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向梅, 李传峰, 张红, 余卫红, 吴玉芹, 米弘瑛, 舒蕾, 雷国斌, 赵晓芬, 杜琨, 和灿林, 胡浩, 拥李将, 李杨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16—2017年12家医院新生儿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新生儿早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预防新生儿早产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在云南省共12家医院分娩的20 445例孕妇,根据是否早产分成早产组1 186例和足月组19 259例。采用课题组设计的孕妇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表对两组孕妇基本情况、孕期信息进行调查登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早产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绘制新生儿早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能。结果 早产组和足月组的双胎及以上分别占9.11%和7.10%,妊高症分别占21.67%和18.57%,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18.21%和15.90%,贫血分别占24.28%和20.70%,胎膜早破分别占11.64%和9.76%,胎盘异常比例分别占7.08%和5.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31,7.055,4.441,8.691,4.437,5.23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及以上、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贫血、胎膜早破为新生儿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OR=2.378,2.039,1.824,1.825,2.313,P均<0.05);构建预测新生儿早产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38~0.850)和精确度(拟合优度HL检验χ2=8.864,P=0.312)均较好。结论 基于胎数、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贫血和胎膜早破等5项因素构建的新生儿早产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新生儿早产的发生,可为预防新生儿早产提供参考。

  • 论著
    曾增, 罗晓曼, 符瑞佳, 张楠, 陈林, 陈少文, 林翀, 符生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151例类鼻疽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耐药性情况,为类鼻疽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合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门诊就诊和住院151患者和送检标本分离及鉴定的BP株类鼻疽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其病原菌的耐药特性,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1例BP感染患者中,男性138例(91.4%),女性13例(8.6%),45~<60岁患者最多,共74例(49.0%);类鼻疽病发病时间集中于10月(19.2%)、11月(19.2%)、8月(9.9%)、7月(8.6%),确诊人数呈上升趋势且确诊时间均<10 d。来自内科(31.1%)、外科(26.5%)和重症医学科(20.5%)是收治类鼻疽病常见的科室。血液(49.0%)、痰液(9.9%)、伤口分泌物(8.6%)是检出BP的主要临床标本。BP感染患者以肺部感染(68.2%)、脓毒血症(35.1%)、局部化脓性感染(23.8%)位居临床表现的前列。类鼻疽病治疗有效率为74.8%,肝功能异常是影响类鼻疽病疗效的危险因素(χ2=5.010,P<0.05),BP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SXT)、多西环素(DOX)、亚胺培南(IPM)、头孢他啶(CAZ)、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和四环素(TCY)的敏感率分别为98.7%、97.2%、96.7%、94.0%、93.2%和90.7%。结论 类鼻疽病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应加强本地区类鼻疽病流行性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B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一定水平的下滑趋势,临床应规范用药并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以提高类鼻疽病治疗的有效率。

  • 论著
    张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海省都兰县鼠疫的流行特点及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以下简称“鼠疫菌”)菌株的表型特征,为及时调整该地鼠疫监测方案,预防鼠疫的再次发生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964—1994年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生化特征研究,毒力因子鉴定和质粒分析。同时按照鼠疫基因组的23个差异区段和质粒验证引物(PMT1)设计引物,采用差异区段法(different region, DFR)对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自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中,22株鼠疫菌生物型为古典型,生化型为青藏高原型,还有1株生物型、生化型均与该地区不符。86.96%(20/23)的鼠疫菌具备4种毒力因子(F1+、Pst I+、VW+、Pgm+),所有被试菌株均能产生F1和Pst I,95.65%(22/23)被试菌株 VW为阳性,Pgm阳性的菌株占86.96%。23株鼠疫菌均携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6×106、45×106、52 ×106的3种质粒,且这3 种质粒形成了1种稳定的质粒谱:6×106、45×106、52 ×106。DFR分型结果显示,该地区鼠疫菌可被分为2个基因型,即G05和G08型,19株鼠疫菌的基因为G08型,4株为G05型。结论 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主要生化特征稳定多为青藏高原型, 鼠疫菌毒力强,质粒分析及基因分型结果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学特征,符合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特性。

