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综述
  • 特约综述
    王晶, 鲁晓晴, 王斌,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紧急事件准备响应(emergencies preparedness response),该报告介绍在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的Kozhikode区截至5月28日已发现15例由于尼巴病毒(Nipah virus,NiV)感染而引起的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13例患者已经死亡,其中包括卫生保健工作者。这已经是近10年来印度第三次出现尼巴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流行。本文拟介绍此次印度疫情的相关情况,并回顾尼巴病毒及其流行的状况。中国尚未发现尼巴病毒在自然界存在,也未发现尼巴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在人间的流行,了解尼巴病毒在国际的流行状况,以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周水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0年实施消除疟疾行动以来,我国疟疾消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病例报告。以传染源管理为核心的“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消除疟疾总体策略及“1-3-7”监测与响应工作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指导各级各地卫生医疗机构合理规范使用抗疟药,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抗疟药使用规范》(WS/T485-2016)的卫生行业标准,对抗疟药的使用原则、药物选择及用药方案进行了规定。本文就该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解读,并对当前抗疟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消除疟疾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述评,为临床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抗疟药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华海涌, 孙芳, 陈伟, 唐凤, 吴潇潇, 高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重症疟疾管理实用手册》(第三版)的重点内容,较为详细地对重症疟疾的定义、诊断原则、并发症规范治疗及疟原虫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第三版与之前两个版本的差异,重点描述了抗疟药物选择及剂量的变化。本文同时结合我国重症疟疾的救治需求和《抗疟药物使用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便于临床医师在重症疟疾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杨恒林, 汤林华, 刘慧, 李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使用复方青蒿素(ACTs)治疗缅甸输入恶性疟疗效。方法 在缅甸输入性恶性疟较多的云南省保山市,对2014—2015年收治恶性疟病人诊断、感染来源、输入性疟疾的判定、治疗情况等进行调查,对治疗失败患者开展疟原虫青蒿素抗性基因检测、分析。结果 2014—2015年保山市全市共收治疗恶性疟病人42例,其中37例得到标准疗程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治疗规范率88.1%;5例治疗不规范,不规范率11.9%。规范治疗的37例中,治愈34例,治愈率91.9%;治疗失败3例,治疗失败率为8.1%。该3例均为缅甸输入病例,其中2例在缅甸韦茂感染,1例感染地不详;对其中保存血液样本的2例治疗失败病例检测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性基因(K13)结果显示,疟原虫K13基因F446I位点均发生突变。结论 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对缅甸输入的恶性疟疗效较好,该药仍然可以作为治疗恶性疟的一线药物;发现2例治疗失败病例,且疟原虫K13基因F446I位点发生突变。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涂宏, 丰俊, 张丽,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2016年我国15例疟疾死亡病例的原因,为减少疟疾病例死亡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2月我国疟疾专报系统中报告的15例疟疾死亡病例数据和医疗机构病案资料,通过临床医疗和疾病控制专家会商,分析病例死亡的可能原因。结果 1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以出国务工的青壮年为主,均为恶性疟感染,输入来源地均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死亡病例回国至出现发热症状的平均时间差为5.27 d(中位数4 d),初次发热至初次就诊平均时间差为3.07 d(中位数1 d),初次就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差为5.40 d(中位数3 d),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2.00 d(中位数1 d),回国至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15.73 d(中位数13 d)。结论 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不足导致的确诊不及时和病例防疟意识较低导致的就医延迟可能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需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和加强出国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朱灿阳, 吴丹娜, 韩方璇, 许文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入院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收治的疟疾患者51例,对患者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例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中,根据病情调整蒿甲醚用量,治疗效果良好。在19例恶性疟疾患者治疗中,应用了青蒿素类注射剂及青蒿素类复方,治愈率高,但单用青蒿素类注射剂方案有待优化。对于20例间日疟和2例卵形疟,3例患者使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15例患者选用青蒿素类联用伯氨喹,两种方案的效果均良好;4例患者单用青蒿素类方案,有1例间日疟复发。对症治疗及辅助用药较为合理。结论 入院的51例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总体合理、规范,治愈率高;但对间日疟和卵型疟的根治及疟疾复发的预防,治疗方案有待优化,需关注联合用药问题,特别是伯氨喹的使用。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郑以山, 肖玲燕, 刘永福, 史东阳, 卢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症恶性疟的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21例重症疟疾患者,比较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否对重症疟疾高热、昏迷、低钠、高钾、高乳酸血症等内环境紊乱及抗疟效果的影响。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单纯内科治疗(对照组)的9例,2006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治疗基础加用CHDF治疗12例(CHDF组);两组患者入ICU时器官损伤程度、APACHE Ⅱ评分和预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CHDF组预期死亡风险下降为(28.0±9.0)%,与本组入院时的(47.1±10.4)%比较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72 h后的(41.0±15.2)%比较也明显降低;CHDF组的平均住ICU时间为(9.16±3.21) d,对照组为(9.67±2.06)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患者的乳酸水平为(1.52±0.36) mg/L,对照组为(4.89±2.75) mg/L;两组患者的血Na、血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CHDF组患者的意识恢复高于对照组,CHDF组与对照组GCS评分分别是11.3±0.7、8.