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张丽, 尹建海, 夏志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2021—2023年疟疾疫情特征及“1-3-7”工作指标,了解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成效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21—2023年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疫点调查与处置表,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1-3-7”工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 132例。其中以恶性疟为主(59.2%,2 445/4 132),2021年799例为历史最低水平,2023年大幅反弹至2 488例。病例数排名前5位分别为云南、广东、河南、四川和山东省,共占49.4%(2 043/4 132)。除2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及1例非蚊传疟疾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81.7%,3 374/4 129),间日疟主要来自缅甸(63.7%,638/1 001)。疟疾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和出境务工人员为主;危重症病例142例、死亡病例21例;81.8%(3 378/4 132)的病例在发病3 d内就诊,初诊机构以县级、地市级、省级医疗机构为主(77.2%),其疟疾诊断准确率在80.0%以上。“1-3-7”指标完成率均在90.0%以上。结论 消除后全国未发生疟疾再传播,监测响应能力维持较高水平,但输入性疟疾疫情不断上升,仍在严重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特别是中缅边境等地区再传播风险高。当前需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疟疾及时求诊意识以及医务人员对疟疾的警觉性、诊断能力和及时转诊的意识,维持疫情调查处置能力,加强云南中缅边境等重点地区防控,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曹园园, 王伟明, 杨蒙蒙, 周华云, 顾亚萍, 徐岁, 朱国鼎, 高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全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和当前防控措施,探讨下一步防控策略。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以及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库,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疟疾病例信息,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和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2023年江苏省网络直报疟疾共534例,各年分别为244、90、32、36和132例,均为实验室确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减少,多次出现疟疾病例零报告月。534例疟疾病例中,绝大部分为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务工、商务、国际学生或旅游归国人员。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中位数及最小、最大天数分别为1(0,12)、1(0,8)、0(0,6)、0(0,10)和1(0,18)d,患者初诊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检验P=0.03)。相较于隔离点外,医学观察隔离点内的疟疾病例能在更短时间被确诊(Fisher确切检验P=0.007)。共报告重症疟疾病例24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3例为恶性疟,1例为卵形疟。结论 消除疟疾后,因受新冠疫情影响,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锐减,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的疟疾病例诊断更及时,归国人员发病到就诊及时性有所提升。2023年境外输入病例出现急剧增加,今后需加强各项疟疾防控措施的落实,并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刘耀宝, 徐岁, 朱国鼎, 胡向科, 庄世锋, 高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结论 分子溯源分析结果不支持该起疫情中4例间日疟原虫株的感染来源为中国中部种群,疟原虫分子溯源技术可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的判定提供客观证据。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刘小莲, 高世同, 李媛, 唐屹君, 张倩, 彭博, 阳帆, 张仁利, 黄达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了解深圳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帮助评估抗疟药的疗效和指导有效用药。 方法 收集2022—2023年从境外输入深圳市的恶性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阳性的样本85例,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巢式PCR扩增耐药基因:恶性疟原虫Kelch螺旋体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Kelch 13, PfK13)、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 Pfmdr1)、氯喹抗性转运基因(chloroquine resistance transporter, Pfcrt)、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ihydrofolate reductase, Pfdhfr)和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dihydropteroate synthase, Pfdhps),并进行双向测序,使用MEGA11.06软件分析这些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研究发现PfK13错义突变(S549P)1例,同义突变4例。Pfmdr1 62.69%样本存在Y184F突变,未检测到N86Y突变体。Pfcrt基因中,未检测到72和73位点的突变,M74I、N75E和K76T突变分别占17.46%、15.87%和15.87%。Pfcrt基因野生型占主导(82.54%,52例),其次是I74E75T76三重突变体(15.87%,10例)。