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张逸嘉, 姚晓慧, 曹蕾, 王瑞晨, 付士红, 聂凯, 李樊, 殷启凯, 何英, 王环宇, 许松涛, 马超锋,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重组表达乙脑病毒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与包括乙脑病毒在内的多种蚊传黄病毒的抗原抗体反应,以及对乙脑病毒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的抗原抗体反应。方法 本研究使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系统,重组表达乙脑病毒NS1基因。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重组表达蛋白质与多种,包括乙脑病毒在内的蚊传黄病毒抗体的反应,以及乙脑病毒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结果 乙脑病毒(P3株)NS1基因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变性和复性的表达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简称变性胶)显示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45 000。进一步的抗原抗体分析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与乙脑病毒(蚊虫分离株,脑炎患者分离株)多克隆或者单克隆抗体以及乙脑病毒感染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可以获得完全一致的抗原/抗体杂交反应。重组表达产物与蚊传黄病毒,如登革病毒和黄热病毒多克隆抗体之间抗原/抗体杂交反应为阴性,但与西尼罗病毒和墨累谷脑炎病毒多克隆抗体呈现抗原/抗体阳性杂交反应。结论 本文成功获得乙脑病毒NS1蛋白的重组表达并分析了重组蛋白对多种蚊传黄病毒及乙脑病毒感染患者标本之间的抗原/抗体反应,研究结果对于阐明乙脑病毒NS1蛋白与蚊传黄病毒之间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所获得重组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乙脑病毒NS1蛋白质功能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李楠, 孟锦昕, 李玲丽, 何于雯, 王静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初步了解云南省南部边境地区沧源县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的感染情况,为基孔肯雅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4月在云南省沧源县人民医院收集就诊人群血清样本400份,其中,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样本121份,发热患者血清样本279份。采用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方法,对所收集的就诊人群血清样本进行CHIKV中和抗体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对样本进行CHIKV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400份就诊人群血清样本中,CHIKV中和抗体阳性18份,血清总体阳性率为4.5%(18/400);其中,279份发热患者血清样本中,CHIKV中和抗体阳性18份,血清阳性率为6.45%(18/279),中和抗体滴度为1∶10~1∶320;121份健康人群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均为CHIKV中和抗体阴性。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400份就诊人群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到3份为CHIK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0.75%(3/400);其中,279份发热患者血清样本中,CHIKV核酸阳性3份,阳性率为1.08%(3/279),Ct值为36.58~37.74;所有健康人群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均为CHIKV核酸阴性。结论 云南省南部边境地区沧源县人群已经存在CHIKV的感染,并出现疾病的流行,有必要加强该地区CHIKV的监测及防控。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孟锦昕, 胡秋明, 李楠, 何于雯, 王静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西双版纳暴发登革热主要流行血清型登革热1型病毒(Dengue virus-1, DENV-1)分子特征,为当地登革热流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C6/36细胞上对1株从2019年西双版纳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DENV-1病毒(JHS45)进行复壮,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该株病毒进行测序,采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8.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组装,使用Lasergene软件、MEGA6.1等进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JHS45株病毒在C6/36细胞上6 d出现细胞病变。测序组装后获得JHS45株病毒1条10 687个核苷酸(nt)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OR59335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JHS45株病毒与我国2019年西双版纳、广州、河南、浙江流行的以及2013年泰国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形成一个进化分枝,核苷酸同源性为97.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1%~100%;分析发现与2019年云南西双版纳(MW386863)和广州(MW261839)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位于同一个较小的进化分枝,它们之间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9%,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JHS45株病毒与2015年以来西双版纳流行的DENV-1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在JHS45株病毒编码区共存在4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非结构蛋白的NS3区域和NS5区域。结论 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JHS45株病毒为DENV-1基因型1病毒,该次西双版纳登革热疫情与西双版纳、广州、河南、浙江流行的病毒株遗传进化关系比较密切,为云南省乃至我国的登革热疫情监测、病毒进化研究以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刘婷婷, 王英, 郑丹, 刘治隆, 李昕, 王静, 于莎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israelensisBti)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伤效果。方法 采用Probit analysis生物测定法,检测和比较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下Bti对白纹伊蚊三龄幼虫的杀伤效果。利用不同浓度Bti处理后的幼虫累积死亡率对应P值和浓度对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线性回归公式,计算LC50和LC95等重要剂量参数。结果 Bti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药物起效快。在常规28 ℃,Bti处理后12 h即出现明显的幼虫死亡,随Bti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白纹伊蚊幼虫累积死亡率升高。