  • 论著
    吴冬妮, 张华勋, 朱红, 万伦, 孙凌聪, 曹慕民, 夏菁, 张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整理2017—2021年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对湖北省消除疟疾前后疟疾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为湖北省优化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资料,对消除疟疾前(2017—2019年)和消除疟疾后(2020—2021)湖北省疟疾疫情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29例,疟疾疫情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消除前共报告疟疾374例,其中恶性疟262例(70.05%);消除后报告55例,其中恶性疟25例(45.45%)。疟疾消除前后,四种疟原虫感染病例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8,P<0.05)。消除前,1、7和11月为病例报告的高峰期;消除后,1—2月和12月为高峰期。消除疟疾前后,病例报告地均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襄阳市、十堰市和黄冈市,但病例分布范围呈现明显的缩小趋势。消除疟疾前后,湖北省疟疾病例均以30~<50岁中青年男性为主。工人和民工占比分别由消除前的37.70%和9.09%,提高至消除后的50.91%和18.18%,消除疟疾前后职业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9,P<0.05)。发病至初诊时间≥5 d的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21.66%下降至消除后的10.91%,消除疟疾前后,发病至初诊时间间隔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8,P<0.05)。乡镇卫生院的初诊正确率由消除前的18.18%提升至消除后的50.00%。县级医疗机构确诊疟疾病例的占比从消除前的22.73%上升到消除后的34.55%。消除疟疾前后,各级医疗机构确诊疟疾病例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30,P>0.05)。初诊至确诊的时间间隔在24 h 的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43.85%提升至消除后的70.91%。消除疟疾前后,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病例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6,P <0.05)。消除疟疾前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均主要来自非洲国家。结论 湖北省在消除疟疾前后,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给全省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要强化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再传播风险调查及评估,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论著
    张丽, 尹建海, 夏志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近期发生的输入性疟疾突发聚集性疫情进行解析,探讨疟疾消除后此类事件存在的风险、挑战和应对策略,为有效应对疫情风险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22年的疟疾个案信息,并对病例诊断分类、感染来源及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1月1日—8月11日,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29例,较去年同期(529例)下降了18.9%,均为输入性病例;每周疫情趋势变化整体较平稳,但自31周(7月25日—7月31日)开始,疟疾病例数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高峰出现在8月5日;其中2022年7月25日—8月11日,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162例,较去年同期(39例)上升了315.4%,占2022年度截至8月11日24时报告病例总数的37.8%,其境外感染地主要为几内亚(95例,占58.6%),由几内亚输入的疟疾病例主要由广东深圳龙岗区(30例)、云南昆明石林县(21例)、北京朝阳区(11例)和浙江杭州萧山区(7例)报告。结论 由于人员集中归国,我国多个入境口岸城市同时出现了输入性疟疾突发聚集性疫情,对疾控和医疗机构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各级需保持高度的监测敏感性,做好充分应对准备,以免发生死亡病例和输入继发传播。

  • 论著
    王铮, 任莉, 杨馥榕, 申玉敏, 胡彩琴, 郝彦玲, 朱彪, 李丹, 邵一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分子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简称“新冠康复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进行单克隆记忆B细胞分选,获得RBD特异性中和抗体。方法 从GenBank中下载SARS-CoV-2 RBD序列,在C末端加入Avi标签和6组氨酸标签后进行密码子优化设计、合成基因后克隆入表达载体pDRVI1.0,转染293F表达出蛋白进行生物素化后,利用该探针从2名新冠康复者的PBMCs中分选出单克隆RBD特异性B细胞。对B细胞裂解后,进行抗体轻重链可变区扩增,将获得的抗体轻重链基因分别克隆入表达载体,转染293F细胞后采用Protein A对抗体进行纯化,并利用SARS-CoV-2假病毒对其中和能力进行测试。结果 成功获得了RBD-Avi蛋白,RBD-Avi探针生物素化效率达到30%~50%,Western Blot实验证实生物素化探针可以被来自于新冠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所识别,利用该探针可从2名新冠康复者体内成功分别分离出7个、16个RBD特异性记忆B细胞,分别占总细胞群的0.24%和0.17%;对获得的B细胞进行裂解后扩增出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分别获得了7对、12对抗体轻重链。2名新冠康复者体内共表达出16个抗体,纯化抗体后利用SARS-CoV-2假病毒进行测试,大部分抗体对假病毒都展示出了中和活性,其中6个抗体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低于1 μg/mL;XJ-A9和SCF-F1针对野生型假病毒的IC50值分别达到0.07 μg/mL和0.35 μg/mL。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SARS-CoV-2 RBD分子探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分离的抗体具有针对SARS-CoV-2野生型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具备深入研究的价值。