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疟原虫转阴时间分别是(64.67±9.39)d、(59.00±7.7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联合CHDF治疗,可以改善重症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杨跃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统计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痛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统计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依据WHO第三版重症疟疾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估;统计各分型病例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了解显微镜下疟原虫密度、形态;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与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青蒿素类药物蒿甲醚与青蒿琥酯的疗效;总结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例数。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国外生活史及蚊虫叮咬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0%),寒战、肌肉疼痛、头痛患者分别占所有病例的96.6%、94.4%、92.1%;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分别占100.0%、79.8%、30.3%、28.1%、11.2%;分型以急性肝损伤、高原虫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见,分别占79.8%、62.9%、30.3%。所有病例外周血涂片入科前均查到疟原虫,环状体(小滋养体)73例(82.0%),大滋养体14例(15.7%),配子体2例(2.3%)。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RDT)36例(入科治疗后),阳性25例(其中镜检阴性4例),阴性11例。疟原虫镜检阳性32例。应用蒿甲醚后7 d镜检阴转率93.8%,青蒿琥酯7 d镜检阴转率100.0%。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等支持对症治疗86例痊愈。3例在入院前因诊断不清而延误治疗,导致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流行病学史的详细调查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至关重要;镜检与RDT检测结果要依据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青蒿素类抗疟治疗安全、有效,无抗药性,重症病例青蒿琥酯首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及支持对症治疗,对抢救重症疟疾患者效果良好。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陈鹏, 李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蒿甲醚联合Quinimax与蒿甲醚单药治疗刚果(布)恶性疟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今后我援非医疗队更好地开展疟疾治疗提供一手资料。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恶性疟疾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蒿甲醚治疗,治疗组在应用蒿甲醚基础上联合Quinimax治疗,观察两组病例发热、肌肉关节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症状的消失天数,治疗7天时外周血疟原虫定性检测及涂片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必要时做出相应处理。结果 治疗组发热、肌肉关节疼痛、乏力、恶心呕吐及腹泻改善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头晕头痛改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恶性疟原虫定性检测阳性率为4.7%(3/64例)和7.8%(5/6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涂片阳性率分别为1.6%(1/64例)和12.5%(8/64例),镜检疟原虫数量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组治疗中18.75%(12/64例)出现金鸡纳反应,表现为耳鸣、头痛、恶心、呕吐,4.69% (3/64例)出现心动过速,表现为心慌、出冷汗; 3.13% (2/64例)发生急性溶血(黑尿热),表现为发热、酱油色尿、腰酸腰痛等症状,其中 1.56% (1/64例)出现溶血性黄疸,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酱油色尿、皮肤巩膜黄染, 1.56% (1/64例)并发脑型疟,表现为神志不清、癫痫发作等表现,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蒿甲醚与Quinimax联合治疗刚果(布)恶性疟疾有效性优于蒿甲醚单药治疗,虽然总体安全性良好,但是不良反应率偏高(29.69%),从抗疟疾药物抗药性的监测角度分析,该地域体内研究尚未发现耐药现象。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程思佳, 符林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寄生虫病,其中以恶性疟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尽管采取多种控制措施,但疟疾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发生疟疾2.16亿例,并导致44.5万人死亡。因此对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青蒿素是一种来源于我国传统药用植物黄花蒿的抗疟药物,其发现以来作为疟疾治疗的特效药得到了广泛使用,为全球控制疟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的作用机理、药物代谢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贾从英, 杨文洲, 王伟明, 唐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淮安市二例疟疾病例死亡案例分析,为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淮安市疟疾死亡病例的诊治过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析汇总。结果 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淮安市共报吿2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男性青壮年,有明确非洲高疟区生活史。病例1,在安哥拉生活2年,回国后12 d出现发热症状,发病后第3天到私人小诊所接受输液治疗,发病后第4天到市级医院就诊,未查到疟原虫,至发病后第5天才明确诊断;病例2,在坦桑尼亚生活2年,回国后第14天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第15天出现畏寒、发热症状,至所在地县级医院就诊,镜检未查见疟原虫,给予消炎抗菌治疗,发病后第4天到市级医院就诊,发病后第7天才明确诊断。2例疟疾病例均因病情凶险,持续恶化,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肺部感染、严重脑损伤和多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 就诊不及时和诊治延误是导致疟疾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消除阶段后监测更需有针对性的对高疟区回国人员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早就诊意识和临床医生的疟疾诊治能力,提升镜检人员的专业技能,减少重症病例,防止疟疾死亡病例的发生。
  • 重症疟疾防治专栏