Pfdhfr最常见的突变型为I51R59N108(91.78%,67例),其次是野生型(2.74%,2例)。Pfdhps野生型占60.32%(38例),单突变K540E为最常见突变类型,检测到S436A、G437A、K540E、A581G、A613S、I431V、G556K、G579E位点突变。Pfdhfr-Pfdhps组合突变中,I51R59N108-E540是频率最高的组合突变(11.48%),59.02%样本为Pfdhfr单独突变体。结论 在本研究中,PfK13突变率低,且无报导的耐药突变,Y184F成为Pfmdr1突变主导,未发现有N86Y。Pfcrt野生型为主,其次为I74E75T76三重突变体,Pfdhfr I51R59N108三重突变非常普遍,本研究并未发现Pfdhfr-Pfdhps完全抗性和超抗性突变体,但有其他的五重七重突变型。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继续加强疟原虫耐药基因的监测,同时进一步结合体内疗效的监测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易博禹, 夏志贵, 张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2017—2022年全国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疟疾消除前后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境外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202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恶性疟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疫情概况、境外感染地、三间分布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恶性疟 7 026例,占疟疾病例总数64.2%(7 026/10 943),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感染地分布在4个洲60个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2017—2022年每月均有恶性疟报告,各月分布不均,在年初出现高峰;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省(13.1%,922/7 026)、江苏省(9.1%,636/7 026)、山东省(8.1%,569/7 026)、广西壮族自治区(7.6%,537/7 026)和浙江省(7.6%,534/7 026);以中国籍病例为主(占94.9%,6 668/7 026),男女性别比为17.2∶1。在报告的恶性疟病例中,危重症病例239例、死亡病例48例。结论 在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阶段,虽然我国报告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但恶性疟占比较高,考虑其病情复杂且发展较快,容易导致危重症甚至死亡,因此要做到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周耀武, 丁春丽, 杨忠平, 林祖锐, 田鹏, 孙晓东, 段凯霞, 陈柒言, 赵玉龙, 许建卫, 周红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缅甸北部边境地区疟疾发病急剧回升,其中克钦邦拉咱及附近地区2023年年带虫发病率是2019年21.47 (95%CI: 18.84-24.48)倍,导致云南输入病例数从2019年的188例回升到2023年398例。缅北地区除军事冲突影响外,也因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与缅甸建立的边境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及其疟疾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为此,建议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评估出中缅边境地区现行疟疾跨境传播措施的执行质量和效果,并针对目前缅北地区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特点,需要提供大量能阻断疟疾传播和根治间日疟的伯氨喹啉,同时为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死亡和防止输入再传播,云南边境地区仍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意识和警觉性,以及中国对输入性疟疾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和质量。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方强, 曹玉洁, 夏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疾病,曾在我国严重肆虐。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形势停滞不前,我国也面临巨大输入性疟疾威胁,亟需有效的疟疾疫苗作为现有防控措施之外的新增手段。相对于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以预防感染为主要目标的红前期疫苗一直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近年取得一系列进展。目前仅有的2款获WHO推荐使用的疟疾疫苗均为红前期疫苗。本文简要综述红前期疟疾疫苗研发现状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疟疾疫苗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肖芳, 张鹭, 黄景慧, 何晓凤, 宁玉芳, 廖柏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1月1例恶性疟的死亡原因,为预防疟疾死亡病例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访谈接诊医生、会诊医生及患者家属,收集患者诊治过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病历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何某,男,5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2022年12月26日自非洲科特迪瓦务工返乡入境,2023年1月3日解除集中隔离后返回家中。2023年1月4日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自认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未予处理,1月6日上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峰值40 ℃),伴全身乏力、咽喉痛,原有症状加重,以“肺部感染”收治入官城镇卫生院,予利巴韦林、地塞米松、头孢曲松钠等治疗。