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张洪, 李珍, 王刚, 胡家光, 张鹏, 陈涛, 覃川, 赖菁贞, 蒋忠胜, 梁浩, 宁传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HIV/AIDS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了解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CD4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2005—2015年在柳州市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且年龄≥50岁的HIV/AIDS患者3 618例,对患者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CD4+T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感染途径及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患者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性别患者随访期间CD4+T细胞计数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截止观察终点5年女性累计生存率为0.82,男性累计生存率为0.6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OR=1.909,95%CI:1.479~2.464,P<0.001)、BMI(OR=0.744,95%CI:0.574~0.965,P=0.026)、性别(OR=0.692,95%CI:0.503~0.952,P=0.023)、除结核病外的机会性感染数目(OR=1.223,95%CI:1.028~1.454,P=0.023) 和基线CD4+T细胞计数 (OR=0.563,95%CI:0.429~0.739,P<0.001)。CD4恢复结果显示当基线CD4+T 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mm3时,女性老年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在ART治疗的各时间段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5年后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生存率高,年龄、BMI、性别、除结核病外的机会性感染数目和基线CD4+T细胞计数可能是影响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在抗病毒治疗后4年随访期间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CD4+T 淋巴细胞的恢复效果更好。

  • 论著
    孙倩, 温海楠, 秦璞, 时东彦, 赵建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家成员单位2016—2021年血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WHONET5.6软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家成员单位(包括32家二级医院,43家三级医院)血标本分离阴沟肠杆菌的药敏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剔除重复菌株后,75家医院6年间血标本共分离出阴沟肠杆菌1 225株,其中二级医院157株,三级医院1 068株。本研究共分析了阴沟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其中,对头孢呋辛(52.4%~67.8%)、哌拉西林(27.4%~31.2%)、头孢他啶(27.8%~35.5%)、头孢曲松(29.5%~45.0%)、氨曲南(22.2%~32.3%)、复方新诺明(21.6%~28.7%)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较低,均<15.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6%~12.3%,美罗培南为5.1%~11.4%。三级医院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22.4%,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23.9%,除这两种抗菌药物外,三级医院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二级医院。6年间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121株,检出率有上升趋势(χ2趋势=6.305,P=0.012)。结论 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较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三级医院耐药性总体高于二级医院。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指导临床用药,遏制耐药率上升。

  • 论著
    胡璐, 逯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ME)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海南省3家三甲医院儿科的11个ME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11个ME家系中共确诊13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6例(46.15%),女性患儿7例(53.85%)。发病年龄为6个月~12岁,从发病至确诊病程间隔9个月~8年,Morava评分为6~11分。临床症状主要有运动异常、发育落后或倒退、癫痫发作、卒中样发作;13例患儿中血乳酸升高11例(84.62%),血肌酸激酶升高4例(30.77%);头颅MRI主要累及颞顶枕叶、小脑、脑干及基底节区,部分伴有脑萎缩;基因检测出8个家系为mtDNA突变致病(72.72%),其中5个家系、6例患儿为MT-TL1基因m.3243 A>G,且有4个家系(80.00%)检测出该位点的无症状突变携带者5例;2个家系、3例患儿为MT-ND5基因m.13513 G>A,且有1个家系(50.00%)检测出该位点的无症状突变携带者1例;1个家系、1例患儿为MT-ND3基因m.10191 T>C位点,且检测出该位点的无症状突变携带者2例。3个家系为nDNA突变致病(27.27%),其中1个家系、1例患儿为SURF1基因c.751C>T,c.516-2A>G位点的复合杂合变异,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位点分别遗传自母亲及父亲;2个家系、2例患儿分别为DNM1L基因的两个自发新发突变c.1040C>G、c.2060_2062delTAG。所有患儿经基因检测确诊后均给予线粒体鸡尾酒疗法及对症治疗,随访至2022年6月,其中有2个家系失访,定期随访的9个家系、11例患儿中,尚有3例存活。结论 对确诊ME的患儿,完善家系成员的基因检测可筛查出早期无症状的致病突变携带者,实现ME的早诊断并指导临床遗传咨询;研究发现了DNM1L基因的2个新发致病位点,扩展了基因型谱。

