马松(Masson)染色测量小鼠结肠组织中胶原蛋白所占的面积;利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组织CD73分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DAI评分0.10±0.16,模型组DAI评分2.80±0.79,干预组DAI评分3.07±0.3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干预组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HE染色观察对照组小鼠结肠未见炎症表现,模型组、干预组小鼠结肠可见水肿充血,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粘膜溃疡等典型的炎症表现。对照组胶原蛋白占据面积比(4.95±0.82)%,模型组胶原蛋白占据面积比(24.62±1.46)%,干预组胶原蛋白占据面积比(54.47±2.7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干预组胶原蛋白占据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胶原蛋白占据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CD73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CD73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干预组TGF-β、TNF-α、IL-6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TGF-β、TNF-α、IL-6表达下降(P<0.05)。结论 CD73在克罗恩病小鼠结肠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通过上调TGF-β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纤维化。另一方面,CD73通过上调IL-6、TNF-α表达加重炎症反应。因此CD73在克罗恩病的肠道炎症和纤维化中可能起着双向调节作用。

  • 论著
    郭丽民, 何爱伟, 席进孝, 吴斌, 王鼎盛, 徐大琴, 张晓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甘肃省2起传染源不明的人间鼠疫疫情分离菌株进行溯源分析,为针对鼠疫传染源隔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区段(DFR)和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对2017年12月12日和2019年9月27日发生的2起人间鼠疫疫情分离的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确定待测鼠疫菌VNTR位点的重复数,应用BioNumerics 6.6软件中最小生成树法聚类分析确定待测菌株在甘肃省鼠疫疫源地分离鼠疫菌的系统发育树位置。结果 菌株20171212缺失DFR01、DFR02、DFR03、DFR04、DFR13、DFR23,DFR分型为8型;CRISPR间区序列YPa为a1′-a2-a3-a4-a5-a6-a7-a35,YPb为b1-b2-b3-b4,YPc为c1-c2-c3,基因簇为Ca35′,基因型为26′;MLVA聚类分析显示菌株聚在肃北县鱼儿红牧场簇内,并成为独立分支;菌株20190927缺失DFR01、DFR13、DFR23, DFR分型为1b型;CRISPR间区序列YPa为a1-a2-a3-a4-a5-a6-a7,YPb为b1-b2-b3-b4,YPc为c1-c2-c3,基因簇为Ca7,基因型为22型;MLVA聚类分析在最小生成树的位置靠近阿克塞县当金山簇,与肃北县鱼儿红牧场簇较远。结论 菌株20171212的 DFR和CRISPR基因型与肃北县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一致,证实人间疫情病例由本地自然发生,但最小生成树中聚在肃北县鱼儿红牧场簇内,表明病例最初接触传染源地方不是盐池湾乡,而是肃北县鱼儿红牧场周边范围内。菌株20190927 的DFR和CRISPR基因型与阿克塞县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一致,且最小生成树位置上更靠近阿克塞县当金山簇,与肃北县鱼儿红牧场簇较远,证实2019年人间疫情病例是放牧地方接触传染源。

  • 论著
    胡萍, 刘红艳, 高瑜, 石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microRNA(miRNA)-346与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治疗结果的关系,为治疗MDR-TB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5月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结核病门诊收治的406例MDR-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浆外泌体miR-346表达水平,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分析血浆外泌体miR-346对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浆外泌体miR-346表达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标准治疗后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治疗结果良好组和治疗结果不良组。结果 透射电镜、粒径分析、Western blot鉴定到典型的外泌体特性,即成功提取到血浆外泌体。治疗结果不良组更多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或HIV感染,肺空洞、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度>1+、既往治疗史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治疗结果良好组,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显著升高,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果良好组[0.61(0.46,0.74)]相比,治疗结果不良组[1.23(0.60,2.02)]血浆外泌体miR-34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Z=-13.185,P<0.001)。经ROC曲线分析,血浆外泌体miR-346预测MDR-TB治疗结果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46~0.9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和86.7%,对应的截断值为0.8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肺空洞、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度>1+、既往治疗史、氟喹诺酮类耐药和血浆外泌体miR-346高表达是MDR-TB治疗结果不良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血浆外泌体miR-346高表达与MDR-TB治疗结果不良高风险有关,有希望作为MDR-TB治疗结局预测的有用标志物。