1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高热(40 ℃),遂出院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时测血压78/53 mmHg,完善检查提示血小板下降,降钙素原 49.9 ng/mL,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提示肺炎,予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1月8日患者血涂片发现疟原虫,诊断为疟疾(未分型,后经复核为恶性疟),建议立即转诊至省级疟疾定点医院抗疟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1月8日13:27患者解暗红色血便700 g,神志模糊,予积极止血治疗。后经多方协调,调取治疗用“注射用青蒿琥酯”4支(60 mg/支),于1月8日18:59静脉推注注射用青蒿琥酯60 mg,同时辅以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19:40 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血压在应用升压药情况下仍持续下降,1月9日凌晨3:00经综合治疗后患者休克仍无法纠正,神志昏迷,家属要求出院,7:00回到家中,7:30患者死亡。 结论 对于输入性疟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尽早使用抗疟药治疗,积极处理器官功能障碍,是避免出现患者死亡的关键。

  • 论著
  • 论著
    安红娟, 李昆, 张灵霞, 朱琰, 李改平, 史阅韩, 孙卫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drug susceptible tuberculosis, DSP-TB)及健康人3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表达差异,为开展新型结核病实验室辅助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mRNA芯片表达谱差异性进行分析;选取MDR-TB患者与DSP-TB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人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各组血清IL-8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同时分离3组人群PBMC,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技术分析各组IL-8STAT3 mRNA表达情况;以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比较各组STAT3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MDR-TB和DSP-TB 2组人群血清IL-8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TB组和DSP-TB组人群外周血PBMC中IL-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均显示,健康组、DSP-TB组和MDR-TB组STAT3基因表达依次上调,组间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所得结果与m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IL-8在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体内表达显著升高,可以作为标志物区分ATB与健康人群;STAT3浓度的变化不仅作为ATB的诊断参考,还可以鉴别DSP-TB与MDR-TB人群。IL-8、STAT3联合检测有望成为不同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依据。

  • 论著
    方雪, 张倩也, 肖莎, 薛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生源地学生肺功能及鼻腔炎性现况,探索大气污染物对健康大学生的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253名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源地及居住环境情况等,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值流量(PEF),并依照生源地空气质量分别选取等级为优良的大学生60名,等级为差的大学生30名。分别于暑假前(2019年7月12日)和暑假后(2019年8月27日)检测鼻腔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分析健康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短期差异大气污染物暴露后的鼻腔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大学生的肺功能受城乡分布、生源地空气质量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城市健康大学生相比,乡镇学生FVC和FEV1分别升高0.346 L和0.322 L(P<0.05);生源地空气质量每下降一个等级,FEV1和PEF分别随之降低0.193 L和0.687 L/s(P<0.05);经过假期差异大气污染物暴露,生源地空气质量差的健康大学生鼻腔黏膜炎症因子TNF-α值高于空气质量优良的学生(P<0.05)。结论 健康大学生肺功能受城乡分布、生源地的空气质量影响,短期大气污染物的差异暴露导致青年健康个体鼻腔炎症因子发生变化。

  • 论著
    梁爽, 蒋轶文, 张岩, 李悦, 戚巍, 曹宏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辽宁省2016—2021年结核杆菌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监测情况,为今后制定符合全省双重感染的防控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2016—2021年结核杆菌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患者年度报表中患者登记、双向筛查、治疗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辽宁省TB/HIV双重感染者登记222例,占结核病患者0.16%(222/136 709),占艾滋病患者1.42%(222/15 584)。HIV/AIDS中症状筛查率为96.01%、呈下降趋势(χ2趋势=982.28,P<0.05),TB检出率为0.47%,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6.56,P<0.05),胸片或痰检率为94.61%,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6.50,P<0.05)。TB中接受HIV抗体检测65 188例,检测率为47.68%,检测率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3 326.38,P<0.05),HIV检测阳性39例,TB中HIV阳性检出率由0.12%下降到0.07%。2016—2021年以男性、≥15岁双重感染患者为主,其中男性496例(占92.36%),女性41例(占7.64%)。在537例双感患者中接受单纯抗结核治疗47例(占8.75%),单纯抗HIV病毒治疗72例(占13.41%),联合治疗408例(占75.98%),整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9.54,P<0.05)。 结论 关注男性、≥15岁人群,在今后应加强结核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的双向筛查工作,提高联合治疗率。

