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梁爽, 蒋轶文, 杨桂玲, 戚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辽宁省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流行特征及治疗转归的情况,为今后制订辽宁省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辽宁省2016—2022年登记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对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2年辽宁省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52 778例,登记率由2016年的54.48/10万下降到2022年的39.12/10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 921.17,P<0.001)。病原学阳性率由2016年的26.70%上升到2022年的51.21%,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5 203.00,P<0.001)。病原学阳性登记率由2016年的14.54/10万上升到2022年的20.03/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47.97,P<0.001)。病原学阳性男女性别比为3.35∶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以55~<65岁年龄组(25.45%,16 127/63 376)最多,45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71.27%(41 570/63 376),年龄构成逐渐趋于老龄化;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占总体的41.78%(26 477/63 376),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7.404,P<0.001);患者来源主要以直接就诊为主,占 50.28%(31 864/63 376);就诊延迟占64.54%(40 904/63 376)。病原学阳性肺结核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2月、9月为发病低谷月,5月、6月为发病高峰月;病原学阳性患者以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等地区为主;2016—2021年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成功治疗构成比从2016年的91.15%下降到2022年的85.88%,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5.892,P<0.001)。结论 2016—2022年辽宁省病原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登记率呈上升趋势,呈现季节性变化,存在就诊延迟的特征,地区存在分布差异,成功治疗构成比下降,应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论著
    陈祖倩, 肖正泮, 魏春洁, 臧彧伟, 从心黎, 王大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体外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并优化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1/PD-L1)结合,获得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的多肽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利用本团队构建的5肽化合物数据库,以及从蛋白质数据库 (protein data bank, PDB) 中下载的PD-L1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采用Molecular Operating Environment软件进行柔性分子对接得到多肽化合物;对其中GWVI/WSA(generalized Born volume integral/weighted surface area)自由能变化值(ΔG)排名最高的化合物分子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分析,包括配体重原子位置变动的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D)以及相互作用能[为兰纳-琼斯势能(Lennard-Jones potential)与库伦势能(Coulombic energy)之和]。通过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omogene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HTRF)技术分析配体化合物对PD-1/PD-L1相互结合的阻断作用,建立Jurkat T淋巴细胞与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探索化合物配体对T细胞杀伤肿瘤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共培养上清液中IL-2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在筛选的多肽化合物中,RGGHA与RGGHH与PD-L1的结合更为稳定,其中RGGHA与PD-L1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力,与PD-1竞争性结合PD-L1的Asp122、Try123、Lys124等位点阻断PD-1/PD-L1信号转导。HTRF实验表明,RGGHA对PD-1和PD-L1结合抑制率为58.38%,RGGHH为42.73%。此外,在共培养体系中,RGGHA与RGGHH能够显著增加IL-2的分泌水平,提高T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结论 研究发现多肽化合物RGGHA与RGGHH可以有效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重新激活有利于抗癌的免疫反应,可以将其作为先导化合物用于新药研发。

  • 论著
    马晨昕, 张莹心, 刘思寒, 何佳利, 陈久凯, 张文飞, 廖承红, 韩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表达dsRNA的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AaCPR100A的大肠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T315-AaCPR100A。方法 以苏云金芽孢杆菌pSVP27A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苏云金芽孢杆菌Cry3A正向启动子Pro-1(+);以埃及伊蚊RNA反转为cDNA为模板,扩增靶基因AaCPR100A;将大肠-苏云金穿梭载体pHT315质粒经Hind Ⅲ和SalⅠ双酶切线性化;按照转录方向将正向启动子与靶基因通过无缝克隆插入穿梭载体pHT315中;以生物合成的含有Cry3A反向启动子序列的质粒为模版,经PCR克隆扩增Pro-1(-)反向启动子;将含有正向启动子与靶基因的中间载体通过EcoR限制性酶切酶线性化,按转录方向在靶基因下游通过无缝克隆插入反向启动子。结果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正向启动子、靶基因AaCPR100A和反向启动子PCR产物条带清晰,质量良好,可用于无缝克隆实验;经无缝克隆连接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片段后,对含有重组载体pHT315-AaCPR100A的重组质粒进行PCR验证,在重组载体中成功扩增正向启动子、靶基因片段以及反向启动子,经核苷酸测序验证双向启动子序列以及靶基因序列测序结果与序列比对结果基本一致,符合构建载体元件的要求,证明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本研究利用无缝克隆技术成功构建含有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的重组穿梭载体,为构建表达伊蚊表皮蛋白基因AaCPR100A dsRNA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奠定基础。