  • 论著
    窦倩如, 曹霞, 黄翠敏, 粘惠瑜, 肖美芳, 周俏苗, 程冷眉, 孔令婉, 范霞林, 吴桂花, 樊利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海南省免费孕前及孕期地中海贫血筛查方案进行评价,为地贫筛查流程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7月对海南省19个市县参与海南省居民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调查的10 396例海南户籍成人进行调查,所有人均进行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及地贫基因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灵敏度等筛检试验指标,判断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和血红蛋白2型(haemoglobin adult type 2, HbA2)筛查地贫的最佳诊断界值,并评估不同地贫基因携带者初筛方案的诊断效能。结果 使用海南省现有MCV单指标地贫初筛方案,即 MCV<82 fL时进行地贫基因检查,诊断地贫基因携带者的漏诊率较高(34.06%),灵敏度较低(65.94%)。海南省MCV筛查α-地贫和β-地贫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4.45 fL和79.05 fL;MCH筛查α-地贫和β-地贫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7.95 pg和25.15 pg。HbA2筛查α-地贫的最佳截断值为小于2.55%,筛查β-地贫则为大于3.35%。地贫初筛时使用本研究推荐截断值的“HbA2或MCH或MCV联合筛查方案”具有较好的性能,灵敏度(92.96%)和阴性预测值(92.67%)最高,漏诊率(7.04%)最低,与现有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海南省地贫筛查流程有漏诊可能,联合使用MCV、MCH和HbA2筛查地贫,采用本地适宜的地贫初筛指标截断值,可以改善地贫漏报的发生,提高诊断效能。

  • 论著
    马进宝, 武延琴, 杨虹, 杨翰, 任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西安市2019—2020年经表型药敏检出的耐多药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分析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及新定义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发生情况,为耐多药结核患者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2020年西安市胸科医院进行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核分枝杆菌3 088株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各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从保存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随机选取114株,采用比例法进行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既往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分析新定义广泛耐药发生情况。结果 在3 088株结核分枝杆菌中,检出异烟肼耐药411株(占14.3%),利福平耐药347株(占11.2%),乙胺丁醇耐药142株(占4.6%),链霉素耐药550株(占17.8),耐多药237株(占7.6%)。237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阿米卡星、氯法齐明耐药率分别为44.3%、26.6%、33.3%、24.1%、5.1%、4.2%、3.0%、2.5%。114株随机选取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检出贝达喹啉耐药0株,利奈唑胺耐药3株,新定义广泛耐药结核1株。结论 西安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喹诺酮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耐药率较高,用药时应尽量获得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新定义广泛耐药结核发生率低,即使无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仍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有效药物。

  • 论著
    沈玲, 江明秋, 曾素君, 梁潇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对采集患儿的肺泡灌洗液(Bron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感染病原体进行分析,为大叶性肺炎患儿精准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确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15例为研究对象,了解患儿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患儿入院后均行肺泡灌洗术,采集BALF,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ALF标本中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等相关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115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出现病变范围≥2个肺叶、心肌损害、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消化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皮疹、肾功能损害、肺不张等表现或并发症分别为46、46、39、33、18、17、11、5和4例。115例患儿的BALF标本中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87.0%(100/115),单一感染81例,混合感染19例,共分离121株病原体,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占68.6%(83/121),SP占13.2%(16/121)。不同年龄患儿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MP和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19.454,10.284,P<0.05),SP、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93,2.67,0.565,0.097,P>0.05)。MP肺炎组患儿胸腔积液、神经系统受累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P肺炎组患儿(χ2=3.925,4.195,4.513,P<0.05),以冬季检出率最高(33.91%)。结论 大叶性肺炎患儿BALF中MP最为常见,不同年龄段和季节病原体检出率不同,混合感染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 论著
    李希尚, 赵丽娟, 伏晓庆, 姜黎黎, 周晓芳, 李胜国, 寸建萍, 周永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2022年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病原监测结果,并对主要流行株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基因特征进行分析,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2年云南省保山市送到云南省手足口病实验室的标本进行处理,提取病毒核酸,用引物(MD91/OL68-1)扩增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VP4/VP2 结合区基因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进行BLAST搜索确定病毒型别,再用各型病毒的相关引物扩增VP1区全序并测序,使用肠道病毒在线定型工具(Enterovirus Genotyping Tool Version 1.0)进行病毒型别鉴定。按参考文献下载肠道病毒标准序列,制作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保山市2022年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本307例进行检测,实验室确诊280例,检出率91.21%(280/307),其中CVA16为55.05%(169/307),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为3.58%(11/307),其他肠道病毒为32.57%(100/307)。对送检的206份手足口病例标本,扩增肠道病毒VP4/VP2 结合区和VP1区基因测序和鉴定,获得29株肠道病毒,肠道病毒阳性率为14.08%(29/206),均为A组病毒,未检测到B、C、D组病毒。送检病毒株分为3个血清型,其中CVA16有27株,占93.10%(27/29);EV-A71有1株,占3.45%(1/29);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 CVA10)有1株,占3.45%(1/29)。保山市2022年手足口病病例CVA16型基因的VP4/ VP2 结合区、VP1区检测阳性率为13.11%(27/206),基因进化分析表明27株CVA16 为 B1a 亚型,并可分为2个进化分支。结论 2022年云南省保山市手足口病主要流行毒株为CVA16基因型,属于B1a 亚型,该亚型又可分为2个分支,2022年保山市存在2个传播链流行。今后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质量,掌握病毒流行特征。