  • 论著
    戴莹, 刘聪, 专行, 岳苗苗, 张雅婷, 胡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湖北省随州市不同种属的蜱虫样本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情况,并探讨蜱虫与病例来源的病毒在分子进化水平上的亲缘关系。方法 于2016年、2017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随州市采集蜱1 158只,收集该地区具有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症状的病例血清样本86份,检测病毒核酸。将阳性标本采用Vero细胞开展病毒分离、测定分离到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蜱虫和病例来源SFTSV病毒株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研究。结果 湖北省随州市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和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95.34%)。根据蜱的种属和发育阶段合并样本,共得到832个合并样本,其中有4个检出SFTSV。该地区的总体最低感染率为0.35%。从长角血蜱中成功分离得到的1株SFTSV,命名为HB 2016-P35。该毒株与湖北省已报道的16株病例来源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别是与来自于同一地区的人源毒株HB 2017-49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基因组相似度99.9%)。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SFTSV病毒存在至少5个基因型,涵盖了几乎所有已报道的SFTSV基因型。结论 湖北省随州市蜱携带及传播SFTSV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新分离自蜱虫的SFTSV毒株与周边病例携带病毒具有相似的基因型特征和较高的序列同源性。本研究结果提示蜱-人传播最有可能是人类感染SFTSV的途径,需持续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地区开展长期蜱虫携带SFTSV监测。

  • 论著
    郭文宏, 谢忻汝, 古丽沙提·海米提, 麦尔哈巴·艾斯卡尔, 殷郑伟, 丁剑冰, 张峰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布鲁菌病(brucellosis melitensis,Bm,简称布病)患者T细胞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些指标在急慢性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为急慢性期布病鉴别诊断提供新方案。方法 选取2023年4—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布鲁菌病患者56例,其中31例为急性期患者,25例为慢性期患者。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各组CD4+T细胞表面Tim-3 水平,运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实验(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水平,并分析这些因素与布病患者分期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急性组和慢性组的Tim-3+CD3+CD4+T细胞占比分别为(2.56±1.25)%、(5.14±1.98)% 和(13.66±2.66)%,患者组的Tim-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且慢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IL-10和TGF-β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且慢性组IL-10、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急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IL-10和TGF-β评分预测布病患者慢性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5、0.663。结论 Tim-3以及血清IL-10和TGF-β在布病患者中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Tim-3、IL-10和TGF-β高表达提示患者有可能转变为布病慢性期,且Tim-3的诊断效果最好。因此,Tim-3作为诊断指标可能为布病的治疗与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论著
    徐晓立, 胡潇予, 李春缘, 曹孟涛, 刘纪茹, 刘炅, 任瑞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检测基孔肯雅热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快检试剂盒,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提供新的工具。方法 以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原核表达抗原pMal-chik23为诊断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标记抗IgG二抗为显色抗体,正交实验对诊断抗原、待检血清、二抗工作浓度进行优化,并对包被、封闭、孵育及显色等反应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在临床大样品评估的基础上,确定ELISA检测的临界值。在此基础上,对ELISA反应的特异性、灵敏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估,研制组装检测基孔肯雅热IgG抗体的ELISA快检试剂盒。结果 经系统优化,研制、组装了检测基孔肯雅热IgG抗体的间接ELISA快检试剂盒,其最佳反应条件为:1.0 μg/mL包被抗原经碳酸盐缓冲液4 ℃包被24 h,HBV封闭液37 ℃封闭4 h,待检样品1∶101稀释后,100 μL/孔,37 ℃反应40 min,磷酸盐吐温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with tween 20, PBST)洗涤4次,HRP标记兔抗人IgG 1∶20 000、HRP标记羊抗鼠IgG 1∶10 000稀释后,100 μL/孔,37 ℃反应30 min,PBST洗涤5次,TMB显色液100 μL,37 ℃显色10 min,50 μL 20% H2SO4终止反应,双波长450/630 nm测定A450 nm值。试剂盒性能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试剂盒与所试阳性样品检测A450 nm值>0.43,阴性样品检测A450 nm值<0.04,S/N比值>10,与辛德毕斯、盖塔、罗斯河、登革等9种其他相近虫媒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并具较高稳定性,板内变异系数为0.76%~2.12%,板间变异系数为0.64%~1.85%,批间变异系数为0.83%~2.31%,均小于3%,4 ℃保存1年性能无明显下降。结论 研制了检测基孔肯雅热IgG抗体的间接ELISA快检试剂盒,具备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与稳定性。