  • 论著
    隆红霞, 王嘉涌, 何征于, 陈健, 余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涪陵区活动性肺结核和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聚集区域,为涪陵区结核病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27个镇街的肺结核患者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SaTScan9.0进行时空扫描分析,ArcGis10.6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并对结果可视化。结果 “十三五”期间涪陵区肺结核患者累计登记4 038例,登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登记率70.17/10万,年均递降率8.21%。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累计登记高峰在3月份,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在6月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累计登记数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荔枝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马鞍街道、江东街道,合计占“十三五”期间累计登记患者数的比例为60.18%,年均登记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敦仁街道(101.35/10万)、崇义街道(101.34/10万)、武陵山乡(99.21/10万)。2016—2020年登记的肺结核整体上呈全局自相关性(Moran's I值为0.64,P<0.000 1),活动性肺结核和病原学阳性肺结核“高-高”聚集区均覆盖荔枝街道、江东街道、龙桥街道;时空扫描发现活动性肺结核一类聚集区在涪陵长江以南的主城区,聚集时间2016—2017年,病原学阳性肺结核一类聚集区在涪陵长江以南的主城区和江东街道,聚集时间2019—2020年。结论 “十三五”期间涪陵区登记的肺结核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在以荔枝街道为中心的涪陵江南主城区及周边城区街道。

  • 论著
    余黄, 林翀, 欧阳范献, 陈灼霖, 陈林, 陈小娟, 许玉妮, 陈少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ross-primer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CPA)在临床筛查、诊断结核病中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543例,其中结核患者179例、肺炎患者187例,其他疾病患者177例。对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胸水和中段尿等进行CPA检测、涂片镜检、培养法和基因检测,评估CPA检测对结核病诊断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结果 CPA检测总阳性率为14.4%(78/543),其中痰液标本阳性率29.1%(39/134),在78例CPA检测阳性病人的分布中,结核组占首位69.2%(54/78),其次为肺炎组21.8%(17/78),其他疾病组占最低位9.0%(7/78);以CPA检测为参照方法,涂片镜检“灵敏度”低于基因检测和培养法,而“特异度”高于培养法和基因检测,涂片镜检“漏诊率”高于基因检测和培养法;CPA检测阳性与性别、血沉和肺炎均有关;CPA检测与培养法和基因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CPA检测与涂片镜检也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appa=0.616)。结论 痰标本是CPA检测的最佳首选对象,而胸水检测的价值相对有限,筛查和诊断“结核组与其他疾病组”时可选用痰液、肺泡灌洗液和中段尿等作为CPA检测的临床标本,而筛查和诊断“结核组与肺炎组”时可选用痰液;性别、血沉和肺炎是CPA阳性患者的影响因素,因此,CPA检测值得在临床推广,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

  • 论著
    韩娜, 刘凡平, 郎伟明, 张晨钰, 田彦卿, 王倩, 监士宁, 朱建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卷曲霉素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MDR-TB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应用4~6Am-Mfx(Lfx)-Pto-Cfz-Z-Hhigh-dose-E/5 Mfx(Lfx)-Cfz-Z-E,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卷曲霉素。对比两组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实测值/预计值、生活质量评分、安全性评价、胸部CT空洞与病灶吸收率、痰培养转阴,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PCT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6MWT实测值/预计值分别为0.48±0.11、 0.64±0.13和0.51±0.12、0.58±0.14,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2.520, P<0.05),治疗后两组6MWT实测值/预计值均增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增高(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血清PCT分别为(0.37±0.09) ng/mL、(0.12±0.03) ng/mL和(0.36±0.11) ng/mL、(0.21±0.06) ng/mL,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80, 7.940,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CT表达水平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升高(P<0.05或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明显升高(t=4.21, 8.02,2.04,P<0.05)。研究组的胸部CT空洞与病灶吸收率88.64%(39/44)、痰培养转阴率81.82%(36/44)均高于对照组63.64%(28/44)和61.36%(27/44)(P<0.05)。结论 卷曲霉素能改善MDR-TB患者生活质量,延长6MWT步行距离,调节血清PCT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促进胸部CT空洞与病灶吸收、痰培养转阴,且安全性尚可。

