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陈万, 邹俊, 黄绍标, 李健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后眼底动脉硬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HIV/AIDS患者HAART前后临床基本资料和眼底检查资料,评估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3例HIV/AIDS患者出现眼底动脉硬化159例,发生率为78.33%,其中Ⅰ级33例(20.75%)、Ⅱ级87例(54.72%)、Ⅲ级28例(17.61%)、Ⅳ级11例(6.92%);HAART前,眼底动脉硬化组及正常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动脉硬化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比较中,动脉硬化组CD4+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患者;而CD8+淋巴细胞计数CD8+≥800个 /μL患者比例显著大于正常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会性感染、HIV病程、HAART后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三酰甘油是影响HIV/AIDS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IV/AIDS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高,>4年HIV病程、合并机会性感染、HAART 6个月后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三酰甘油值是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此类人群在HAART前后均需进行眼底筛查,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HAART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改善患者结局。

  • 论著
    钱方方, 李昊翔, 沈怡蓉, 喻夏雯, 夏玥, 王东, 杨玲, 贾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rel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454例男性T2DM合并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测定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按MHR四分位分为Q1组(MHR≤0.38)、Q2组(0.38<MHR≤0.48)、Q3组(0.48<MHR≤0.64)和Q4组(MHR>0.64),比较4组各指标及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按HOMA-IR将患者分为HOMA-IR<2.5组和HOMA-IR≥2.5组, 比较两组MHR的差异。结果 Q1、Q2、Q3和Q4组分别为115、110、120和109例, 各组患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分别为6.17(4.20, 9.76)、7.73(4.94, 10.66)、8.92(5.32, 11.33)和9.13(5.25, 12.27)mU/L, 餐后2 h胰岛素(2hour postprandial insulin, 2hINS)分别为22.75(12.87, 39.59)、27.55(16.44, 39.77)、30.98(17.46, 43.11)和31.28(18.54, 45.92)U/L, HOMA-IR分别为3.12(1.63, 4.25)、3.72(2.26, 4.66)、3.87(2.48, 5.44)和3.95(2.42, 5.3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Neu)分别为3.10(2.60,3.70)、3.20(2.50, 3.93)、3.60(2.80, 4.28)、4.20(3.30, 5.00)×109/L, SFA分别为(181.27±53.60)、(192.64±62.41)、(199.53±61.40)和(203.69±71.51)cm2, 随着MHR的升高, FINS、2hINS、HOMA-IR、Neu和SFA均逐渐增高,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分别为1.18(1.06, 1.35)、1.02(0.86, 1.17)、0.96(0.80, 1.03)和0.80(0.69, 0.92)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分别为(3.00±0.79)、(2.76±0.83)、(2.67±0.85)和(2.59±0.92)mmol/L逐渐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 MHR与FINS、2hINS、HOMA-IR、VFA、SFA呈正相关(r=0.190、0.153、0.184、0.114、0.127, P<0.05)。HOMA-IR≥2.5组患者的冠心病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FINS、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血尿酸(Uric acid, Ur)、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VFA、SFA及MHR均高于HOMA-IR<2.5组(P<0.05)。结论 男性T2DM合并MAFLD患者的MHR与IR存在正相关, 随着MHR增大, 患者IR程度越严重。

  • 论著
    邹容容, 管元, 袁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15日至2022年3月1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35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35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中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174例(51.9%);3~<6岁组接种疫苗33例,占该年龄组的31.4%;6~<14岁组接种疫苗141例,占该年龄组的61.3%。6~<14岁组与3~<6岁组的新冠疫苗接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5)。在本研究队列、3~<6岁组和6~<14岁组中,接种新冠疫苗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确诊病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队列中,接种1剂次新冠疫苗、接种2剂次及以上新冠疫苗的确诊病例比例分别为89.5%(68例)、77.6%(76例);在6~<14岁组中,接种1剂次新冠疫苗、接种2剂次及以上新冠疫苗的确诊病例比例分别为90.0%(54例)、76.5%(6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64,P<0.05;χ2=4.279,P<0.05)。本研究队列中接种1剂次新冠疫苗其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水平[18.28(6.61,55.2) AU/mL]低于2剂次及以上者[58.3(25.85,131.41) AU/mL];在6~<14岁组中接种1剂次新冠疫苗其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水平[20.13(8.33,44.33) AU/mL]低于接种2剂次及以上者[56.57(25.85,150.07) A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7,P<0.05;Z=-3.96,P<0.05)。结论 与接种1剂次新冠疫苗相比,接种2剂次新冠疫苗的儿童新冠肺炎的发生较低且新冠抗体水平更高,建议儿童全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率。

