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高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 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原疟疾流行区仍存在传疟按蚊,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跨境阳性按蚊对边境地区再传播造成新的风险。防止输入再传播将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后长期工作任务。本文总结了我国消除疟疾5项支柱和 “1-3-7”策略,分析了全球疟疾形势和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新特点,提出了加强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支持、适时调整再传播风险分层、加强医疗机构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能力和疾控机构再传播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重视特殊抗疟产品生产/供应和创新研究等对策、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李韩平, 李林, 李敬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 TDR)指HIV耐药毒株的感染,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al, ARV)药物暴露史的患者中检出耐药,将影响一线抗病毒治疗及暴露前后预防的效果,是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的重大现实威胁。耐药毒株适应性的改变是决定其传播风险的根本性生物学因素,影响监测人群选择、从感染到耐药检测时间的确定及检测方法的应用;传播性耐药突变的定义和分类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耐药毒株的适应性、监测的耐药突变、监测人群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TDR监测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毒株特点的监测耐药突变、建立和使用高分辨测序方法准确鉴定混合碱基、实现TDR监测的规范化等,从而为准确获得TDR监测结果,有效遏制耐药毒株的传播提供科技支撑。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龚文平, 陈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结核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重点介绍和讨论4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情况,包括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线性探针检测(line probe assay, LPA)、基因专家系统(GeneXpert)、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技术。这些新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高灵敏性和特异性,能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并检测耐药性;具有自动化和快速诊断结核病和耐药性的功能,并可揭示分枝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信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结核诊断和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个体化治疗效果,对于结核病的控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朱闻斐, 杨磊, 王大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在人群中流行,甚至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在非大流行期间,不断有禽流感病毒或者猪流感病毒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由此出现一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做好大流行应对和准备工作,需加强对一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进行监测、科学研究以及风险评估。本文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分别综述其最新流行形势及研究进展,以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王鑫, 景怀琦, 阚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导致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和国际检疫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次世界大流行,当前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各大陆均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马达加斯加和刚果(金)是目前世界上人间鼠疫流行水平最高的地区。在20世纪中期,我国人间鼠疫流行,1950—1954年平均年报告 1 400.8例;1955年后,我国人间鼠疫的大规模暴发得到有效控制,1955—1999年平均年报告24.7例。2000年至今,我国人间鼠疫病例仍未销声匿迹,期间累计报告514例。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鼠疫控制策略是一种更优解,主要体现为“生态学动物监测”+“人间早期诊断处置”的双重手段。有效的动物监测,对鼠疫波及人间可进行准确预测,做到早期预警;而对人间鼠疫病例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处置,在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人间疫情扩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殷启凯, 王环宇,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西尼罗病毒为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937年首次在非洲分离到,此后发现西尼罗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的流行。1999年西尼罗病毒首次传入美国纽约地区引起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这也是首次报道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群体性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此后西尼罗病毒及其人畜动物感染迅速扩散至美国全境,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目前认为西尼罗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分布最广的新发蚊传虫媒病毒,人类或者动物通过蚊虫叮咬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可出现发热、脑炎(脑膜炎)等病症,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胰腺炎、肝炎、心肌炎、流产甚至死亡,引起世界性的巨大公共卫生负担。本文介绍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分离鉴定,及其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以及西尼罗病毒与伤寒菌合并感染等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及其感染方面的防控及研究工作。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王安辉, 王波, 黄长形, 闫永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目标。