  • 论著
    钟业腾, 王洁莹, 陈灼霖, 许玉妮, 邱文华, 裴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近期传播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海南省MDR-TB防控及临床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MDR-TB患者临床呼吸道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经比例法药敏筛选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 WGS),结合临床流行学资料,分析MDR-TB的近期传播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02例MDR-TB患者纳入研究,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18个市县(除三沙市),患者以男性为主。MDR-MTB菌株的谱系分析显示,有56.4%(114/202)为 Lineage2.2(Beijing)、27.2%(55/202)为Lineage2.1(non-Beijing)、13.4%(27/202)为Lineage4(Euro-American)、3.0%(6/202)为Lineage1(Indo-Oceanic)。通过遗传距离分析,发现了15个簇的42株MDR-MTB菌株,MDR-MTB菌株成簇率为20.8%,存在一定程度的近期传播。近期传播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非农民职业、初治、未婚患者与MDR-TB的近期传播有正相关性,而高龄和吸烟史患者则与其负相关。Lineage2.2(Beijing)相较于Lineage2.1(non-Beijing)更易发生MDR-TB传播。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证实初治患者可能为MDR-TB的近期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海南省MDR-TB具有独特遗传多样性,但Lineage2.2仍为主要流行株,海南省MDR-TB的近期传播与非农民职业、初治、未婚、Lineage2.2(Beijing)有关,初治患者可能是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DR-TB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望指导相关防控策略的制定,以减少MDR-TB疫情传播。

  • 论著
    黄爱菊, 李进岚, 陈慧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结核病筛查情况,为加强学校结核病重点年龄段的主动发现和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年贵州省入学新生和教职员工开展主动筛查和入学体检,填报“全省学校结核病筛查调查表”,通过“健康贵州智慧疾控云平台”上传体检信息,根据《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中对不同体检对象采取不同的筛查方法进行筛查;筛查方法主要包括3种,即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拍摄胸部X线检查(X线胸片)、肺结核可疑症状调查。结果 共筛查18 192所学校1 789 108人,其中新生体检人数为1 739 680人,中高考体检人数为16 922人,教职员工体检人数为32 506人。贵州省2021年报告结核病入学体检发病率为85.40/10万,报告发病率排前三位的是毕节市、黔南州、遵义市;9个市州症状筛查58 380人,可疑症状者3 440人(5.89%);结核菌素皮肤筛查1 180 442人,强阳性22 175例(1.88%);X线胸片筛查366 170人,胸片异常2 837人(0.77%)。公办学校可疑症状者比例(8.11%)高于民办学校(1.63%);非寄宿学校可疑症状者比例(6.06%)高于寄宿制学校(5.46%);学校类别中技工学校的可疑症状者比例最高(9.09%),职业高中最低(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4.19、7.69、1 257.5,P<0.01)。寄宿制学校强阳性比例(2.15%)高于非寄宿制学校(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40,P<0.01);学校类别中大学的强阳性率最高(6.61%),幼儿园最低(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707.60,P<0.01)。学校类别中9年制(小学、初中)的胸片异常比例最高(4.09%),普通中专最低(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18.191,P<0.01)。结论 开展入学体检筛查是降低学校结核病疫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省主动筛查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到全覆盖,应加强高疫情地区学校的主动发现,尤其是大学、高中等重点人群的筛查力度和健康教育,遏制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 论著
    杨柳根, 马晓玲, 范奔, 赵永年, 董改梅, 段丽丽, 德丽娜·赛日克, 李凡卡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患者治疗转归情况以及探究影响其转归的危险因素,为兵团地区肺结核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兵团2016—2022年期间登记的结核病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的整理。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22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共登记8 838例结核病患者,其中495例未治疗,43例诊断变更,301例无治疗结果,6例诊断为肺外结核,11例诊断为气管支气管结核,最终纳入研究7 982例肺结核患者。7 982例肺结核患者中7 578例(94.94%)治疗成功,404例(5.06%)发生不良结局(包括32例失败、13例结核死亡、173例非结核死亡、12例丢失、94例不良反应、10例转入耐多药治疗、70例其他)。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60岁与>60岁年龄组(OR=1.565,P=0.009;OR=2.960,P<0.001)、少数民族(OR=1.526,P<0.001)、糖尿病患者(OR=1.696,P=0.002)、现地址类型为本省其他地区及外省患者(OR=1.419,P=0.004;OR=1.624,P=0.001)、复治患者(OR=1.910,P<0.001)、没有接受基层管理(OR=1.351,P=0.003)是兵团肺结核患者治疗不成功的危险因素。结论 兵团地区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较高,但仍应加强对高龄、少数民族、糖尿病患者,非本地的流动人口、复治患者以及没有接受基层管理患者的治疗管理。