  • 论著
    贺凤兰, 夏文, 涂俊凌, 周坤, 刘珂, 熊勋, 倪贤生, 周显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南昌市 2011—2022 年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防控学校流感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 2011—2022 年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现场流调相关资料和呼吸道样本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南昌市2011—2022 年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142 起,累计报告发病数 2 880 例,患病率为 1.89%。共采集呼吸道样本1 263 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总检出率为 58.91%。2017—2019 年暴发疫情数占比最高,2011—2013 年最低,疫情主要发生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占79.58%),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场所分布主要以小学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 70.42%(100/142);2011—2022 年各型流感病毒均有检出,每年有 2 种及以上型别的流感病毒流行,暴发流行的优势毒株总体呈现以甲型流感病毒 H1N1 、甲型流感病毒 H3N2 和乙型流感病毒 BV 交替流行的趋势。2011—2019 年南昌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 2020—2022 年新冠疫情期间,南昌地区采取多种非药物防控措施进行管控新冠疫情,各种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数量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数均下降。疫情涉及班级平均数为(3±2)个,疫情持续时间平均为(8±4)d。结论 南昌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以冬春季高发,城区小学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新冠疫情非药物防控措施对流感的流行趋势有影响,应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学校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

  • 论著
    刘晓蕾, 叶文, 袁洁, 裴瑞青, 黄政, 徐明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度长沙市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特征,了解HA基因遗传进化趋势和氨基酸突变情况,为新形势下流感疫情的防控、流感疫苗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鸡胚分离法获得2016—2023年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毒株,使用Illumina公司的MiSeq对其进行二代测序测定。借助DNAStar中MegAlign软件分析HA基因的同源性,构建进化树使用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11(MEGA11)软件中的Neighbor Joining(NJ)法进行。结果 2016—2023年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为94.8%~99.9%,HA基因同源性逐年降低。2016—2023年度长沙市 A(H1N1)pdm09分离株与WHO疫苗推荐株同源性为96.8%~99.0%,流感分离株与疫苗推荐株匹配性相对较好。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树显示其在6B分支中进化出多个不同分支,目前已进化到6B.1A.5a.2a分支。HA 4个抗原决定簇氨基酸位点不断发生变异,目前4个抗原决定簇中的15个抗原位点氨基酸发生突变,分离株在2023年新出现的A186T抗原变异位点近期值得关注。受体结合位点在130环相对保守,220环零星发生氨基酸变异,190环氨基酸变异位点是否日趋稳定还需加强监测。以A/California/07/2009 (CY121680)为参考株,近年来长沙市大部分A(HlNl)pdm09分离株增加了162 NQTY糖基化位点,减少了276 NTTC糖基化位点,目前这2个位点的糖基化变异日趋稳定。结论 长沙市A(H1N1)pdm09病毒HA基因不断进化变异,提示病毒有逃逸免疫反应可能,我们应持续加强流感监测。