  • 论著
    李丁丁, 张谨, 窦红涛, 孙宏莉, 赵颖, 郭莉娜, 刘亚丽, 刘文静, 张丽, 王瑶, 徐英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血流感染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基础疾病、症状、治疗及预后,分析抗感染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等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共纳入50例经血培养确诊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病例,患者年龄0~82(43.7±20.0)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20.0%。患者发病时间春季占比最高(44.0%),其次为冬季(24.0%),夏秋季相对较少(14.0%~18.0%)。患者确诊中位时间为3 d(1~60 d),其中45例(90.0%)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妊娠状态。病原学确诊后,45例患者调整为以碳青霉烯类(48.9%)和青霉素类(44.4%)为主的目标性抗菌治疗,治疗后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中,36例(72.0%)抗菌治疗方案符合《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其中26例(72.2%)好转出院,2例死亡,1例转院,7例预后不良。结论 自身免疫病、肿瘤、妊娠等人群为李斯特菌的易感人群,且病死率高。青霉素类是李斯特菌病有效的经验治疗首选药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噁唑或美罗培南治疗。

  • 论著
    陈晨, 袁传飞, 康乐, 夏乾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携带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 提取3组携带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DNA,应用HiSeq平台对样品16S rD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以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聚类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阐明内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 3组携带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聚类分别为143、113、163个OTU,绘制稀疏性曲线和丰度等级曲线,表明数据具有足够的测序深度,感染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组成丰富,但物种分布不均匀;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在纲水平上,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杆菌纲(Bacilli)、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mycetia)为主要优势菌纲。在目水平上,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为主要优势菌目。在科水平上,柯氏体科(Coxiellaceae)、杆菌科(Bacillaceae)、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红藻科(Rhodocyclaceae)为主要优势菌科。在属水平上,以柯氏体属(Coxiella)相对丰度最高,其次主要为苍白空气芽孢杆菌属(Aeribacillus)、Azonexus;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139.67,Simpson指数平均值为0.48,Chao指数平均值为145.06,ACE指数平均值为147.11。结论 感染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长角血蜱肠道微生物与SFTSV互作关系以及开发对蜱虫与蜱传疾病防治的新思路提供了依据。

  • 论著
    刘娜, 东冰, 周路路, 任丹丹, 张瑞芹, 高晓红, 徐光华, 辛杰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阈值,为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2018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经肝活检的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707例。在B超引导下采用美国巴德公司16G一次性穿刺针获取肝组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METAVIR评分系统分为轻度肝组织损伤组和明显肝组织损伤组,分别检测ALT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LT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对明显肝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707例患者中,292例(41.30%)肝穿证实存在明显肝组织损伤(METAVIR≥A2和/或F2);ALT的ULN在分别以NICE标准(男30 U/L,女19 U/L)、AASLD标准(男35 U/L,女25 U/L)、EASL或APASL标准(男、女均为40 U/L)时,<ULN的CHB患者明显肝组织损伤分别占32.38%、35.03%、36.07%,1~2×ULN的CHB患者明显肝组织损伤分别占41.99%、41.85%、50.30%。诊断明显肝组织损伤最佳ALT临界值总体为33 U/L;女性为25 U/L、男性为45 U/L;≤30岁为45 U/L、>30岁为33 U/L;HBeAg阴性为22 U/L、HBeAg阳性为31 U/L。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ALT的阈值应个体化,女性、年龄大、HBeAg阴性者ALT的治疗阈值应下调。