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各时间点Bti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作用的线性回归公式。同一Bti浓度下28 ℃~32 ℃的杀虫效果较为理想,20 ℃的低温度环境下Bti杀虫效果相对最弱;28 ℃下各时间点的LC95均最低,在24 h、48 h、72 h和96 h的LC95分别为122.418、109.404、96.474和92.229 IU/L。结论 Bti对白纹伊蚊三龄幼虫具有很好的杀伤效果,环境温度可影响Bti对白纹伊蚊的杀虫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温度可以增强其杀灭效果;在Bti的实际使用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王人柯, 曹蕾, 潘晓玲, 付士红,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沃尔巴克氏体介导的抗病原体特性能否干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复制,探讨沃尔巴克氏体对库蚊传播的 JE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NA原位杂交检测Aa23白纹伊蚊细胞(天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和阴性对照Aa23T白纹伊蚊细胞(以四环素处理清除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定量分析沃尔巴克氏体的生长浓度;通过病毒蚀斑滴定检测Aa23细胞(天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细胞系)和阴性对照Aa23T细胞(不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胞系)在感染JEV(P3株)后第1天至第8天的病毒复制滴度和细胞病变效应。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NA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Aa23T细胞中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呈阴性,Aa23细胞中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拷贝数和靶向沃尔巴克氏体16S rDNA的荧光信号强度随细胞生长时间增长而增高;蚀斑滴定实验结果显示,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胞系(Aa23)感染JEV后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明显延迟,Aa23细胞中病毒复制滴度(106 PFU/mL)与对照细胞病毒复制滴度(108 PFU /mL)相比明显降低。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明显延迟JEV对细胞的致病变作用,减少JEV复制。本研究证明了沃尔巴克氏体对以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JEV具有抑制作用,揭示了沃尔巴克氏体具有抗库蚊传播病毒的潜力,特别是对利用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控制技术防控JEV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臧传慧, 刘宏美, 张也, 王海防, 程鹏, 公茂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淡色库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型,为蚊媒疾病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 2022年6月—2023年8月,利用灯诱法采集山东省的烟台市莱州市、烟台市龙口市、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崂山区、日照市五莲县、日照市东港区、东营市河口区及东营市东营区共8个采样点的蚊媒样本,采用形态学和分子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样本。然后利用沃尔巴克氏体的表面蛋白(Wolbachia surface protein, wsp)基因序列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上述8个采样点的淡色库蚊样本进行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的检测。同时,从GenBank 数据库中下载沃尔巴克氏体的代表株系,利用Mega5.2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分型。结果 山东省4个沿海城市均发现有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80.8%(261/323);其中烟台市的感染率最高,为100%(46/46);日照市五莲县的感染率最低,为60.6%(20/33)。共计发现12种wsp单倍型,其中Hap1的感染率为92.5%,Hap2的感染率为70.0%,而其他单倍型的感染率则较低。从单倍型来源来看,在8个采样点中均检测出单倍型Hap1,其他单倍型仅在部分采样点地理种群检测到。其中,东营市东营区检测出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6种。经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结论,8个采样点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均属于B型。结论 山东省沿海地区的淡色库蚊种群以感染B型沃尔巴克氏体为主,但是不同地区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的单倍型存在差异,本调查可为这些地区特定蚊媒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徐月霞, 樊洁丽, 梁德娟, 陈华清, 赵建国, 管庆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微小扇头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5(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15, RmS-1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分子克隆和原核表达。方法 对RmS-15进行扩增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了解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理化性质、信号肽、二级和三级结构;利用DNA star和ABCpred工具来预测RmS-15蛋白潜在的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通过SYF-PEITHI和IEDB预测潜在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取微小扇头蜱RmS-15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结果 成功扩增出1 212 bp的RmS-15基因,可编码403个氨基酸;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RmS-15蛋白在不同蜱虫氨基酸序列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镰形扇头蜱和血红扇头蜱的亲缘关系最近;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RmS-15蛋白在N末端中存在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相对分子量大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44 000和6.68,平均亲水性为0.001,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抗原性分析结果表明,RmS-15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优势片段为分别为102~112 aa、147~152 aa和207~215 aa,T细胞抗原表位优势片段为分别为3~11 aa、6~14 aa、27~33 aa和34~37 aa。