  • 论著
    巨韩芳, 穆成, 赵慧, 江丽娜, 王春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法对BACTECTM MGIT960(简称“MGIT960”)仪器报告阳性的培养管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并分析不同菌株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1—2022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MGIT960仪器报告的阳性管2 662管,将液体培养物分别转种至血平板和中性罗氏培养基,对获得的分离株应用MALDI-TOF MS法进行鉴定,根据质谱结果将同一患者在同一种培养基上不重复的结果全部纳入菌种分布情况的构成比分析。对于质谱未检出的菌株,选取38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血平板共获得分离株605株,将501株纳入分析,其中分枝杆菌属占17.76%(89/501),以脓肿拟分枝杆菌10.18%(51/501)和偶发分枝菌酸杆形菌3.19%(16/501)为主, 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占68.06%(341/501),以皮疽诺卡菌15.57%(78/501)、痰液戈登氏菌9.38%(47/501)和支气管戈登氏菌7.58%(38/501)为主,71株未检出,占14.17%(71/501); 中性罗氏培养基获得分离株2 378株,纳入1 748株进行分析,其中分枝杆菌属占78.72%(1 376/1 748),以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60.53%(1 058/1 748)、奇美拉胞内分枝杆菌组4.69%(82/1 748)、慢生黄分枝杆菌3.55%(62/1 748)为主,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占17.11%(299/1 748),以皮疽诺卡菌4.35%(76/1 748)、痰液戈登氏菌2.69%(47/1 748)和支气管戈登氏菌2.12%(37/1 748)为主,73株未检出,占4.18%(73/1 748)。38株质谱未检出的细菌经测序发现均为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菌株。结论 MGIT960仪器报告阳性的培养管中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和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均可通过质谱快速鉴别。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以诺卡菌属和戈登氏菌属为主,应在鉴别诊断中关注此类细菌感染。

  • 论著
    黄翠敏, 吴桂花, 粘惠瑜, 窦倩如, 曹霞, 范霞林, 程冷眉, 刘燊, 樊利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03—2022年全省和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对2023—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进行预测,为降低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三级网络收集2003—2022年资料,采用卡方趋势检验(CMH)分析全省和城乡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采用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3—2025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结果 海南省2003—2022年共报告孕产妇活产数2 010 116例,孕产妇死亡463例,孕产妇死亡率为23.03/10万;20年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下降率为-4.13%,呈负增长。2003—2022年海南省城乡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25.74/10万(373/1 448 943)高于城市的16.04/10万(90/561 173),前10年城乡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后10年城乡差距明显,尤其是2017年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04,P<0.001);2003—2022年海南省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年下降率分别为-5.0%和-3.71%,均呈负增长,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率低于城市。海南省及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呈现波动性下降,不如国家下降趋势平稳。直接产科死因(230例)与间接产科死因(233例)死亡率分别为11.59/10万和11.44/10万。孕产妇死亡评审以可避免死亡为主(315例,68.03%);布朗三次指数平滑预测2023—2025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为9.45/10万、8.17/10万和6.89/10万。 结论 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受农村孕产妇死亡影响较大,应重视农村地区孕产妇保健,并针对可避免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干预,采取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水平和提供危重孕产妇救治补助等措施以持续降低海南孕产妇死亡率。

  • 论著
    赵本南, 刘大凤, 包蕾, 郭利华, 姜晓曼, 毛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都市35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23年7月1日—7月23日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判定为猴痘病毒感染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血实验室检查、淋巴结超声及胸CT结果,分析成都市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5例猴痘患者均为男性,青壮年,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32例(占91.4%)为男男性行为(MSM)者, 30例在发病前21 d有男男同性性行为,其中13例采取保护性措施。26例(占74.3%)患者有发热症状,其中19例在皮疹生长1~6 d出现发热。皮疹首发部位在外生殖器例数最多。彩超提示所有患者均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6例(占74.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19例CD3+CD4+T/CD3+CD8+T<1.0,15例(占42.8%)患者合并HIV感染,分别有28.5%(10/35)的患者并发皮肤感染及肛门直肠炎。从皮疹生长至所有皮疹痂壳脱落的平均时间为14.8 d。结论 性活跃期的MSM人群为猴痘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成都市猴痘患者中,皮疹始于生殖器区域及皮疹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常见,多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且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更高,并发症以皮肤感染及肛门直肠炎为主。猴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主要体现在CD3+CD4+T/CD3+CD8+T比值倒置。目前尚无证据显示男男行为中采取保护性措施可降低猴痘感染风险。