  • 论著
    任欣欣, 崔丹, 卢艳华, 冯秀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rifampicin-resistant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GeneXpert MTB/RIF)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优势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2019年1月—12月入住河北省胸科医院的疑似肺结核患者228例,收集患者痰液进行GeneXpert MTB/RIF、夹层杯液基集菌分层抗酸染色涂片镜检法(简称夹层杯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确诊肺结核200例,非结核者28例。GeneXpert MTB/RIF、夹层杯法和LAM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0%(162/200)、62.5%(125/200)和72.5%(145/200),GeneXpert MTB/RIF明显高于夹层杯法和LAMP检测法(χ2=16.885,4.049,P<0.05);以痰结核菌培养为诊断金标准,GeneXpert MTB/RIF、夹层杯法和LAMP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0.00%(160/200)、60.00%(120/200)和70.50%(141/200),GeneXpert MTB/RIF明显高于夹层杯法和LAMP(χ2=19.048,4.846,P<0.05), 且GeneXpert MTB/RIF与痰结核菌培养的一致性(K=0.73)明显高于夹层杯法(K=0.39)及LAMP法(K=0.56)。结论 Gene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快捷、简便,能快速诊断肺结核和检测利福平是否耐药,且敏感度高,对临床医院快速、早期诊断肺结核及指导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论著
    路伟民, 杨小涛, 赵明波, 黄艺, 胥露, 金海凤, 王艳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恙虫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恙虫病患者病例资料,按是否继发HPS分为HPS组和非HPS组,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5例儿童恙虫病病例中,15例(17.6%)继发HPS,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5.10±3.82)岁;HPS与非HPS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发现,HPS组咳嗽、肺部啰音、水肿、肝脏增大发生率高于非H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室数据显示,与非HPS组相比,HPS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血小板(platelet, PLT)、白蛋白(albumin, A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下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组CD3+、CD8+ T淋巴细胞占比升高,CD4+ T淋巴细胞占比降低,CD4+/CD8+降低,与非HP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组影像学显示肺部渗出或实变比例高于非H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继发HPS患者均口服盐酸多西环素治疗,13例(86.7%)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4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HPS是儿童恙虫病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恙虫病儿童出现持续发热、肺部啰音、肝脏增大、HGB下降、PLT减少、SF增高、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有可能继发HPS,同时流行地区表现为HPS的患儿需警惕恙虫病,及时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改善预后。

  • 论著
    赵凌国, 罗兰, 尹臻一, 任燕, 雷蕾, 马志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查明一起食用八宝粥引起中毒事件的原因,建立28种生物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筛查方法,为此类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筛查患者尿液、八宝粥以及食物原料中28种生物碱,对生物碱进行定量检测。样品用0.4%甲酸水溶液提取,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7 μm,100 × 2.1 mm)分离。采用乙腈-0.2%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离方式为电喷雾正电离模式,检测方式采用多反应监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0~100 ng/mL浓度范围,28种生物碱线性相关系数r≥0.999。尿样中28种生物碱回收率为63.0%~105.0%,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为5.8%~8.6%;八宝粥中28种生物碱回收率为72.0%~109.0%,RSDs为6.3%~9.7%;黑芝麻中28种生物碱回收率为60.0%~95.0%,RSDs为4.8%~8.2%。患者尿液中检出莨菪碱 (2 380.0 ng/mL)、东莨菪碱(3.6 ng/mL)和山莨菪碱(4.7 ng/mL)。八宝粥中检出莨菪碱(63.3 μg/g)、东莨菪碱(5.7 μg/g)和山莨菪碱(2.1 μg/g)。在原料曼陀罗籽中检出莨菪碱(901.0 μg/g)、东莨菪碱(80.0 μg/g)和山莨菪碱(30.1 μg/g)。曼陀罗籽中东莨菪碱与莨菪碱含量的比率为1∶11,符合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特征。尿液中,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占比为0.15%和0.20%,莨菪碱占比为99.65%。结论 种子形态、3种生物碱的含量范围以及比例,均符合曼陀罗特点,结合患者阿托品中毒临床症状,可以确定本次事件是由误食曼陀罗籽引起的一起家庭食物中毒。本研究可以为生物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为相关中毒事件应急检测和处置提供依据。