  • 论著
    胡孟娇, 陈美琳, 刘栋, 张碧红, 段柳, 王珺, 王学为, 张英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挂线结合塞棉花治疗Ⅲ期甲沟炎的疗效,为Ⅲ期甲沟炎的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案。方法 选择61例Ⅲ期甲沟炎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局部浸润麻醉下予挂线+塞棉花条治疗,术后每天换药、更换棉花条,创面愈合后患者每天温水泡脚,自行更换棉花条,直到症状消退,线结不予特殊处理,随甲板生长超出甲沟,自然脱落;30例对照组在神经阻滞麻醉下予挂线+甲沟重建治疗,术后每天换药,拆线后患者每天温水泡脚,直到症状消退,线结不予特殊处理,随甲板生长超出甲沟,自然脱落。分别比较两组病例术后伤口疼痛评分(VAS)和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甲沟炎的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以及患者对手术满意度评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分别为(2.1±0.3)分和(6.3±0.1)分、(0.2±0.1)分和(3.2±0.2)分,疼痛持续和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3.3±0.3) d和(10.1±0.5) d、(5.2±0.3) d和(15.2±0.3) d,甲沟炎的治愈率、无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7.1%和66.7%、 12.9%和33.3%、7.4%和20.0%,患者对手术满意度分别为97.0%和75.3%,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Ⅲ期甲沟炎患者,挂线结合塞棉花条治疗于挂线联合甲沟重建相比,不用增加皮肤创伤,愈后不影响甲外观和正常甲周屏障,患者痛苦少,停工期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论著
    庄志超, 雷玥, 胡华清, 谭昭麟, 刘杨, 田宏, 李晓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天津市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 CVB3)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及全基因组特征分析,完善天津市CVB3病毒进化信息,为相关疾病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天津分离到的5株CVB3毒株提取病毒RNA,通过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使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与重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5株CVB3毒株开放阅读框1(open reading frame,ORF)均含有6 555个核苷酸,编码2 185个氨基酸,ORF2均由编码68个氨基酸大小的序列构成。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8.3%~10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7%~100%。而5株病毒与病毒原型株相比,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8.2%~79.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4.9%~95.3%。5株病毒均在VP2蛋白上出现T151A位点突变,此外脑炎分离株还存在VP2蛋白K158E位点突变,1株生活污水分离株在5'非编码区存在C234T突变。5株病毒分属2个不同基因型,其中2016年的脑炎分离株属于D基因型,而2021年的外环境生活污水分离株属于E基因型,这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首次报道E基因型CVB3。本研究的CVB3毒株在非结构蛋白区可能存在重组事件,其中脑炎分离株可能与1株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 CVB5)毒株发生重组,而生活污水分离株与1株埃可病毒18型(ECHO virus 18, E18)毒株存在重组事件。结论 天津市CVB3分离株分属D与E基因型,病毒基因组在非结构蛋白区可能存在重组事件。外环境生活污水中CVB3病毒基因组分析结果提示天津市人群有CVB3感染存在,同时其流行优势基因型可能发生了转变。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艾雄飞, 陈少文, 林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2例肾移植患者并发毛霉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为毛霉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病例1,患者男性,因肌酐升高8年余,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25 d肾功能恢复尚可,之后患者突发上腹痛加剧,对腹腔引流液进行病原体培养、涂片镜检、质谱鉴定及宏基因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鉴定,结果显示为小孢根霉,用两性霉素B硫酸胆固醇复合体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病例2,患者男性,有高血压,血肌酐升高7年余入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组织培养涂片及组织病理检查均考虑毛霉菌感染,后行“手部肌肉清创术+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术后予以两性霉素B抗毛霉菌感染治疗及清创,之后mNGS复测未见毛霉菌感染。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加用替加环素治疗后出现腹痛,随即诊断为胰腺炎,停药后恢复;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合并高血压;2例肾移植患者毛霉菌感染经传统的涂片检查作为导向,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mNGS及质谱鉴定技术确诊,1例为小孢根霉感染,另1例为米根霉和小克银汉霉混合感染。肾移植术后由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诱因多种多样,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选用两性霉B及其脂质体治疗是改善肾移植术后毛霉菌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