  • 论著
    敖科萍, 孟妍明, 袁余, 张春莹, 马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同时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方法 设计针对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引物对和探针,建立双重TaqMan RT-PCR的扩增体系,将PCR扩增产物序列导入pUC57质粒,测定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并通过临床粪便样本对该方法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 RT-PCR法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最低检测限为 31.6 copies/μL,蓝氏贾第鞭毛虫最低检测限为32.0 copies/μL。总共纳入212例临床粪便样本,3例溶组织内阿米巴镜检阳性患者样本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209例溶组织内阿米巴镜检阴性的患者样本1例PCR扩增结果阳性,其余为阴性。8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涂片镜检阳性样本PCR扩增结果均阳性,204例蓝氏贾第鞭毛虫镜检阴性患者样本中1例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通过扩增产物测序和Blast分析确定了镜检阴性PCR阳性患者样本中扩增序列属于目标病原体,且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支持该诊断。其他致腹泻病原体PCR扩增结果阴性,不存在交叉反应。结论 建立的双重TaqMan RT-PCR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及蓝氏贾第鞭毛虫镜检阳性样本,还能检出两者镜检漏检的样本,敏感度高于镜检法。并且与其他腹泻病原体包括布氏嗜碘阿米巴、人芽囊原虫、邻单胞菌、气单胞菌、沙门氏菌、痢疾志贺菌菌株、球虫以及哈门氏内阿米巴不存在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 论著
    吴桂花, 樊利春, 曹霞, 黄翠敏, 窦倩如, 孔令婉, 吴维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联合免疫阻断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评价母婴阻断效果,为乙肝母婴阻断相关卫生政策与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海南省2015—2020年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分娩的7~12月龄婴儿共11 363对为研究对象,收集孕产妇围产期一般情况、本次妊娠孕产期保健及分娩情况、乙肝标志物检测情况、抗病毒治疗情况、分娩时母婴一般状况以及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5—2020年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11 363对,婴儿出生后7~12个月时,检测婴儿HBsAg阳性率为1.47%,不同年份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分娩方式、分娩地点、产科操作、会阴裂伤程度和孕产妇是否孕产期异常、婴儿不同性别、是否早产以及是否围产儿异常的孕产妇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孕产妇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孕产妇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高于高龄孕产妇。HBeAg阳性孕产妇抗病毒治疗率低,其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2.54%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0.83%(P<0.05)。结论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HBsAg阳性妇女可在适龄期生育,对HBeAg阳性孕妇可实施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这为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 论著
    陈燕萍, 汪迎春, 张上建, 郑鹃, 邱晓华, 黄家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福建省南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措施及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平市2012—2021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南平市2012—202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 231例,10年间发病波动较大,发病率76.10/10万~308.93/10万,年均发病率184.99/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隔年高发,不同年份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169.176,P<0.001)。各地区发病情况差异较大,年均发病率前3位为光泽县(370.76/10万)、政和县(295.31/10万)和武夷山市(250.31/10万);季节分布明显,呈现2个发病高峰,5—6月为第一个发病高峰,9—10月为第二个发病小高峰;男性发病率(215.86/10万)高于女性(152.93/10万),男性比女性更易感(RR=1.412,95%CI=1.387~1.438);病例以0~4岁为主,占86.25%(42 461/49 231),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χ2趋势=570 105.801,P<0.001);散居儿童85.22% (41 953/ 49 231)为主,其次是幼托儿童12.39%(6 101/49 231)。病原学结果显示,累计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3 476例。每年3种(类)肠道病毒阳性比例各不相同,呈动态变化,不同年度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613,P<0.001)。除2015—2017年以 Cox A16型和EV71型为优势毒株,其他年份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EV71型是南平市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型别。结论 南平市仍要加强对散居和幼托儿童的卫生健康教育,加强疫情、病原学监测和EV71疫苗接种,重视其他肠道病毒的检测和分型,做好手足口防控工作。