但是在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方面,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病原学特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的特殊性,丙型肝炎在疫苗方面的研究目前没有突破性进展,丙肝肝炎传染源人群特殊,HCV感染后多数无临床症状等因素导致丙型肝炎的防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就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过程中面临的现状等展开综述。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高强, 冷培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媒介传染病,受全球化、城市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群亦在逐年上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登革热防控中,媒介伊蚊的控制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伊蚊控制应兼顾常规防制、应急防制相结合,综合环境防制、生物防制、化学防制和其他防制手段的整体协调互补,因地制宜地采取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此外应当在登革热病例监测、诊疗及疫苗、特效药研制方面加强科研攻关和国际合作,为登革热防控增加更多有效选择。当下登革热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伊蚊种群产生广泛抗药性及抗体依赖感染增强效应导致的重症增多等,本文针对全球登革热流行及防控形势与未来防控挑战及策略进行论述,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李超, 李君钒, 施国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5月以来,全球110多个既往非流行区国家和地区暴发猴痘疫情,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接触及其聚集性活动传播扩散。2023年6月2日我国发现首例本土猴痘病例,截至11月30日累计发现1 610例,通过开展监测、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等监测防控措施,10月份以来境内猴痘疫情已降至较低水平,但仍持续面临境外输入及境内低水平传播风险。为达到终止猴痘暴发及阻断人传人疫情的防控目标,需进一步加强病例发现、传播链调查、潜在暴露者识别、重点人群干预等工作,持续引导重点人群行为改变、多渠道提升监测发现能力。

  • 论著
  • 论著
    王志琴, 陈星辰, 神学慧, 戴建荣, 李爱华, 王琳, 李叶芳, 李志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及时了解镇江市通江河道钉螺的现状和分布,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3年选择镇江市辖区内长江南岸9条通江河道作为监测区域,对岸滩钉螺、通江河道内漂浮物、硬化区域附着物上的钉螺、稻草帘诱螺、船只和家畜携螺等开展钉螺监测。结果 2019—2023年岸滩螺情监测结果显示,2019—2020年通江河道及其外江滩的螺情保持相对稳定;但2021年受到2020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影响,有螺面积均出现大幅增长,2021年通江河道和外江滩的总有螺面积分别较2020年增长了45.70%(11.95/26.15)和100.00%(20.00/20.00);通江河道和外江滩的平均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出现了显著上升,较2020年分别上升了94.74%(0.18/0.19)、68.08%(8.68/12.75)和122.73%(0.81/0.66)、102.78%(43.26/42.09),其中通江河道七里河和人民河的有螺框出现率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9,P>0.05;χ2=0.646,P>0.05);2022—2023年通江河道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呈现下降趋势(F=4.72,P=0.04;χ2=372.58,P<0.01),外江滩钉螺面积、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呈现下降趋势(F=13.96,P=0.02;F=23.43,P<0.01;χ2=1029.69,P<0.01);5年内古运河和11条支流均未查出钉螺。2019—2023年间,打捞漂浮物180次3 003 kg,共计检获活螺148只;在硬化护坡区域的附着物上共计捕获活螺17只;稻草帘诱螺共计诱获活螺11只;调查船只112只,观察均未发现钉螺;观察耕牛97头次,发现2头耕牛牛蹄携带活螺各1只;观察羊321只次,未发现羊蹄携带钉螺;5年内监测区域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通江河道钉螺持续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未能完全消除,仍需持续对通江河道及江滩的螺情开展精准监测,以便及时掌握传播风险,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 论著
    熊波, 郑金鑫, 谢芸琦, 饶丽樱, 刘晓军, 余治健, 邓启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rel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患者血维生素A、B2、B6、B12、D、E、K1、K2和叶酸的代谢异常特征及其与MAFL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22年9月—12月,通过社区MAFLD筛查活动募集473名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获取居民健康信息;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进行脂肪肝检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维生素浓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符合MAFLD诊断标准的有195例 (41.23%, 195/473),轻度脂肪肝有43例 (22.05%, 43/195),中度脂肪肝有88例 (45.13%, 88/195),重度脂肪肝有64例 (32.82%, 64/195)。以同一时期收集到的健康居民血维生素为对照,MAFLD患者的外周血维生素A、E、K1和K2水平均要高于健康居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增加,血维生素A、E、K1和K2浓度升高[R=0.149,P=0.004; R=0.245,P<0.001; R=0.110,P=0.032; R=0.129,P=0.012],中度及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维生素A、E与健康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维生素K1、K2也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叶酸、维生素D、B2、B6、B12与MAFL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Waldχ2=5.789, P=0.034,OR=1.598,95%CI:(1.037~2.463)]和维生素E≥8.13 μg/mL[Waldχ2=14.632,P<0.001,OR=2.378,95%CI:(1.522~3.674)]是中重度M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MAFLD患者中血维生素A、E、K1、K2的浓度较健康人群升高,且与MAFL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男性和维生素E过高可能与中重度MAFLD具有相关性。

  • 论著