  • 论著
    胡泉博, 陈淑红, 华华, 杨明, 李冀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黑龙江省2019—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疑似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汉坦病毒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水平,为该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采集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疑似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进行汉坦病毒IgM抗体检测,对恢复期血清标本进行IgM单抗体、IgG单抗体检测,使用SPSS 19.0软件对各年份间患者急性期血样IgM抗体阳性率进行χ2检验分析,使用EpiData 3.1和Excel 2003软件对患者性别、职业、年龄、发病日期及初诊间隔时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疑似患者急性期血清351份,恢复期血清208份。急性期血清标本IgM抗体阳性317份,阳性率为90.31%,各年份之间患者急性期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5,P=0.639)。患者恢复期血清IgM单抗体阳性32份(15.39%);血清IgG单抗体阳性28份(13.46%);IgM、IgG抗体双阳性148份(71.15%)。男女患者性别比4.56:1,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职业以农民(253例,79.81%)为主,工人(19例,5.99%)及待业人员(17例,5.36%)次之。患者年龄最小10岁,年龄最大88岁,年龄中位数49岁,主要集中于30~<60年龄组(209例,65.93%),其中40~<50年龄组(86例,27.13%)占比最高,60~<90年龄组占比20.18%(64例)。每年5月、11月是黑龙江省HFRS发病高峰期。发病-初诊间隔时间中位数4 d。结论 黑龙江省2019—2021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的确诊病例之间存在约10%的差距,病毒特异性检测结果对当地出血热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黄小君, 马迪, 陈昊, 张东献, 刘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进一步了解2020年海南省常住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的漏报情况,探索行动型国家死亡原因分析工具(Analysis of Causes of National Deaths for Action, ANACONDA)在死因监测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数据来源于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主要为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海南省19个市县死因监测点上报的33 418例死亡数据。所有数据通过ANACONDA进行统计分析,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结果 2020年海南省报告死亡个案共33 418例,粗死亡率3.6‰,85岁以下男性死亡占比均高于女性,而在85岁及以上死亡占比则相反。死因监测质量分析显示,2020年海南省死亡监测存在漏报情况,死因漏报率为30.1%;三大类死因各年龄组构成与全球疾病负担区域各年龄组构成均存在差异,中高年龄组的死因误报情况较为显著;2020年海南省死亡数据生命统计性能指标整体得分为52.8,死因的报告质量得分为85.5,可使用的具体死因的级别得分为88.4,改善死因数据质量优先行动区域的死亡报告的完整性所占份额最大,其次是死因报告的质量;男性与女性漏报调查后的具体死因构成比存在差异,但其顺位变化不明显。结论 2020年海南省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较低,建议优先改善死亡数据报告的完整性,加强死因监测系统的培训力度,同时定期进行死因监测系统评价与监督。

  • 论著
    王依, 李成媛, 毛元春, 刘耀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估华支睾吸虫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2月有关华支睾吸虫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偏倚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95篇文献,其中6篇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研究类型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包括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1篇,没有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单篇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累计华支睾吸虫病1 170例,对照1 291例,大部分来源于医院就诊病人和社区居民,流动人口较少。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个独立危险因素:生食或半生食鱼类、生食或半生食虾类、生熟砧板混用,其合并OR(95%CI)分别为:2.32(1.86,2.88),3.99(2.42,6.58),2.18(1.51,3.14)。异质性检验支持总的样本结果,异质性较低,I2值分别为30%,12%,27%。偏倚检验结果显示文献无发表偏倚(P=0.731,0.725,0.334,P均>0.05)。结论 生食或半生食鱼虾、混用砧板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引导和健康教育。同时,应加强对外出旅游、经商、求学等流动人口的华支睾吸虫病的监测工作。

  • 论著
    杨慧, 孙婕, 徐鹏鹏, 秦伟, 张夏晴, 胡颉颖, 吕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斑点热(spotted fever,SF)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六安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经实验室确诊86例SF和113例SFTS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SF和SFTS病例的基本资料、流行病史、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86例SF组中男性28例(占32.56%),113例SFTS组中男性61例(占53.98%),两组男性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7,P<0.01)。SF与SFTS患者发病年龄均以50~<70岁居多和发病人群均以农民为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39,1.891,P>0.05)。SF组和SFTS组腹痛、腹泻分别为3例(占3.49%)和24例(占21.24%)、6例(占6.98%)和53例(占46.90%),SF组的腹痛、腹泻均低于SF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1,37.322,P<0.01)。SF组有皮疹、焦痂分别为82例(占95.35%)和18例(占20.93%),均高于SFTS组的2例(占1.77%)和1例(占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11,22.721,P<0.01)。SF组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FTS组,转氨酶、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SF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患者有皮疹、炎症反应比较明显,而SFTS患者肝功能、心肌功能、凝血功能受损明显。