  • 论著
    焦欢, 周以军, 刘芙蓉, 郑开安, 马倩, 屈娅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安康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安康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2023年发病情况进行定量预测。结果 2011—2017年安康市发病率有所上升,2017—2021年呈较明显下降趋势(P<0.05),2021年较2017年下降幅度为40.36%;病原学阳性构成比由2016年的10.26%上升至2021年61.79%;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占全年发病的28.39%;发病较高地区集中于安康南部的岚皋县、紫阳县、镇坪县,发病率分别为128.32/10万、117.07/10万、110.44/10万,发病较低地区位于安康北部的宁陕县,发病率为60.62/10万;以农民、学生为高发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81.80%、4.97%,低龄儿童发病占比较低,但每年均有病例报告;男性肺结核发病率是女性的2.39倍;发病年龄自15岁上升明显,发病峰值为60~<80岁年龄组,其次为45~<60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36.44/10万和104.47/10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ARIMA(0,1,1)(0,1,1)12预测: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后稳步下降,12月又有所上升。结论 安康市不同地区肺结核发病有所差异,而男性、农民、学生、老年人等均为结核高发因素,应针对不同地区人群特点采取不同防控策略;安康市2023年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可为结核病防控提供参考。

  • 论著
    仇绮琳, 郑悦康, 区金结, 刘绮明, 吴灿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山市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以及耐药情况,为霍乱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中山市2015—2021年分离自散发患者及水产品监测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对菌株进行鉴定及图谱聚类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对菌株进行ctxA毒力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15—2021年中山市共分离出3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中28株分离自散发患者, 5株分离自水产品。经MALDI-TOF-MS鉴定,3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均能鉴定到种的水平,鉴定结果均为霍乱弧菌。3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中,有1株携带ctxA毒力基因,耐药菌株占69.7%(23/33),多重耐药菌株占18.2%(6/33),共产生7种耐药谱,其中3种为多重耐药谱,对8种试验药物存在耐药现象,其中对链霉素、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超过30%。3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2个PFGE型别,各型别相似度为61.7%~100%,MALDI-TOF-MS图谱聚类分析将3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两大聚类。结论 中山市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结果呈多样性,PFGE和MALDI-TOF-MS图谱聚类分析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和产毒株,应警惕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危害性并加强监测。

  • 论著
    江娟, 王兴任, 吴红英, 王小焕, 欧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M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 690人,采用入户预约和集中调查方式,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前血样处理,经过处理的样本由质控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分析MS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省18岁及以上人群MS患病率为19.46%(标化患病率13.21%),城市(22.21%)高于农村(18.13%),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趋势<0.001),不同婚姻状况间和职业间M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50岁(OR=2.986,95%CI:1.355~6.580),50~<60岁(OR=3.739,95%CI:1.715~8.151),60~<70岁(OR=3.890,95%CI:1.769~8.556),≥70岁(OR=3.927,95%CI:1.758~8.771),技术、运输、生产人员(OR=1.579,95%CI:1.033~2.412),离退休(OR=1.788,95%CI:1.415~2.259),未就业(OR=1.503,95%CI:1.044~2.165),戒烟(OR=1.582,95%CI:1.162~2.154),蔬果摄入不足(OR=1.196,95%CI:1.005~1.422),身体活动不足(OR=1.437,95%CI:1.155~1.787)与MS患病相关。调查对象中出现1种组分占30.22%,以高血糖最高(54.44%);出现2种组分占24.25%,以“高血糖+高血压”最高(33.30%);出现3种以上组分占19.46%,以“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最高(24.79%)。结论 海南省MS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需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手段以降低MS患病风险。