  • 论著
    吴海丰, 翁敏华, 刘瑞, 周贵忠, 李文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近年来海南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NTM肺病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结核病医院)且诊断为NTM肺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NTM肺病患者的人群、地区、时间、菌种分布特点及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特征。结果 共收集确诊为NTM肺病病例225例,女性(133例,占59.1%)患者多于男性(92例,占40.9%),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192例,占85.3%),61~<81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中位年龄、平均年龄分别为63岁、62岁。农民患者居多(112例,占49.8%)。西部地区患者(90例,占40.0%)多于中部地区(76例,占33.8%),其次为东部地区(59例,占26.2%)。225例标本中共检出10种菌株,最常见的菌株为胞内分枝杆菌92例(40.9%)、龟/脓分枝杆菌80例(35.6%)、鸟分枝杆菌15例(6.7%),其次为堪萨斯分枝杆菌5例(2.2%)、偶发分枝杆菌4例(1.8%)和副瘰疬分枝杆菌3例(1.3%)。混合感染10例(4.3%),分别为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混合感染8例(3.6%),胞内、龟/脓分枝杆菌混合感染1例(0.4%),偶然、龟/脓分枝杆菌混合感染1例(0.4%)。NTM肺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19例(97.3%)、咯血92例(40.9%)、发热61例(27.1%)、气促57例(25.3%)、盗汗52例(23.1%)、消瘦50例(22.2%)、胸痛35例(15.6%),男女性患者在症状特征中无显著性差异。NTM肺病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胸膜增厚188例(83.6%)、支气管扩张151例(67.1%)、空洞93例(41.3%)、肺气肿41例(18.2%)、毁损肺28例(12.4%),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毁损肺和肺气肿,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支气管扩张。结论 海南地区NTM菌种分布多样,以胞内分枝杆菌、龟/脓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为主。NTM肺病与肺结核临床特征相似,临床中需注意鉴别。

  • 论著
    孙婷婷, 李雪, 王伟杰, 魏彤竹, 刁文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辽宁省食品监测网中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分离株分子血清分型及耐药性,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识别和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采自我省2021—2022年15个监测点2 797份食品中检出的67株LM进行分离株鉴定;应用VITEK生化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采用PCR扩增技术进行分子血清分型,并按照血清诊断使用说明书进行验证操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试验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等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辽宁省2021—2022年食品中LM携带分子血清分型为1/2a(3a)、1/2b(3b,7)、1/2c(3c)和4b(4d,4e),主要血清型为1/2a型(62.7%,42/67)和1/2b型(28.4%,19/67),其中4b型分离到3株(4.5%,3/67)。辽宁省2021年和2022年LM 的优势菌株都是1/2a(3a)型和1/2b(3b,7)型,其中肉及肉制品携带的分型最多。67株LM中,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和红霉素双重耐药有8株(11.9%),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有6株(9.0%)。 结论 辽宁省2021—2022年食品中LM存在具有致病性的血清型1/2a(3a)、1/2b(3b,7)、1/2c(3c)和4b(4d,4e),并具有一种及双重耐药菌株,说明我省食品中存在LM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引起LM感染风险,应该优化溯源检测方法并加强LM的暴发确认。

  • 论著
    张光磊, 孙田华, 吴智远, 张婷婷, 胡丽娜, 王婷, 李会, 蒋保余, 李朋伟, 焦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2626c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中表达、纯化后研究Rv2626c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方法 将GenBank公布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Rv2626c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登录号:CCP45424.1)按E. coli密码子偏好转换为对应的DNA序列,合成该DNA序列并克隆至pET24a(+)质粒上,构建pET24a(+)-Rv2626c重组质粒,转化至E. coli BL21(DE3)中,以不同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浓度、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诱导表达Rv2626c蛋白,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Rv2626c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利用镍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Rv2626c重组蛋白并将其免疫青紫蓝兔,制备抗Rv2626c抗血清,采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和效价。