蛋白表达结果显示,RmS-15蛋白在0.8 mmol/L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16 ℃条件下诱导 24 h后发现在上清液中有较高的表达量,并且纯化出蛋白分子量为44 000、条带单一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建立微小扇头蜱RmS-15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其有较强的抗原性,具备发展为蜱虫候选疫苗的潜质。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郭廷敏, 孙钦同, 陈立勇, 王娟, 王学军, 马卿, 孙云峰, 刘庆华, 郇立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聊城市2020—2022年媒介蚊虫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和抗药性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蚊虫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在东阿、茌平2个国家级监测点用诱蚊灯和双层叠帐法开展成蚊监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蚊虫抗药性监测采用浸渍法检测。成蚊监测时间为 3—11月,幼蚊为5—10月。结果 2020—2022年共布放诱蚊灯816台次,捕获成蚊4 717只,平均密度为5.78只/(灯·夜)。其中淡色库蚊4 232只,占全部蚊虫数量的89.72%;其次为中华按蚊15只,占0.32%;白纹伊蚊10只,占0.21%;其他蚊种460只,占9.75%。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农村高于城市,牲畜棚>公园>医院>农户>居民区。5月开始监测到成蚊,活动高峰出现在6—8月。双层叠帐法捕获蚊种均为白纹伊蚊,帐诱指数平均为2.99只/(顶·h),白纹伊蚊活动集中在 6—9月。5—10月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平均为15.95,高峰出现在7月,8月以后逐渐下降。抗药性监测发现,聊城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为低抗性,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高。结论 聊城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蚊活动高峰均集中在7—9月,呈明显的季节消长趋势,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风险。淡色库蚊对部分杀虫剂呈现抗性,应及时采取防蚊灭蚊措施,防止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刘鲁宏, 李黎明, 刘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和济宁市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一个亚基I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 mtDNA-CO Ⅰ),揭示白纹伊蚊不同亚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探讨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从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任城区采集白纹伊蚊样本,利用PCR技术扩增白纹伊蚊种群的mtDNA-CO Ⅰ基因序列,结果通过NCBI的BLAST比对工具进行比对,运用BioEdit 7.0、DnaSP v6和PopART 1.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参数并绘制单倍型网络图。结果 对山东省济南市和济宁市的白纹伊蚊mtDNA-CO Ⅰ基因进行了基因测序,分别获得了86条和84条基因片段。与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全部序列存在5个突变位点,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为0.000 97,G+C含量为33.4%,表现出线粒体DNA特性。与济宁市相比,济南市的白纹伊蚊种群在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上均较高,核苷酸差异也更大,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济南市和济宁市的白纹伊蚊种群各自拥有6种单倍型,其中3种是共同存在的,而另外3种仅在济南市的种群中发现。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济南与济宁两地的白纹伊蚊种群的群体间核苷酸差异很小。结论 mtDNA-CO Ⅰ基因可用于物种鉴定以及研究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为更有效的分类和防控策略提供支持。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王海防, 周正斌, 肖宁, 陆申宁, 李曰进, 王多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仍是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防制媒介按蚊方面,杀虫剂浸泡蚊帐和室内滞留喷洒等措施具有阻止传疟媒介成蚊室内吸血的作用,现已在疟疾流行区被广泛应用,但随着蚊虫抗药性发生发展,两者阻断疟疾传播的效果正逐渐减弱。而按蚊幼虫防制可以有效降低媒介按蚊种群密度,无论室内、外吸血和/或家栖、野栖蚊种;并且可以与成蚊防制相结合,成为现有成蚊防制措施的重要辅助手段。我国70余年的疟疾控制和消除进程中,不同地方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在孳生地改造、孳生地处理、杀幼制剂使用、生物防制等不同的疟疾按蚊幼虫防制类型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因地制宜、综合防制、社区参与和方法创新的防制策略。本文概述了我国传疟媒介按蚊幼虫防制的主要实践及基本策略,以期为世界仍流行疟疾的地区提供防控参考。

  • 论著
  • 论著
    王玲玲, 刘熔, 李书灵, 宋雪, 王旭鸿, 李智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布鲁氏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2(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2,sPD-L2)的水平及与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83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资料,其中急性期37例、慢性期4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为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三组外周血Th1、Th2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和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的mRNA水平。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BA)技术检测三组样本血清中细胞因子sPD-L2、IFN-γ、IL-4的表达含量。结果 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组Th1细胞百分比、T-bet mRNA和IFN-γ水平分别为(45.33±4.96)%、(1.91±0.41)pg/mL和(74.42±13.95)pg/mL,高于慢性期布鲁氏菌病组的(21.78±4.42)%、(0.65±0.24)pg/mL和(10.64±3.04)pg/mL及HC组的(28.87±6.67)%、(1.12±0.25)pg/mL和(7.48±2.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417,181.583,950.410,P<0.05);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组Th2细胞百分比、 GATA-3 mRNA和IL-4水平分别为(40.61±9.32)%、(1.02±0.23)pg/mL和(2.08±0.50)pg/mL,低于慢性期布鲁氏菌病组的(59.80±10.09)%、(1.50±0.44)pg/mL和(8.76±2.06)pg/mL及HC组的(46.06±8.84)%、(1.18±0.28)pg/mL和(2.70±0.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2,22.771,344.938,P<0.05);急性期、慢性期布鲁氏菌病组和HC组sPD-L2分别为(156.77±24.69)pg/mL、(110.99±29.44)pg/mL和(91.61±11.44)pg/mL,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L2水平与Th1细胞百分比和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540,0.692,P<0.01)、与Th2细胞百分比和IL-4水平呈负相关(r=-0.565,-0.528,P<0.01)。结论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sPD-L2水平显著增高,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中免疫应答由Th1向Th2倾斜可能为 sPD-L2表达下降,降低Th2的抑制作用,导致布鲁氏菌无法完全清除从而发生免疫逃逸;布鲁氏菌可能通过sPD-L2影响Th1向Th2转化而发挥负性调控作用,导致机体不易清除布鲁氏菌从而进入慢性期。