  • 论著
    洪建河, 曹莉, 王小丹, 杜振优, 李志芸, 左秋惠, 翁欣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推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全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澄迈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琼海市、三亚市、屯昌县、五指山市和文昌市等12县、市、区居民6 895名进行《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海南省12县、市、区6 895名居民调查,居民心理健康达标365名,达标率5.3%,其中心理健康知识得分(54.00±17.02)分,达标率7.7%;自我评估得分(26.11±3.99)分,达标率75.9%;心理健康技能得分(26.22±7.25)分,达标率44.8%,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标率为13.5%(112/830),农民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最低,为0.8%(13/1 64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学历(OR=2.268)、个人月收入(OR=1.129)、性别(OR=1.302)、户口性质(OR=0.776)、是否参加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或培训(OR=0.511),且学历、个人月收入越高心理素养也越高,女性心理健康高于男性,城镇高于农村,参加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高于未参加的。结论 海南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影响因素是多方位的,建议全面加强心理健康监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丰富健康宣教服务模式。

  • 论著
    邓莹莹, 杨根东, 李智勇, 彭英龙, 田佳宁, 王晓蕾, 黄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为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的患者胸部CT变化和疗效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2月11日—3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 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肺内病变总共41个,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外周局灶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右肺多发,占70.73%(29/41)。病灶病变形态有42个,以片状影22个(52.38%)、结节状影16个(38.10%),片状影以小片状、斑片状为主,病灶密度变化有36个,以磨玻璃影多见,各肺叶磨玻璃影数目共24个(66.66%),实性密度灶6个(16.67%)、磨玻璃和实性密度混合灶6个(16.67%),随病程进展,肺内病变体积逐渐增大,最早于发病第2天出现病灶体积为312.93 mm3,第9天达峰值,为1 837.18 mm3,病灶平均吸收时间为(16±3) d,片状、结节状病灶(磨玻璃和/或实变影)吸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3,P>0.05)。病变早期呈局灶磨玻璃影,后期病灶大部分吸收(占77.78%),结节样炎性灶吸收缓慢(发病后9~19 d),不残留纤维化改变。结论 小于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以外周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为主,病灶小且少,病灶吸收慢,不遗留纤维化改变。熟悉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以协助早期诊断,确诊还需结合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放射学表现等综合分析。

  • 论著
    彭雅琴, 廖康, 伍众文, 郭鹏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血培养标本中真菌的菌种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征,为临床真菌血流感染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真菌病监测网监测单位上报数据中血培养标本分离真菌的患者临床资料、菌种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广东省共分离真菌3 589株,以念珠菌属为主(86.5%,3 105/3 589)。构成比排前3位的菌株分别是白念珠菌(36.6%,1 315/3 589)、热带念珠菌(17.4%,626/3 589)及近平滑念珠菌(14.5%,520/3 589)。菌株的科室来源以ICU最多,占42.1%(1 512/3 589)。其中ICU、普通外科、器官移植科及急诊科中白念珠菌的构成比为40.0%~50.0%。血液内科以热带念珠菌为主(60.0%, 144/240),感染科以新型隐球菌(35.4%,69/195)和马尔尼菲篮状菌(35.9%,70/195)为主。药敏结果显示,未发现两性霉素B非野生型的念珠菌菌株;常见念珠菌对于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的耐药率为0.0~4.2%。热带念珠菌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为42.3%、38.9%,显著高于其他常见的念珠菌。未发现新型隐球菌氟康唑、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结论 广东地区血培养标本分离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常见念珠菌对于棘白菌素类和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热带念珠菌对于三唑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 论著
    乐英棒, 周俊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前后2年(2018—2019年以及2020—2021年)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后疫情时期血流感染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和疫情后期有效控制血流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2021年患者的血培养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和分枝杆菌培养系统和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Vitek MS 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进行菌株鉴定和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8年1月—2019年12月送检的28 736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培养,剔除重复菌株后共检出2 181株病原菌,阳性率为7.59%,检出革兰阴性菌1 046株,检出率47.96%。2020年1月—2021年12月送检的26 083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培养,剔除重复菌株后共检出2 111株病原菌,阳性率8.09% ,革兰阴性菌1 000株, 检出率 47.37%。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仅对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在90%以上,主要非发酵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在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在50%以上。结论 疫情前后两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种类较多,但分布差别不大。科室分布主要在ICU、肝胆研究院、肾病内科等。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呈现出较大的耐药性差异。