  • 论著
    谭章平, 喻臻, 唐云, 王明月, 叶盛, 熊宇, 漆莉, 凌华, 陈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对重庆市流感传播和流行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流感防控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流感哨点监测系统收集重庆市2018—2020年流感监测资料,分析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特征,比较2020年与2018—2019年各年同期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评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流感流行特征的影响。结果 流感监测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度重庆市报告ILI%依次为3.53%、2.23%和1.20%;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97%、23.81%和2.65%。2018—2019年ILI%分布相似,2020年2月开始,ILI%骤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在2018—2019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达到高峰,2020年2月后迅速下降,3月降为0。 ILI%与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呈正相关(r=0.404 8,P<0.05)。2020年与2018—2019年各年同期相比,ILI%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46.3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下降81.03%和88.87%,其中1月降幅较小,下降率为39.87%;2月开始明显下降,降幅均超过93.65%,3月以后未发现流感流行。结论 2020年1月重庆市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后,哨点医院监测的ILI%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均明显下降,提示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做好个人防护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流感病毒感染。

  • 论著
    钱足庶, 赵克提, 张成, 李爱美, 姚海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黄石市1951—2021年疟疾流行特征、防控策略、措施及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21年黄石市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绘制“半对数”线图、表格展示历年发病情况和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结果 1951—2021年黄石市共报告疟疾527 7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07/万。疟疾防治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疟疾高流行阶段(1951—1979年)、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1980—1999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2000—2010年)、消除疟疾阶段(2011—2021年),不同流行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在疟疾高流行阶段,大力开展普查普治,强化对现症病人管理;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采取突出重点、分类防治策略;当发病率降到1/万以下,采取疟疾监测为主措施,包括传染源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疫点处置、流动人口疟疾管理、蚊媒监测等,通过积极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1989年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1999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水平,2015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验收。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及对外交流增多,输入性疟疾呈上升趋势,输入性疟疾主要来源于非洲,主要病种为恶性疟。结论 疟疾曾是危害黄石市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不同流行时期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有效的,目前已进入巩固疟疾消除成果阶段,巩固工作的重点是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报告、疫点的及时规范处置,降低本地传播风险。

  • 论著
    袁佳莹, 王湘云, 李翔, 李利, 方瑶, 艾红军, 李盼盼, 商艳, 陈元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核酸检测转阴时间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隔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月27日—2022年6月8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定点医院收治的228例上海市确诊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轻症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以核酸转阴时间为结局变量,以核酸转阴时间(≤18 d)120例为A组和(>18 d)108例为B组。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核酸转阴时间的因素。结果 228例患者的平均核酸转阴时间为(18.7±12.1) d,中位时间18 d。其中A组平均核酸转阴时间为(13.2±2.0) d,B组为(20.8±1.3) d。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低钾血症、恶性肿瘤疾病对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有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及疫苗接种对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未接种疫苗对核酸转阴时间延长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低钾血症、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对核酸转阴时间无显著影响,而合并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未接种新冠疫苗与“奥密克戎”感染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的延长显著相关。

  • 论著
    蔡雅楠, 叶丽艳, 张光存, 马薇, 郭玲, 王丽凤, 马艳宁, 叶坤, 杨继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病学特征并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简称HSCT)对其的影响,为血流感染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发生血流感染的住院病例,根据是否行HSCT分为HSCT和N-HSCT两组,分析比较两组血流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结果 共收集292例病例,362株病原菌,HSCT组(84例)106株,N-HSCT组(208例)256株;急性髓系白血病(130/392,44.52%)发生血流感染较多见,其次是非霍奇金淋巴瘤(74/292,25.34%);发生1次血流感染的比例HSCT组高于N-HSCT组,发生2次血流感染的比例N-HSCT组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6.08%),大肠埃希菌占绝对优势(109/362,30.11%),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39/362,10.77%);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7/362,29.56%)为主;HSCT组的真菌检出率(10/106,9.43%)高于N-HSCT组(9/256,3.52%);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多重耐药菌株存在一定比例(铜绿假单胞菌除外);HSCT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高于N-HSCT组;HSCT组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类抗生素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高于N-HSCT组。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种类复杂多样,多次感染和多个病原菌的检出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困难。HSCT患者有较高的真菌血流感染风险和多重耐药菌株检出,因此,对HSCT患者的血流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株应加强监测。