  • 论著
    孟贝贝, 刘海潮, 胡振红, 屈磊, 方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在肺部感染病原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9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10例疑诊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检测结果,对比2种检测方法检测肺部感染病原的阳性率、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accuracy, ACC)、阳性预计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计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结果 研究发现,mNGS能够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对细菌的检出效率最高,对真菌的检出阳性率最低,且mNGS检出的细菌、真菌与病毒的序列数之间有显著差异(H=70.361,P<0.001)。在比较分析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方法中发现,mNGS检出阳性率(88.40%)高于实验室传统培养(2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73,P<0.001),检测结果一致性比较Kappa=-0.003,P=0.902;mNGS的灵敏性、特异性、ACC、PPV、NPV分别为91.29%、28.26%、81.94%、87.96%、36.11%,传统培养分别为30.30%、73.91%、36.77%、86.96%、15.60%;其中,两种方法间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29% vs 30.30%, χ2=148.120,P<0.001;28.26% vs 73.91%,χ2=13.793,P<0.001)。结论 mNGS能够显著提高肺部感染病原的检出率,是传统实验室培养方法的必要补充,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传统培养与mNGS病原检测方法都高度依赖于标本质量和检测质控,mNGS在提供无损的多种病原遗传信息的同时也需正确解读,才能正确甄别致病原。

  • 论著
    沈秀莲, 周勤, 贾豫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云南省2004—2021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806起,报告级别主要为一般事件(90.25%),共波及人口2 183 493人,报告病例数94 643例,死亡13例;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报告位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水痘(588起)、流感(300起)、手足口病(267起),占总报告事件数64.0%;事件分布在全省121个县区,集中发生在3—6月和9月—次年1月,主要为水痘暴发疫情,水痘疫情持续时间为19 d。事件发生场所为托幼机构和小学最多(1 386起);疫情发现时间的中位数为7 d(4~ 13 d)。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云南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防控重点,及早报告并开展处置有利于控制事件扩散范围和减少危害;同时规范疫情处置工作,在疫情高峰期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和预案演练。

  • 论著
    迟富利, 杨景元, 张艳萍, 杨虹, 刘静, 裴迎新, 龚向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内蒙古地区医疗机构梅毒病例报告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了解报告和诊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梅毒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在内蒙古12个盟市中,各随机抽取2个旗县,对其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抽样核查;按照《梅毒诊断(WS 273-2018)》及《全国性病病例报告质量管理方案(2018年版)》中有关指标,对梅毒病例报告质量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另外调查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及实验室开展梅毒检测情况,访谈首诊医生了解其对梅毒诊断和报告的掌握,综合分析影响报告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内蒙古地区医疗机构梅毒的报告率为99.04%(311/314),漏报率0.96%(3/314);报告及时率98.05%(1 659/ 1 692),报卡填写完整率99.64%(1 686/1 692),报卡填写正确率99.35%(1 681/1 692),网络录入正确率84.63%(1 432/ 1 692);不同类型、级别的医疗机构报告及时率(χ2=13.95,P<0.05;χ2=11.40,P<0.05)及网络录入正确率(χ2=30.06,P<0.05;χ2=44.9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疗机构梅毒报告准确率86.17%(1 458/1 692),分类正确率为87.06%(1 473/1 692),分期正确率90.25%(1 527/1 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临床首诊医生近3年是否参加过培训[OR=6.26,95%CI:(2.12~18.46)]、是否掌握梅毒分期要点[OR=2.79,95%CI(1.21~6.46)]影响报告准确性。结论 内蒙古医疗机构梅毒报告质量水平较高,但报告准确率及网络录入正确率尚未达到95%目标要求,报告和诊断能力仍需提升,建议进一步加大临床医生诊断和报告标准培训力度和覆盖面。