  • 论著
    杨穗珊, 朱梦, 常秀亭, 罗小菊, 寇力丹, 王彬, 谢作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海南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在菌株核糖体分型基础上探讨其与样品来源及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为桶装饮用水的安全监管、污染溯源调查及耐药菌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药敏系统对分离得到的55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通过PCR法扩增T3SS毒力基因ExoUExoSExoTExoY,并应用RiboPrinter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及聚类同源性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桶装饮用水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处于较低耐药水平,但仍然发现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均耐药。T3SS毒力基因分布表现为4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ExoT+/ExoY+/ExoS+/ExoU-(45.45%,25/55)、ExoT+/ExoY+/ExoS-/ExoU+(34.55%,19/55)、ExoT+/ExoY-/ExoS-/ExoU+(18.18%,10/55)、ExoT+/ExoY+/ExoS+/ExoU+(1.82%,1/55)。菌株核糖体分型共分为6个亚型,各亚型包含菌株数分别为24、1、25、1、3、1,占比分别为43.64%、1.82%、45.45%、1.82%、5.45%和1.82%,以亚型Ⅰ和亚型Ⅲ的菌株占主要优势,亚型Ⅰ菌株主要的T3SS基因型为ExoT+/ExoY+/ExoS-/ExoU+,占比66.67%(16/24),亚型Ⅲ菌株主要的T3SS基因型则为ExoT+/ExoY+/ExoS+/ExoU-,占比88%(22/25)。结论 T3SS分泌系统呈现多个毒力基因协同表达的特点,各菌株亚型与毒力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对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溯源、生产控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初步积累了本地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株库及药敏数据。

  • 论著
    王乙波, 焦斌, 王小强, 陈歭行, 曾慈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对重症肺炎大鼠肺组织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 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pichlorohydrin-associated protein1, Kea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 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先构建重症肺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Sch B不同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Sch 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2.50、5.0、10.0 mg/kg Sch B进行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大鼠地塞米松1.04 mg/kg灌胃治疗,其余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4 d。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气指标;分离肺组织,检测其病理学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及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精神状态无异常、肺组织结构清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状态较差,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PaCO2值、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含量、Keap-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PaO2和SaO2水平、Nrf2和PGC-1ɑ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ch B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不良症状逐渐缓解,肺组织炎性浸润、肺泡间质水肿逐渐减轻,PaCO2值、TNF-ɑ、 IL-6和IL-1β含量、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pichlorohydrin-associated protein1, Keap-1)蛋白表达均依次降低(P<0.05),PaO2和SaO2值、Nrf2和PGC-1ɑ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增加(P<0.05),Sch B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h B可缓解克雷伯菌引起的重症肺炎大鼠不良症状,可能与激活NRF2/PGC-1α信号通路,降低Keap1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宋健, 跃华, 冯静, 韩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为全区流行性感冒的防控工作提供针对性措施。方法 收集2018—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病例资料。利用IBM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ArcGIS 10.5绘制专题地图,采用SaTScan9.5对2018—2022年全区流感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分析,进行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结果 内蒙古2018—2022年累计报告病例25 485例,2019年报告发病数最高,为9 933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每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存在一个流行高峰,男性13 538例,女性11 947例,男女比例为1.1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人群,尤其以0~<10岁年龄组最高,各地区、各年报告流感发病率差异较大,呈现交替流行。对内蒙古自治区2018—2022年流感病例数进行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从时间分布看,发病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12月和次年1月,在流感流行季节,病例在地区上呈现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结论 全区流感报告发病数各年存在差异,但未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0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流感具有显著季节变化趋势和时空聚集性。