  • 论著
    安淑一, 吴伟, 付荣华, 王文思, 方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辽宁省2006—2021年水痘报告病例信息、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进行月发病数据的预测,探讨辽宁省水痘疾病的防控策略。方法 通过收集辽宁省水痘发病病例特征信息,对水痘发病情况的地区、人群、时间等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通过Eviews软件对水痘月发病数据进行拟合建模,采用ARIMA乘积季节模型建模,根据SC、AIC选择模型,建模后应用模型对2022年发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 辽宁省水痘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升高。发病时间呈“双峰分布”,发病主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次高峰在5―6月。自2019年以后,呈现出发病年龄后移现象,由原来0~<1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转移到10~<20岁发病率最高。2006—2021年水痘发病主要集中在0~<40岁,人群大于40岁以后,发病率呈现断崖式下降。水痘发病以中部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发病率较高,葫芦岛、锦州、阜新、辽阳为辽宁省发病率相对较低地区。人群分布以学生发病最多、其次为托幼儿童、散居儿童。通过软件建立月发病数据ARIMA模型为ARIMA(1,0,1)(1,1,1)12结论 辽宁省水痘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升高,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人群年龄组出现后移,预测2022年发病数继续升高,水痘防控工作仍应做为当前重点工作。为降低人群发病率应大力推进实施2剂次接种策略,争取早日将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疫苗。

  • 论著
    冯海平, 陈小冰, 陈求凝, 霍开明, 张雪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三亚地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孕妇所分娩核酸阴性新生儿的临床指标,为了解其临床特征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9月于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4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检测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核酸阴性新生儿(观察组),同期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检测阴性组孕妇所分娩的核酸阴性新生儿设为对照组(n=56),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结果 观察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先兆子痫、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与对照组产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分娩方式、产时Apgar评分、心脏筛查、肺部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地中海贫血、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7 d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例数及蓝光时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0%比率低于对照组(21.43% vs 89.29%,P<0.05),血氧饱和度偶尔<90%比率高于对照组(57.14% vs 10.71%,P<0.05),血氧饱和度<90%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0,P>0.05),血氧饱和度降低至达到需要吸氧比率高于对照组(14.29% vs 0,P<0.05)。结论 三亚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孕妇所分娩的核酸阴性新生儿黄疸表现相对明显,血氧饱和度容易低于90%,严重者甚至达到需要吸氧。

  • 论著
    常凤霞, 纳元春, 郝娟, 朋毛措, 罗莉渊, 马德昭, 马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multicolor melting curve analysis, MMCA)对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诊断效果,明确MMC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5月选择在本院住院诊治的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给予传统结核分枝杆菌药敏实验(改良罗氏培养基法)和MMCA检测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异烟肼、左氧氟沙星等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对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验证,对比MMCA对5种抗结核药物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结核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培养基法作为耐药诊断的金标准,MMCA检测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异烟肼、左氧氟沙星耐药的灵敏度分别为95.83%(46/48)、93.75%(15/16)、100.00%(15/15)、100.00%(20/20)、70.00%(7/1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MCA检测5种抗结核药物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MCA与改良罗氏培养基法结果8例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与基因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MMCA与基因测序结果符合率为75.00%(6/8)。结论 MMCA在结核病患者耐药突变的检测中,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对于二线抗结核药物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不足,因此在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检测上,MMCA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综述
  • 综述
    梁家瑞, 徐斌, 胡薇, 郑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钩虫作为土源性线虫虫种之一,其感染宿主后引起的钩虫病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钩虫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贫血、消化道相关症状等,女性感染后还可引起停经、流产,婴幼儿感染可致生长发育迟缓。随着经济发展与大规模药物管理策略的实施,人体钩虫感染率已持续下降但仍存在大量轻度感染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误诊。部分钩虫虫种属人畜共患寄生虫,可造成猫犬等动物的大规模感染,加剧人体钩虫感染风险。因此探寻灵敏性高并能快速鉴别钩虫虫种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现有的钩虫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现阶段的钩虫检测提供思路。