    李逸轩, 王逸玮, 符诒慧, 蒙冲, 邝仕成, 吕鹏飞, 周静, 许琼军, 黄海溶, 肖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1, ERCC1) 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联,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海口市2家三甲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且以铂类为基础化疗的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后采血,提取外周血DNA,质谱法检测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采用WHO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化疗疗效进行判定,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20例肺癌患者中,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为野生型CC 67例(55.8%)、杂合型CA 45例(37.5%)和突变型AA 8例(6.7%),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χ2=0.140,P>0.05);总的化疗有效率为32.5%,ERCC1 C8092A位点CA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最高(42.2%),CC基因型最低(25.4%)。研究对象总的1年生存率为68.3%,3年生存率为35.8%,携带ERCC1 C8092A AA基因型的患者生存率最低,其中1年生存率50.0%,3年生存率仅为25.0%;然而,3种ERCC1 C8092A基因型携带者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P=0.849)。结论 ERCC1 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化疗疗效相关联,CA基因型化疗有效率最高,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1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CA和AA基因型。

  • 论著
    付海洋, 韩伟东, 张海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用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疗效。方法 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CCl4和高脂饲料诱导造模组建立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进一步分为模型组、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组(联合给药组),每组1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眼球取血后断颈处死,剖取肝脏称重,计算肝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10%肝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状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和血清生化ALT、AST、TG、TC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匀浆MDA显著升高(P<0.01),SOD、CAT、GSH-Px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组织存在大量脂肪空泡及肝索紊乱现象。与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相比,联合给药组肝指数以及血清生化ALT、AST、TG和TC水平降低(P<0.05),肝匀浆MDA水平下降(P<0.05),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脂肪空泡减少,肝索紊乱现象较改善。结论 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给药可对NAFLD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内酶和血脂水平、增加抗氧化作用有关,作用好于芹菜素组和白藜芦醇组。

  • 论著
    蒋林龙, 朱晓静, 张磊, 黄宇奇, 许靖云, 韩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探究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硫激肽(sulfakinin, SK)及其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 SKR)功能,为研发以神经肽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新型杀虫剂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9, Cas9)敲除技术对埃及伊蚊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的功能进行探究,然后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成蚊中硫激肽或其受体的表达,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干扰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埃及伊蚊中仅存在1个硫激肽受体,此外在构建埃及伊蚊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突变株的过程中发现,G0代突变株中只有2%的蚊子突变形成嵌合体,其中大量雄性嵌合体死亡,只有14%的雌性嵌合体能够产卵,因此,最终没有产生有效的G1代突变体。转录组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硫激肽基因后蚊虫体内有181个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其中62个基因显著上调,119个基因显著下调。同时,干扰硫激肽受体后110个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20个基因上调,90个基因下调。将2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有46个基因在干扰硫激肽或其受体后表达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仅4个基因上调,其余42个基因均显著下调,并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结论 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有较高的保守性,可能主要参与调节埃及伊蚊能量代谢与消化功能,从而在调控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
    孙琼, 余燕梅, 刘凡, 殷宗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α7亚单位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α7, α7nACh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 ARDS)小鼠CD11b、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 beta, IL-1β)、白细胞介素-18 (interleukin-18, IL-18)、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40只(6周),完全数字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ARDS组(A组)、ARDS+段离颈部两侧迷走神经给予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组(J组),每组各10只正常饲养。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右肺结构,检测肺组织湿重/体质量比值(LWW/DW比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CD11b的百分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左肺组织IL-1β mRNA、IL-18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IL-18含量。结果 N组和NS组小鼠右肺HE染色显示结构正常,而A组小鼠肺间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肺泡腔融合。J组小鼠肺泡结构较完整、有少许破损、肺泡腔存在。A组小鼠肺泡灌洗液CD11b百分比高于其他3组,分别与N组、NS组、J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组小鼠左肺IL-1β mRNA、IL-18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分别与N组、NS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鼠血清IL-18 水平高于其他3组,分别与N组、NS组、J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活α7nAChR可以直接抑制肺组织CD11b的释放,减少炎症因子的集聚;同时还可以直接抑制肺组织炎症因子IL-1β mRNA、IL-18m 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和IL-18的释放,从而抑制ARDS的炎症反应,减轻ARDS病理变化。