  • 论著
    李婷, 张莹, 李二帅, 马宇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年乌鲁木齐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中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为对不同时期大气中PM2.5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乌鲁木齐市A和B区,采集空气样本188份,对其中12种金属元素及5种水溶性离子进行定量检测,并通过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 2021年乌鲁木齐市A和B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45.0(20.0,158) µg/m3和28.0(17.5,66.0) µg/m3,采暖期分别为110(68.0,250) µg/m3和61.0(31.0,88.0) µ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0,-3.822,P均<0.01),而非采暖期分别为18.0(13.0,22.3) µg/m3和18.0(12.8,22.0) µ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6,P>0.05)。A区和B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SNA(SO42-、NO3-和 NH4+ 三者之和)在PM2.5中分别占71.7%和23.4%、60.7%和2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057,-6.672,P均<0.01); A区和B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NO3-/SO42-分别为0.63和0.54、0.72和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82,-3.182,P均<0.05);两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NO3-与SO42-比值均<1。5种水溶性离子间相关性显著(P<0.05),A、B区采暖期NH4+与SO42-、NO3-、Cl-的相关系数均>0.9,表明NH4+与SO42-、NO3-、Cl-以(NH42SO4、NH4HSO4、NH4NO3、NH4Cl的结合方式存在,非采暖期NH4+与各离子间相关性略低。A区采暖期Sb、As、Cd、Pb、Tl为重度富集(EF>100),非采暖期As、Cd、Pb、Tl、Hg为重度富集(EF>100);B区采暖期Sb、As、Cd、Pb、Hg为重度富集(EF>100),B区非采暖期Sb、Cd、Hg为重度富集(EF>100)。燃煤排放、光化学二次污染、机动车尾气、扬尘及工业污染为两区PM2.5的主要污染源,且固定源贡献率大于移动源。结论 2021年乌鲁木齐市A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及金属元素均高于B区,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A区超标率高于B区,大气污染固定源贡献率大于移动源。

  • 论著
    林雨焮, 冯骁, 林辰曦, 张明, 陈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不同中心体温亚低温治疗儿童流感相关性脑病/脑炎(influenza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encephalitis, IAE)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新的亚低温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115例拟接受亚低温治疗的IA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分为33 ℃组(60例)和35 ℃组(55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亚低温临床疗效,对6个月神经系统伤残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基线指标方面,包括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脑脊液总蛋白(cerebrospinal fluid total protein, CSF-TP)、脑脊液乳酸脱氢酶(cerebrospinal fluid lactate dehydrogenase, CSF-LDH)、淋巴细胞(lymphocyte, Lym)、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方面,包括GCS评分差值、住院时间、6个月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CSF-TP差值、CSF-LDH差值、Lym差值、CK-MB差值、LDH差值、NSE差值、脑电图和颅脑磁共振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1.185,95% CI(1.026~1.369),P=0.021]提示首次亚低温治疗时间迟是IAE患儿接受亚低温治疗后6个月发生神经系统伤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3 ℃与35 ℃儿童IAE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应用亚低温治疗IAE患儿时可适当放宽对中心体温的要求,及时接受亚低温治疗是降低IAE患儿神经系统伤残风险的关键措施。

  • 论著
    袁焘, 余波, 舒湘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9月—2021年9月112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儿血清和肺泡灌洗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和肺泡灌洗液hs-CRP、PCT水平。采用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将患儿分为重症组(CPIS≥6分)和轻症组(CPIS<6分),根据患儿治疗情况分为预后较好组(治愈、好转)及预后不良组(未愈),分析血清和肺泡灌洗液hs-CRP、PCT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其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血清hs-CRP、PCT分别为(17.73±3.26) μg/L和(12.58±3.09) μg/L、(8.59±1.84) μg/L和(5.62±1.59) μg/L,肺泡灌洗液hs-CRP、PCT分别为(21.25±4.18) μg/L和(13.79±2.76) μg/L、(8.71±1.54) μg/L和(5.38±1.69) μg/L,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hs-CRP、PCT水平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0.398、0.441;0.475、0.586,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较好组血清hs-CRP、PCT分别为(20.09±4.20) μg/L和(13.35±2.91) μg/L、(8.75±2.19) μg/L和(6.28±1.31) μg/L,肺泡灌洗液中hs-CRP、PCT分别为(23.70±4.29) μg/L和(15.08±3.56) μg/L、(10.73±2.04) μg/L和(5.79±1.10)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指标联合检测与肺泡灌洗液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大叶性肺炎患儿预后的AU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hs-CRP、PCT水平显著升高,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血清指标联合检测与肺泡灌洗液指标联合检测对大叶性肺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相当。