  • 综述
    杨辞寒, 吴群, 王飞, 何昌华, 袁志明, 夏菡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媒介节肢动物(arthropods of medical importance)如蚊、蜱、白蛉等是虫媒传染病流行暴发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为了进一步了解虫媒传染病的传播机制,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控措施,需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媒介节肢动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研究。为了确保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除实验室硬件设施提供的物理防护外,还需要全面识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消除或降低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本文以蚊虫感染生物危害2类(risk group 2)病原体为例,介绍了在节肢动物生物安全二级(arthropod containment level-2, ACL-2)实验室内操作医学媒介蚊虫和病原体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胡璐, 逯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例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裂变缺陷致脑病1型(encephalopathy 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and peroxisomal fission-1, EMPF1))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 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女性患儿,8岁,主要临床特征为发育倒退,小头畸形,肌张力低下,难治性癫痫,头颅MRI提示脑萎缩,右侧颞枕顶叶皮层信号异常,动态脑电图提示:右半球尖慢波放电。全外显子家系基因检测提示患儿DNM1L基因存在c.1040C>G位点的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经一代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其父母该位点未发现变异,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新发变异;经生物信息分析推测该变异为致病变异。门诊随访2年,经线粒体鸡尾酒疗法、抗癫痫药治疗后,患儿病情稳定,近1年来已无癫痫发作,精神状态、吞咽功能好转,可经口喂养,偶有恶心、呕吐。结论 EMPF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肌张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综合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可实现对该病的早诊断。

  • 研究报道
    王杏宝, 巫华志, 刘明, 李晖, 林锋, 吴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人工肝,即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在救治斑疹伤寒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报道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成功救治1例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诊治经过并总结经验。结果 患者为36岁男性,因“发热3 d,伴皮肤黄染1 d,意识障碍6 h”入院,经查体、血常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基因二代测序(mNGS)、胸部CT等检查,诊断为:(1)斑疹伤寒;(2)脓毒症;(3)MODS(肝、肾、中枢、血液、呼吸);(4)肺部感染等。在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欠佳的基础上,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患者的感染指标及肝肾功能等脏器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最终康复出院。结论 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患者应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尽快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

  • 研究报道
    周雪红, 徐薇, 刁彤, 王丽, 李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影响青蒿素类药物代谢相关的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等位点的频率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的分布,探究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物遗传学背景,为新疆地区人群基于青蒿素药物的疟疾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选取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共6个位点进行测序实验。收集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全血样本330人份,提取全血DNA基因组后,利用多重PCR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频率,采用哈迪-温伯格定律对相应位点的基因型分布进行检验。结果 本研究中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测序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P>0.05),不同性别人群的SNP位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测序成功的样本数分别为326份、319份、328份、318份、322份、328份,在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变异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61%、0、0、30.97%、22.98%、0。结论 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影响青蒿素类疟疾预防及治疗药物代谢的相关位点突变,在使用青蒿素类药物时,应进一步探索观察用药效果与个体药物遗传学背景的关系。

  • 研究报道
    邵淑丽, 张瑜, 马淑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伴空肠弯曲菌引起菌血症的1例罕见病例,提高临床对血培养的重视,为疾病诊疗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整理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SFTS继发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病原菌的诊断过程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半月前被蜱虫叮咬,因“发热、脐周腹部隐痛、腹泻5 d”于2022年8月30日来院就诊。辅助检查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SFTS。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1周后,患者夜间突发高热,体温最高达39.5 ℃,抽取双侧双瓶血培养。双侧厌氧瓶于53.06 h报阳,转种血平板厌氧培养出革兰氏阴性弯曲菌,经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空肠弯曲菌。根据细菌病原学停用万古霉素,改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以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为正常后出院。结论 本病例提示空肠弯曲菌不仅引起肠道内感染,也可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起肠外感染。提高临床以及实验室人员对空肠弯曲菌的认识,重视血培养并应用多学科联合进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