  • 论著
    闫建慧, 王燕萍, 刘海珍, 陈晓丹, 冯萃, 陈志乐, 左敏芳, 周兴业, 许华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M)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为预防EM医院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1—2022年海南省某三甲医院67例EM感染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7例EM感染患者以≥60岁男性为主,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一区(34.33%,23/67),其次为呼吸内科和急诊科(19.40%,13/67);标本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57%,58/67),其中痰液占49.25%(33/67)、肺泡灌洗液占37.31%(25/67)。EM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49.25%,33/67),多数患者住院时间长,且有侵入性操作,其中有机械通气者占94.03%(63/67),置入导尿管者占95.52%(64/67),中心静脉插管者占97.01%(65/67)。67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率为40.30%(27/67)。药敏结果显示,EM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达98.39%(61/62),而对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美满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均在90%以上。结论 EM感染患者主要为老年男性,并伴有一定的基础疾病,患者住院时间长,且大多有侵入性操作。EM标本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主要分离自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对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美满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可优先考虑使用。

  • 论著
    王姗, 高瑜, 刘红艳, 姬文兰, 胡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患者血清脂氧素A4(lipoxin A4, LXA4)在监测细菌载量和抗结核治疗进展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就诊的4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活动性PTB组,38例潜伏性结核病感染者为LTBI组,另同期进行体检的28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活动性PTB患者接受2个月标准抗结核化疗治疗,其余两组未做处理。在三组入组时(基线)、活动性PTB组治疗2个月和治疗完成6个月时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血清LXA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细菌负荷、胸部影像学表现和治疗进展的关系。结果 入组时(基线),活动性PTB组、LTBI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LXA4水平分别为[397.72(210.68,573.0)]、[178.18(108.17,271.87)]和[131.06(76.24,166.04)] pg/mL,活动性PTB组明显高于LTBI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诊断时抗酸杆菌(AFB)痰涂片分级,活动性PTB组患者基线血清LXA4水平随萋尔-尼尔逊染色法(Ziehl-Neelson,Z-N)痰涂片等级升高而增加(P<0.001),且两者存在正相关性(rs=0.209,P=0.003)。治疗结束6个月后,活动性PTB组血清LXA4水平低于基线值(P=0.002)。血清LXA4水平可预测治疗进展,基线灵敏度为55.0%(22/40),治疗完成6个月后,8例(20.0%)患者血清LXA4水平仍呈阳性。结论 血清LXA4可能是监测PTB治疗进展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 论著
    刘海清, 张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及rpoB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分布,分析耐药决定区(RRDR)的突变特征,为耐利福平结核病流行趋势、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12例肺结核患者,经Xpert MTB/RIF、液体药敏检测,将156例利福平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耐利福平组,156例非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普通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rpoB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在312例肺结核患者中,耐利福平组的有合并症、复治患者、自行服药、不规范服药、治疗中断及不了解传染途径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合并症、复治患者是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156例耐利福平标本中,单基因突变有152例(97.44%),双基因突变4例(2.56%),单基因突变最高的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双基因突变依次是D+E、A+B;在初复治组间,ProbeE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耐多药118例突变位点占比最高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单耐利福平38例,突变位点占比从高到低是ProbeE、ProbeD;4例双基因突变均是MDR-TB;MDR-TB与RR-TB之间突变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有合并症、复治患者的肺结核病患者应加以关注,应及时干预以降低利福平耐药的概率;耐利福平患者中,rpoB基因突变主要是单探针突变,与耐多药患者的rpoB基因突变位点并无差异。

  • 论著