  • 论著
    李明琴, 罗伟桃, 杨建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XpertMTB/RIF)、结核分枝杆菌核糖核酸(TB-RNA)和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bacterial negative tuberculosis, BG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疑似菌阴肺结核患者806例,经临床、X线及痰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确诊为菌阴肺结核506例,设为BGT组,另300例非结核肺部疾病(non-tuberculous pulmonary disease, NTPD)患者设为 NTPD组,均行肺泡灌洗液XpertMTB/RIF、TB-RNA和TB-DNA检测,以临床、X线及痰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为金标准,统计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TB-RNA、TB-DNA单独和联合检测对BGT的诊断效能。结果 BGT组和NTPD组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TB-RNA和TB-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9.96%(354/506)和2.67%(8/300)、61.46%(311/506)和5.00%(15/300)、63.64%(322/506)和8.00%(24/300),BGT组高于NT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2.005,246.930,235.687,P<0.01)。与金标准比较,XpertMTB/RIF诊断BG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96%、97.33%、80.15%、97.79%和65.77%,TB-RNA分别为61.46%、95.00%、73.95%、95.40%和59.38%,TB-DNA分别为63.64%、92.00%、74.19%、93.06%和60.00%。三者联合诊断BG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26%、100.00%、75.68%、100.00%和60.48%,Xpert MTB/RIF、TB-RNA和TB-DNA联合诊断BGT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高(P<0.05)。结论 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TB-RNA和TB-DNA联合检测可提高BGT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述
  • 综述
    张也, 臧传慧, 刘宏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蚊虫作为媒介参与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和丝虫病等严重疾病的传播,对其防治一直是研究热点。目前蚊虫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对环境无污染,但其见效慢,防治效果不理想;化学防治虽然能快速消灭蚊虫,但因其高污染、高残留、且易产生抗药性等缺点而被淘汰;生物防治利用自然天敌或病原体杀死蚊子和降低其传播疾病的能力。因此,对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成了防控蚊虫的主要措施。近年来细菌性灭蚊剂在蚊虫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研究最广泛的细菌是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土壤微生物,是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农业害虫的病原菌。它的菌株在芽孢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杀虫活性的伴孢晶体蛋白,又称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e crystal proteins, ICPs)或δ-内毒素,对蚊虫的幼虫有较好的灭杀作用。本综述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晶体蛋白,详细叙述了晶体蛋白的种类和结构,揭示了与受体相关的晶体蛋白作用机制。