  • 论著
    程尚, 赵守国, 赵士凯, 谢明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聊城市男性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 CA)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认识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男科门诊诊治的159例男性C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感染部位、HPV 基因亚型等情况。结果 159例CA患者年龄15~75岁,以31~40岁为主,占31.45%(50/159),半数以上有吸烟史,超60%存在低收入 (<5 000元/月)、多个性伴侣(≥2个)及无安全套使用习惯,70.44%存在包皮过长合并包皮龟头炎。单一感染91例(57.23%),单纯低危型HPV感染102例(64.15%),混合感染与单纯低危感染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0岁、未婚、受教育年限≤15年、从事商业或服务行业、性伴侣数量≥2个、同房前后不清洗及未使用安全套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吸烟史、饮酒史、月收入水平及初次性生活年龄等因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39例(87.42%)检测出低危型HPV6和/或HPV11。57例(35.85%)至少感染1种高危HPV。72.33%患者疣体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阴茎冠状沟及系带周围。结论 聊城市男性CA患者多重感染和高危亚型的发病率较高,且多数患者存在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及多个性伴侣,加强这部分人群的治疗及宣教随访或将有助于本地区男性CA的治疗和预后。

  • 论著
    刘武汉, 黄丽菊, 袁梦, 蔡畅, 洪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三亚市2022年8—9月份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暴发流行期间60岁以上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老年人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1日—9月8日三亚市≥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个案资料1 785例和三亚市中心医院≥60岁COVID-19住院治疗本土感染者537病例资料,采用WPS Office2018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辅助运算和绘图,运用SPSS22.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结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共报告≥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1 785例,确诊病例1 509例,占84.54%;无症状感染者276例,占15.46%。确诊病例中轻型1 448例,占95.96%;普通型40例,占2.65%;重型10例,占0.66%;危重型11例,占0.73%;无死亡病例报告。感染者男女比为0.88∶1;年龄最小60岁,最大107岁,中位年龄67岁;职业以非社会就业人员为主,共1 559例,占87.34%。天涯区952例,占53.33%,吉阳区733例,占41.06%。其中三亚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中,基础性疾病中高血压感染者、糖尿病感染者以及其他类型基础性疾病感染者(慢性肾病、高血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共占287例,占53.45%,并出现危重型感染者。结论 奥密克戎变异株老年感染者多数为确诊病例轻型、症状较轻,但老年感染者因高龄、患有基础性疾病不易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通过对老年感染者多方面情况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减少老年人出现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以及死亡病例的情况。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李胜, 何建, 靳娟, 辛有全, 杨晓艳, 张琪, 柏吉祥, 李广辉, 代瑞霞, 李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为该疫源地的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54—2009年海南州鼠疫疫源地内不同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体内分离的36株代表性鼠疫菌株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鼠疫菌DNA。应用3对CRISPR引物(YPa、YPb、YPc)分别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确定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CRISPR基因型。结果 36株鼠疫菌中共发现17种非重复间区序列(spacer),其中YPa 9种、YPb 5种、YPc 3种。所有鼠疫菌株被分为5个CRISPR基因簇(Cb2、Cb4'、Ca7、Ca7'、Ca35'),6个基因型(G1、G9、G22、G22-a1'、G26-a1'、G26-a1'a4-),其中G26-a1'型为主要基因型,分布于共和县、贵德县、兴海县;其次是G22型,分布于共和县、贵德县。结论 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CRISPR位点遗传多态性较高,不同基因型的鼠疫菌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 综述
  • 综述
    王金佩, 蒋琦, 李桂丽, 吴佳, 赵锦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引起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超过1/3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出现神经逻辑症状,包括思维混乱、头痛和味觉减退/失灵。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AD患者是COVID-19的高危易感人群,可能引起重症,甚至死亡。AD和COVID-19之间似乎存在相互影响,一方面,COVID-19患者似乎更容易发展为AD;另一方面,AD患者可能更容易感染COVID-19。因此,了解COVID-19和AD之间的共同联系可能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AD和COVID-19共有的风险因素有衰老、ApoE ε4等位基因、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神经炎症、氧化应激。本文重点介绍COVID-19与AD的相互关系,探究常见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发病机制,为早期预防和治疗康复提供帮助。