结果 pET24a(+)-Rv2626c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检测显示:转入该重组质粒的E. coli经IPTG诱导后表达Rv2626c重组蛋白,分子量约14 500,大小与预期相符;Rv2626c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31 ℃ 1.0 mmol/L IPTG诱导表达6 h,目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Rv2626c重组蛋白免疫青紫蓝兔获得的高免血清特异性良好,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该血清效价为1∶256 000。结论E. coli中成功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2626c蛋白,且纯化的Rv2626c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纯度和抗原活性,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综述
  • 综述
    殷启凯, 付士红, 王环宇,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世界已经发现300余种蚊传虫媒病毒,其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等在世界各地流行造成巨大公共卫生负担,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景观复杂,适宜多种蚊传虫媒病毒的繁殖,因此我国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其地域分布等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各地采集的100余万只蚊虫和人畜动物(份)标本,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和动物接种等方法分离鉴定出隶属于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等9科38种蚊传虫媒病毒。现场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提示我国存在多种蚊传虫媒病毒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西尼罗脑炎和Tahyna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等。本文对中国蚊传虫媒病毒、蚊传虫媒病毒与传播媒介以及蚊传虫媒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和地域分布等进行总结,为我国蚊传虫媒病毒及其相应疾病的预防控制、疫情处理、疾病预警预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亚洲乃至国际虫媒病毒病的联防联控等也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李冬冬, 曹佳岑, 李雪萌, 周辉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1例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明确其诊断和防治要点。选取1例于2023年9月1日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并检测患者登革热病毒核酸。患者既往有马尔代夫旅居史,受凉后出现发热、畏寒,伴有肌肉酸痛、双下肢散在皮疹等症状,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给予营养支持、退热、补液、止血、升粒细胞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登革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史采集考虑患者有外地旅居史,目前无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及支持治疗。

  • 病例报告
    石丁华, 熊梦龙, 胡琦瑶, 陈淳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流感相关颅内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识别及预后。回顾性分析2022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流感相关颅内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 2023 年 11 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所有流感相关颅内曲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检索共获得5篇5例流感相关曲霉菌病个案报道,其中包括1例儿童患者,加上本研究的1例儿童流感相关颅内曲霉菌病,一共6例流感相关曲霉菌病患者。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瞳孔改变、行为异常、癫痫等,多数病例通过病理或尸检查找病原体诊断,本例患儿通过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确诊病原体,治疗上均首选抗真菌药物治疗。存活患者中66.7%接受手术治疗,6例患者中死亡率达50.0%。流感相关颅内曲霉菌病罕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预后差。在流感早期如有神经系统症状,应进行真菌感染筛查,宏基因二代测序能提高颅内曲霉菌病的诊断率。

  • 病例报告
    王建全, 李鸿坤, 李红丽, 王权岗, 李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23年澄江市一起人间布鲁菌病疫情现场调查分析,探讨分析引起人间布鲁菌病病因,为今后监测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疫区病例主动搜索,采集疫区内高危人员,羊、犬动物标本开展布鲁菌病检测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资料统计分析。该起疫情累计发现人间布病1例,从患者血标本分离培养出光滑型布鲁菌(羊种3型),从患者饲养的犬只检出光滑型布鲁菌抗体阳性2份,阳性率为16.67%,高危人员、山羊布鲁菌检测均为阴性,综合判定为一起通过犬向人间传播羊种布鲁菌疫情。该起疫情为人、犬共同感染光滑型布鲁菌(羊种3型),传播方式为少见的由犬到人模式,建议在今后疫情监测防控中重视犬布鲁菌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犬只养殖户防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