  • 论著
    冯鑫, 胡彦, 詹建, 刘文果, 朱大冕, 沈静, 张婷, 余锋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基因分型探讨重庆市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建立适合重庆市结核病基因分型的体系。方法 复苏培养2019—2021年重庆市丰都县、奉节县2个国家级耐药监测点结核病患者痰培养菌株268例,提取菌株DNA,采用24位点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成簇的菌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2个监测点菌株的成簇率并比较其传播差异。结果 2个地区菌株中奉节县的分辨率指数(Hunter-Gaston index, HGI)HGI指数从0到0.85,HGI 0.6以上的位点有10个;0.3≤HGI≤0.6的位点有11个;HGI<0.3的位点有3个。分辨力最高的位点为MIRU31,分辨力最低的位点为MIRU24。丰都县的HGI指数从0到0.81,HGI 0.6以上的位点有12个;0.3≤HGI≤0.6的位点有9个;HGI<0.3的位点有3个。分辨力最高的位点为MIRU26,分辨力最低的位点为MIRU23。在成簇性分析中,丰都县140例菌株中成簇的样本为10例,成簇数目为4簇,最大的1簇为4例样本,成簇率为4.1%。奉节县128例菌株中成簇的样本数为10例,成簇的数目为5簇,成簇率为4.2%。结论 重庆市丰都县、奉节县发病的主要人群为独立的基因型,近期传播率较低。患者发病主要是内源性复燃即潜伏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防控机构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大2个监测点潜伏感染者的筛查力度,对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这是降低两地结核病疫情发病率的关键。

  • 论著
    向辉, 杨雯, 唐小清, 张睿, 徐蕊, 唐君为, 邓雯文, 吴小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南岸区2004—2022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经同性传播患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4―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经同性传播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 110人,经同性传播1 199人(38.55%),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694人,占57.88%),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917人,占76.48%),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724人,占60.38%),民族以汉族为主(1 160人,占96.75%);职业为学生人群125人(10.43%);首次诊断以HIV感染占比高(1 104人,占92.08%),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个/μL占71.45%,样本来源于检测咨询占52.88%,绝大多数开展抗病毒治疗。经同性传播的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1.45个月,高于经其他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经同性传播途径中,相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个/μL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200 个/μL的死亡风险更高;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 2004—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HIV/AIDS报告发病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稍有下降。尚未发现经同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其他传播途径,可能受经同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确诊时间晚,随访时间较短的影响。

  • 论著
    王慕喆, 邢秀月, 王丽娜, 周叶, 李晓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宫颈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阳性患者宫颈病变程度与配对盒家族基因1(paired box-1, PAX1)、肿瘤蛋白63(tumor protein 63, 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分析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琼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8例疑似宫颈病变合并HPV感染阳性患者的宫颈组织细胞标本,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n=43)、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n=51)和宫颈癌组(n=34)。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HPV病毒定量,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宫颈组织PAX1TP63相关mRNA表达;评估PAX1TP63甲基化程度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 CIN2+)的诊断效能。结果 各组HR-HPV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患者中,共检出PA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49例(38.28%),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55例(42.97%)。宫颈癌组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67.65%、73.53%,HSIL组分别为43.14%、49.02%,LSIL组分别为9.30%、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PAX1TP6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8)、(0.45±0.13),HSIL组分别为(0.72±0.11)、(0.63±0.09),LSIL组分别为(1.04±0.09)、(0.8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联合检测诊断CIN2+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793、0.842和0.857,灵敏度分别为77.78%、83.33%和77.78%,特异度分别为80.85%、85.11%和93.62%;联合检测可提高CIN2+病变诊断的特异度。结论 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HPV感染阳性患者的宫颈病变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诊断CIN2+病变的潜在辅助指标。

  • 论著