  • 综述
    陈曦, 张义成, 张洁, 周敏, 何庆, 罗杰, 肖崇坤, 张正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根据排毒特征可分为潜隐期、排毒初期、排毒高峰期和衰减期。感染新冠病毒后,感染者一般在前1~3 d处于潜隐期,表现为连续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这一时期没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很低;排毒初期表现为短时间内核酸检测Ct值快速下降,临床症状逐渐显现。感染者在这一时期的传染性逐渐上升,其密切接触者感染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但尚处于感染早期,排毒可能性低,次级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低;排毒高峰表现为核酸检测Ct值维持低水平,临床症状明显。这一时期感染者传染性最强,接触者感染风险最高,应适当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衰减期表现为核酸检测Ct值逐渐升高,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这一时期感染者传染性逐渐下降至消失。在一起暴发疫情中,处于衰减期的感染者更可能是传播链中的早期感染者。如果在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地区发现衰减期感染者,则提示当地疫情已有一段时间的传播,规模可能较大。根据排毒特征可以更加科学、精确地判定风险人员,在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同时减少防疫资源的浪费。

  • 综述
    孙武, 蔡卫平, 李凌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实施HIV预防干预措施对降低HIV的感染流行产生了积极影响。HIV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nPEP)现已成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在可能暴露后采取的一种预防HIV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学者从“知信行”理论视角,使用门诊数据和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国MSM人群对HIV nPEP的知晓率、态度、使用率、服药随访和药物处方情况。本文对上述内容综述后发现,我国MSM人群总体上对HIV nPEP的知晓率较高,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实际使用率很低。部分地区MSM人群尽管对HIV nPEP的服药情况良好,但使用药物后的随访情况并不理想。药物处方情况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替拉韦的药物处方率最高,其次为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和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未来应扩大研究对象的数量和研究地点的范围,在国内不同地区深入剖析MSM人群对HIV nPEP的“知信行”、服药随访和药物处方情况,增加对HIV nPEP服务领域的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MSM人群HIV综合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苏学文, 冯万禹, 李俊利, 宋瑞霞, 乌日汗, 朱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布鲁氏菌脑膜脑炎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报道1例儿童马耳他布鲁氏菌脑膜脑炎(brucellosis meningoencephaliti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2014年1月—2020年12月的相关文献,总结儿童布鲁氏菌脑膜脑炎的发病情况、诊断方法及治疗。结果 4岁女性患儿,2021年3月15日因“间断右侧肢体麻木16 h,抽搐 2 h”以“癫痫持续状态”入院。入院3个月前曾有2次无热惊厥,曾诊断为癫痫病。本次发病急,伴有低热,以癫痫持续状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检测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无法判断感染性质,进一步通过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明确感染病原为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通过外周血抗体检测进一步验证,经过有效的抗生素联合足量足疗程治疗,治疗半年后康复。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60篇,其中中文文献29篇;期间共报道7例儿童神经系统受累布鲁氏菌病,1例为病例报道,另6例为布鲁氏菌患儿综合分析所提及。结论 儿童布鲁氏菌脑炎或脑膜炎发病率低,发病的临床特征多样,易误诊或者漏诊。

  • 病例报道
    谢艳斌, 陆德胜, 卢文婷, 毛连华, 王春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豚鼠耳炎诺卡菌引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报道 1例豚鼠耳炎诺卡菌引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2010年1月—2022年12月的相关文献,总结豚鼠耳炎诺卡菌引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女性患者,67岁,2020年6月30日因“反复胸闷、气促3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发热”入院,采集患者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进行培养,对检出病原菌进行鉴定。 痰液、肺泡灌洗液有病原菌生长,经Autof ms质谱仪鉴定为豚鼠耳炎诺卡菌,临床根据病原菌结果、患者病情,给予美罗培南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诺卡菌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病原学是疾病诊断的关键,临床应及时送检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