  • 论著
    邹晓旭, 叶慧明, 曾小刚, 李红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血清C-C趋化因子22(C-C chemokine 22, CCL22)及其受体(C-C chemokine receptor 4, CCR4)表达,以及与肝功能指标和病情发展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1月在内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进展分为轻度组(n=43)、中度组(n=36)和重度组(n=17),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CL22 mRNA、CCR4 mRNA和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和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CL22和CCR4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和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CCL22 mRNA、CCR4 mRNA、ALT、AST和TBIL水平上升(P<0.05),ALB水平下降(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CCL22 mRNA、CCR4 mRNA、ALT、AST和TBIL表达水平依次升高,ALB表达水平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CL22 mRNA和CCR4 mRNA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CCL22 mRNA、CCR4 mRNA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46、0.516,P<0.001);CCR4 mRNA、ALT、AST、TBIL和ALB表达水平均为CHB患者病情发展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CCL22和CCR4表达与CHB患者肝功能指标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为临床病情评估和对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付海洋, 于龙魅, 余彤, 魏雅静, 张海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型及其基因同源相关性,为指导抗生素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及控制院内感染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及其环境采集标本中分离的8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黑马DL96-二代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类型,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克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3株ICU鲍曼不动杆菌标本类型涵盖痰液(43株)、支气管灌洗液(20株)、呼吸机等物体表面(20株)。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四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32.5%、38.6%、41.0%、77.1%,其余如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等耐药率均大于95%。全部检出携带OXA-23OXA-51基因,OXA-24OXA-58IMP-1VIMIMP-4SIMNDM-1耐药基因均为阴性。PFGE同源性分析证实,83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8个克隆型,数量分别为12、18、12、13、10、6、7、5,以A克隆、B克隆、C克隆、D克隆、E克隆为主,其余均为散发克隆。结论 我院ICU分离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以B克隆株为主要流行株,携带OXA-23OXA-51基因可能是ICU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进一步传播。

  • 论著
    朱明胜, 谢永慧, 黄丽菊, 郑家耿, 杨海文, 林喜雪, 陈旋世, 昌萍, 蔡畅, 陈旭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起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病例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进行复盘分析,为新冠肺炎暴发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22年3月31日—4月15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描述,绘制传播链,并分析应急处置的经验及不足。结果 本次疫情报告本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95例,潜伏期MP25P75)为4(3,5) d。95例感染者发现方式中密接筛查、集中隔离、社区筛查、封控区筛查、管控区筛查、主动就诊(检)、重点人群筛查所占比例分别为33.68%、22.11%、18.95%、12.63%、6.32%、4.21%和2.11%。疫情共传播6代,引起聚集性疫情5起,聚集性发病12起。疫情波及三亚市2个区的12个村/居委会、1个酒吧、1家医院、1个小型诊所、1家农贸市场、1家大型商场、1家餐厅。基因测序结果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进化分支。通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核酸与抗原检测、管控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与密接的密接、暂停室内经营场所、中心城区管控、暂时停课等措施,在16 d内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结论 本次疫情传播链条清晰,为输入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通过加强关口管理,做好信息共享、对接,及时搜索病例,及时排查、推送、管控风险人群,落实综合控制措施,能有效防范疫情的蔓延,为相关场景疫情控制提供参考。

  • 论著
    孙婷婷, 魏彤竹, 王伟杰, 李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辽宁省禽肉食品中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Campylobacter jejuni)的污染状况,掌握空肠弯曲菌的耐药基因携带特点及抗生素敏感特性、分子型别特征,为辽宁省禽肉食品中空肠弯曲菌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GB4789.9-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及采用PCR扩增技术和哥伦比亚血平板检测的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辽宁省14个监测点收集的生禽肉食品开展空肠弯曲菌检测,并对检出的菌株进行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及1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进行PFGE分子分型溯源。结果 568份生禽肉样本中共检出23株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4.0%(23/568)。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O)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2”)-If,检出率分别为56.5%、47.8%和39.0%。通过PFGE聚类分析,23株空肠弯曲菌可分成17种带型,有4种带型高度同源。结论 辽宁省生禽肉食品中存在空肠弯曲菌的污染情况, PFGE型别多样,耐药基因主要检出的是四环素耐药基因tet(O)、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以aph(2”)-If基因,23株空肠弯曲菌共产生4个耐药谱,应严格监控生禽肉空肠弯曲菌的污染,以期保证生禽肉食品的质量安全。