    黄玲, 羊晶晶, 李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福州市2022年学生肺结核患者流行特点及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方法对福州市87所院校发生的校园肺结核疫情开展调查,对确诊的96例学生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并按照《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要求对7 488名密切接触者开展筛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福州市2022年共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96例,男∶女=1.04∶1,年龄为(17.92±4.16)岁;大中专院校学生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和菌阳肺结核发病率均高于其他类型学校,分别为10.56/10万和5.18/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P<0.05;χ2=38.69,P<0.05)。第1季度学生患者比例最高(34.38%,33/96)。就诊延误44例,延误率45.83%(44/96);确诊延误15例,延误率15.62%(15/96)。筛查密切接触者7 488名,其中胸片筛查5 339名,发现活动性患者5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筛查7 124名,病原学阳性与非病原学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TST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25.97%(1 135/4 371)和21.10%(581/2 753);强阳性率分别为6.15%(269/4 371)和3.01%(83/2 7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5;χ2=35.44,P<0.05)。结论 福州市2022年学生肺结核发病人群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主,第一季度发病构成比最高;学生患者就诊和确诊延误现象严重,及时有效地进行密切接触者筛查(尤其是对菌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可减少结核病在学校中传播。

  • 论著
    谭妮, 廖荣煌, 汪单兰, 苏梦婷, 欧阳能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对于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并诊断为粪类圆线虫病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5例患者共6份样本通过使用mNGS、液基细胞学镜检方法对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的检出率,并与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对5例患者的粪便查找粪类圆线虫虫卵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比较6份样本的mNGS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为农民。5例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影像特征多为玻璃影、密度影。5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有4例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5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均未见升高。5例患者的降钙素原均升高。5例患者6份样本中,mNGS对粪类圆线虫的检出率为100%,液基细胞学镜检的检出率为50%。5例患者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找粪类圆线虫虫卵的检出率为20%。6份样本中,mNGS均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5型,有3份样本检测到耶氏肺孢子菌,3份样本检测到烟曲霉菌,2份样本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除去mNGS检测到的粪类圆线虫和病毒,将培养结果与mNGS检出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进行比较,有1例样本完全一致,2例样本不一致,3例样本部分一致。结论 mNGS对于粪类圆线虫的检出率可能高于粪便直接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镜检法。相对于常规细菌和真菌培养,mNGS检测范围广,可能更适合用于粪类圆线虫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检测,对于混合感染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可能可以作为粪类圆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 论著
    李冬梅, 莫丽娟, 尹江源, 杨昌祖, 林瑶, 林永通, 吴南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三亚市2022年7月15日发生一起食源性暴发事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技术在沙门菌同源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通过传统的细菌检验方法、PFGE和MALDI-TOF MS技术与临床症状、流行病特征相结合,准确对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结果 本起事件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共14例,均有在同一餐厅就餐经历,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相似,其中1例为该餐厅制蛋炒饭厨师。经病原学培养鉴定显示为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同引起,其中采集患者14例,检出猪霍乱沙门菌5例,鼠伤寒沙门氏菌3例,阳性率为57.14%(8/14)。环境样本检出1份,食品样本2份。PFGE图谱结果显示9种PFGE型,7株菌株同源性为95.0%,4株菌株同源性为94.0%。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被猪霍乱沙门菌的蛋炒饭和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肠。今后应加强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从食品供应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严防食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规范相关人员健康体检,多渠道宣教食源性疾病危害和预防知识也至关重要。

  • 综述
  • 综述
    刘志红, 覃亚勤, 苏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导致的炎症紊乱综合征,由机体对感染的应答失调而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肝脏是人体生物转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产生细胞因子的重要场所,肝脏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犹如“双刃剑”,因为既是机体抵御微生物的重要防线,也是炎症紊乱损伤的常见靶点,是脓毒症中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肝脏通过介导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而此过程所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机体组织和器官损伤。脓毒症肝损伤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生和促进肝损伤的早期恢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脓毒症患者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但目前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治手段,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发生、发展机制,为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与支持,对获取脓毒症治疗的一些新靶点以及降低脓毒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