    黄静静, 柯芊羽, 侯萍, 罗兴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8—2022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监测情况,分析全省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南省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肺结核患者痰培养阳性菌开展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菌型鉴定采用对硝基苯甲酸(PNB)生长法,采用固体比例法对利福平(Rifampin, RFP)、异烟肼(Isoniazid, INH)、链霉素(Streptomycin, SM)、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氧氟沙星(Ofloxacin, OFX)、卡那霉素(Kanamycin, KM))等6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肺结核患者痰培养阳性菌2 481株,经菌型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 211株,总耐药率为19.9%(441/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耐药率分别为15.7%(271/ 1 729)和35.3%(170/4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5,P<0.01);单耐药率为6.0%(132/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单耐药率分别为5.6%(97/1 729)和7.3%(35/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P>0.05);总多耐药率为4.1%(91/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多耐药率分别为3.5%(61/1 729)和6.2%(30/482);总耐多药率为8.0%(176/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分别为4.2%(72/1 729)和21.6%(104/482);经卡方检验,复治患者组的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155.98,P<0.01)。INH、RFP、SM、OFX、EMB和KM的耐药率分别为11.6%(257/2 211)、11.4%(251/2 211)、8.6%(191/2 211)、8.2%(181/2 211)、4.0%(88/2 211)和1.6%(35/2 211)。结论 海南省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耐多药率以及多耐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结核病患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尤为重要。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林海端, 张艳丽, 曾愉, 黎君玉, 彭春苗, 徐嘉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猴痘疫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并综合进行分析讨论,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6月龙岗区医疗机构发现的16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接触对象、方式、地点等)、发病特点及就诊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疫情防控相关讨论。结果 病例均为未婚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疾病通过同性接触的人传人方式传播,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暴露地点较为隐匿,潜伏期平均值为8.42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为68.78%(11/16);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为56.25%(9/16);主要症状为皮疹和发热,分别为100%和68.75%(11/16);发热到出疹的时间以0~3 d为主,占比90.91%(10/11);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出疹无特殊顺序;发病到就诊与发病到被发现的时间间隔相近,分别为5.91 d和5.94 d;病例多为HIV感染者,为68.75%(11/16)。结论 猴痘疫情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经人传人方式传播,但因性伴不固定且暴露地点隐匿导致溯源较难,潜伏期平均为8.42 d;症状上以发热、皮疹为主,发病至就医时间较长,症状较轻,初次就医存在漏诊现象,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管控;同时,疫情调查处置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常巧呈, 孟繁邨, 曹子成, 刘卫东, 左培军, 李丽萍, 陆家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教学是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传染病教学存在着内容过于理论化和碎片化、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视野过于局限和孤立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传染病防控形势。“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强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交流与合作, 实现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和谐统一,在传染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传染病学》教学改革思路,旨在通过认识到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体而言,建议从引入One Health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增加One Health相关的传染病内容,采用多样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合作等4个方面进行改革,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传染病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和跨界协作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为应对新发、再发和地方性的传染病威胁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龚再良, 成小苗, 沙新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1例于2020年8月在湘雅常德医院肾内科诊断的二氟一氯甲烷(氟利昂22)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经过,探讨二氟一氯甲烷中毒案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患者男性,29岁,从事空调维修工作,急性起病。患者发病当日给客户空调加灌制冷剂二氟一氯甲烷,工作后于轿车内休息,2 h后被发现。发现时出现意识不清、呕吐和大小便失禁,意识清醒后有抽搐、头晕、四肢麻木、肌肉酸痛等症状,双下肢肌力减退。入院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损伤,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胸部CT提示左下肺少许渗出,脑电图、肌电图无明显异常。事后排查发现车内钢瓶连接管因高温有裂缝,导致二氟一氯甲烷泄漏。经积极高压氧、激素、营养神经、护肝等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随访2年,患者目前仍遗留有双下肢轻度麻木。目前二氟一氯甲烷中毒报道较少,且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严重者会出现中毒死亡的情况。本文总结并报告1例二氟一氯甲烷患者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并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及时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