  • 综述
    江慧, 张毓, 苏齐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Smad信号通路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调节细胞生长、粘附、分化、细胞动态平衡、免疫应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该信号通路活性过高可促使疤痕形成、器官纤维化、免疫抑制和晚期癌症进展,而活性过低可导致炎症、发育异常、愈合不良和肿瘤发生。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在不同情况下可表现为抑制或增强免疫、抑制或增强炎症的作用,但以抑制免疫和抑制炎症为主。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过程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HIV蛋白tat和gp120可诱导TGF-β表达;同时,该通路也可能对HIV感染和复制、潜伏病毒库、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HIV相关炎症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主要表现为抗炎作用的 TGF-β虽然被HIV所诱导,但较高的 TGF-β似乎未能抑制HIV相关炎症。迄今有关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感染进展的相关性尚未清楚,它在HIV感染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本综述对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更全面了解HIV的致病机制以及探讨艾滋病治疗的新思路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柏吉祥, 辛有全, 李胜, 靳娟, 张琪, 杨晓艳, 金泳, 彭文轩, 代瑞霞, 何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海省青南地区rpsL基因点突变引起鼠疫菌耐链霉素的现状,为今后青南地区突发人间鼠疫的精准临床用药及预防耐药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1957—2009年青海省青南地区取自鼠疫患者、媒介昆虫体内及中间宿主的104株代表性鼠疫菌,用赫氏平皿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代表性鼠疫菌的DNA,针对我国链霉素耐药基因rpsL基因设计引物及TaqMan-小沟结合物(minor groove binder, MGB)探针Probe1[FAM]和Probe2[VIC],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对青南地区104株鼠疫菌链霉素耐药位点rpsL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青南地区104株被试菌株FAM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应检测rpsL(128:A),相对荧光单位(relative fluorescence unit, RFU)峰值>1 000,阴性<200。所有被试菌株VIC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应检测rpsL(128:G),RFU峰值<200,阳性>1 000。即青南地区104株鼠疫菌中未发现耐链霉素rpsL基因点突变菌株。结论 了解到青南地区鼠疫菌耐链霉素菌株分布情况,为青南地区预防耐药发生以及鼠疫菌临床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 研究报道
    吴海丰, 吴秋萍, 周贵忠, 黄茂乙, 李文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亚洲奴卡菌(Nocardia asiatica)致脑脓肿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为奴卡菌(Nocardia)所致颅内感染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1例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亚洲奴卡菌肺病伴脑脓肿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肺部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总结诊疗经验。结果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咳嗽为首发症状,干咳为主,无发热、头痛,病程初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肺结核,予一般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治疗效果差,病情仍有进展,出现肢体乏力,呈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细胞升高,以多个核细胞升高为主,脑脊液糖、氯化物在病程初期未见明显异常,病程后期则明显下降。脑脊液宏基因组检测提示亚洲奴卡菌,特异序列数537。肺部CT提示右肺渗出、脓肿、空洞。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双侧大脑半球散在多发脓肿,脓肿大小不一,呈环形强化,周围广泛水肿,脑室受压。应用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治疗后脑脊液恢复、肺部及颅内病变吸收好转。结论 亚洲奴卡菌脑脓肿与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症状、脑脊液特点及头颅影像相似,对合并糖尿病的颅内感染应警惕奴卡菌可能,脑脊液宏基因组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奴卡菌脑脓肿致死率、致残率高,早诊断、早联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 研究报道
    赵清, 谢青, 逯军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告2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NF1现有诊疗进展,为NF1患儿的综合诊疗及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部2022年5月、6月收治的2例NF1患儿,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诊治及随访等资料。结果 2例患儿均有典型的皮肤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眼内虹膜错构瘤等临床表现,采集病例1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送检NF基因检测,发现NF1基因新生变异c.4084C>T,其父母无致病基因。采集病例2患儿静脉血送检全外显子组基因分析,发现NF1基因上1个杂合无义变异c.910C>T:p.R304,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遗传自母亲,母亲有皮肤咖啡牛奶斑及脑部胶质瘤,已行胶质瘤切除术,目前未行放化疗及靶向治疗。随访至2022年7月2例患儿均未检测出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结论 NF1临床表现相对典型,基因检测有利于确定分型,定期随访复查有助于对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研究报道
    李艳玲, 李日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例以骨痛、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患者播散性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 marneffei, T.marneffei)肺炎伴溶骨性破坏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过程,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流行地区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这种罕见病诊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现收集该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特点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广西人,67岁,2型糖尿病患者,无免疫受损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肺部症状及骨痛、肌肉疼痛为主,全程无发热,HIV阴性,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无菌生长,气管吸物培养出T.marneffei,骨ETC提示考虑特殊菌感染的可能,给予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近1个月后好转,予带药出院。近2个月后患者来医院复诊,其生命体征正常,骨痛消失,电解质、肌酐、血常规未见异常,肺部CT显示两肺炎症较前稍减少。结论 非HIV感染者播散性感染T.marneffei肺炎伴溶骨性破坏在国内报道少见,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T.marneffei流行地区HIV阴性患者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