  • 综述
  • 综述
    刘瑞卿, 许宏敏, 赵岩, 刘树业, 申艳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死亡是一种基本生物现象,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细胞死亡既可以是宿主自发程序性过程,也可是意外触发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根据刺激源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而呈现出裂解/非裂解的细胞形态。如,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为典型非裂解型死亡方式。而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11(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11, caspase-1/11)介导的细胞焦亡及坏死性凋亡过程可引起炎性反应,并通过触发胞膜成孔机制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为典型的裂解型死亡方式。此外,在病原体感染阶段所触发的线粒体损伤过程可进一步引起胞内活性氧释放,从而触发细胞铁死亡。研究表明,这些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可通过消除被感染细胞及细胞内的病原体并借助由此产生的细胞尸体刺激先天免疫反应,以发挥免疫防御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及泛凋亡5种细胞死亡途径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防御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不同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 综述
    周何军, 尹建海, 夏志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非合作规模和体量的不断扩大,中非公共卫生合作所蕴含的机遇也在持续上升。疟疾是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主要领域之一,特别是中国消除疟疾之后,如何把中国疟疾防控和消除的经验结合非洲当地疟疾流行形势,加速非洲疟疾的控制和消除,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就中非疟疾防控合作历史、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中非消除疟疾机构间合作网络( the institution-based network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on malaria elimination, INCAM)、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助力非洲疟疾防控、国内民间组织在中非疟疾合作中的贡献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中非合作控制和消除疟疾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合作方向进行展望。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陈小丽, 梁愉笳, 陈善丹, 郑文爱, 吴伟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抗真菌药物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治疗难治性脓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2019—2022年就诊于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的6例难治性脓癣患者进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将浓度20%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均匀滴在棉片上,避光封包3 h后,使用(633±10) nm LED红光照射20~30 min qw,3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给予清创、火针预处理,在治疗期间给予及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治疗后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评估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6例患儿接受规范ALA-PDT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患儿治愈率达100%,均未见病情复发或萎缩性瘢痕。患者及家属满意度100%。结论 ALA-PDT联合抗真菌药物临床效果明显,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可提高脓癣的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 研究简报
    刘婷婷, 崔春霞, 宋壮志, 呼和吉勒图, 赵彤, 白如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起因,为了解系统风险、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内蒙古自治区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2016—2021年共纳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1起。单纬度归因分析显示,引发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与蔬菜制品和肉与肉制品,分别占事件总数的20.5%(121/591)和12.6%(75/591);主要引发环节为加工不当,占16.2%(96/591);主要致病因子为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占14.9%(88/591)。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暴发事件数夏季最高290起,占事件总数的49.1%(290/591),东、中、西部地区也均以夏季事件数最多,分别占本区域事件总数的53.6%(180/336)、39.5%(60/152)、48.5%(50/103);蔬菜与蔬菜制品由于加工不当导致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引发暴发事件最多,占蔬菜与蔬菜制品事件总数的58.7%(71/121);肉与肉制品由存储不当导致生物性污染引发暴发事件最多,占肉与肉制品事件总数的16.0%(12/75);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误食误用非食品(毒蘑菇等)造成,占死亡总数的38.5%(5/13)。结论 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致病因子较为常规,可防可控,应加强全民食品安全宣教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朱虹, 邱斐沁, 郭佳亮, 张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并尝试分析MIS-C中类川崎表现与川崎病的区别。方法 报道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患儿发生MIS-C,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通过查阅文献对MIS-C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复习。结果 该患儿病情进展快,病情重,入院时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8 h 0 mL,血肌酐675.1 μmol/L,尿素氮38.2 mmol/L,肌酸激酶4 932 U/L,同时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最高达5 809.7 U/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99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240 U/L,伴频繁呕吐,为极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通过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PICU)监护,早期的血液净化,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和静丙联合甲泼尼龙冲击的治疗,最终治愈出院。通过查阅文献分析MIS-C以细胞因子风暴损伤各脏器功能为特点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同样由感染因素触发的急性全身血管炎为特点,最终导致心血管意外为主要死因的川崎病的区别。结论 当发现发热(≥38 ℃)持续至少24 h,高炎症症状,伴有2个系统以上功能障碍,需要重症监护治疗,并且有感染SARS-CoV-2证据的患者时,应该尽早诊断MIS-C并干预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