    刘侠, 孙慧, 翟俊洁, 惠建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6年青岛市1例脑型恶性疟死亡病例的发病、就诊、治疗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杜绝恶性疟死亡病例的再次发生。方法 查阅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诊治资料,对患者家属及诊治医务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患者柳某某,男,26岁,农民,现住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农村。患者于2014年1月6日由某公司外派前往坦桑尼亚经商,主要工作环境在野外。2016年1月30日回国休假、探亲。患者在坦桑尼亚期间患疟情况不详。2016年1月27日,患者在坦桑尼亚开始出现发热、发冷、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的症状,体温最高40 ℃。2016年1月30日回到北京,直接转机到青岛,随后到莱西市人民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小板明显减少,但具体病因不明,住院1 d,病情未见好转。2016年2月2日上午,患者到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门诊就诊,抽血化验血常规,结果显示血小板明显降低,但未查到具体病因。2016年2月3日14:00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电话反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血液科,该患者的血检结果为恶性疟。16:00患者转至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2:30出现昏迷状态,并逐渐出现多种并发症,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终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于2月4日24:00死亡。患者死于脑型疟疾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原因主要是延误治疗,其次,治疗措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应加强重点人群出境前防护与入境后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疟疾的敏感性、鉴别能力与救治水平,设置由防治人员、多方诊治人员组成的专家救治组(包括ICU专家),抢救危重病例时,将抗疟药剂量增加,疗程延长,多措并举,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 论著
  • 论著
    吴媛妮, 尹晓晨, 李梓民, 崔鲁炜, 胡余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论证8-羟基脱氧鸟苷作为衰老标志物的可行性,比较D-半乳糖模型鼠与自然衰老鼠在各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探究D-半乳糖衰老模型的致衰特征。方法 采用SD大鼠作为受试动物,将动物分为3组:3月龄鼠给予 D-半乳糖6周作为 D-半乳糖模型组;20月龄鼠作为自然衰老组;3月龄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前后测定各组大鼠尿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实验末对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及生化指标测定、并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及病理检测。结果 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试验前自然衰老组高于D-半乳糖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D-半乳糖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末期自然衰老组大鼠与D-半乳糖模型组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1) ,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自然衰老组和 D-半乳糖模型组 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SOD 活性和GS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化检验结果中,自然衰老组三酰甘油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生化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半乳糖模型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尿素氮、肌酐及血糖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生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Morris水迷宫试验,自然衰老组大鼠与D-半乳糖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游泳速度及穿越平台区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中,D-半乳糖模型组大鼠与自然衰老组大鼠病理形态更接近。结论 D-半乳糖造成的衰老模型在氧化损伤、神经行为及病理形态方面接近自然衰老动物组,尚存在一定肝肾损伤。8-羟基脱氧鸟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衰老标志物,实现对衰老模型的无创检测。
  • 论著
    宋华峰, 赵静, 胥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痰液标本中,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10例初诊的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进行痰涂片、MGIT960液体培养以及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其中103例标本还进行了Xpert MTB/RIF检测,通过比较来分析荧光定量PCR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荧光定量PCR方法从痰液中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高达28%,显著高于痰涂片15.2%的检出率,并且与结核培养的30.9%检出率相接近。以MGIT960液体培养为金标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痰液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 89.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6%和86.1%,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将荧光定量PCR方法与Xpert MTB/RIF诊断方法相比较,分析发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9%、94.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和80.4%,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时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效果优于传统的痰涂片方法,并且与Xpert MTB/RIF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成本较低,且结果准确,在快速检测结核菌方面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赵丽辉, 陈京, 陈应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TOP2A基因状态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中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就诊的未行放疗、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546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TOP2A基因状态,分析TOP2A基因扩增组、缺失组、无扩增和缺失组与17号染色体不同倍体的关系,并对不同倍体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17号染色体多倍体共104例,占19.05%,单倍体13例,占2.84%,双倍体429例,占78.57%。TOP2A基因扩增71例,占13.00%;缺失18例,占3.30%,总异常率16.30%(89/546);无扩增或缺失457例,占83.70%。TOP2A基因扩增组中,多倍体占42.25%(30/71),双倍体占57.75%(41/71),无单倍体病例;TOP2A基因缺失组中,多倍体占33.33%(6/18),双倍体占66.67%(12/18),无单倍体病例;TOP2A基因无扩增或缺失组的多倍体占14.88%(68/457),明显低于TOP2A基因异常组的比率。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TOP2A基因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部位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组织分级、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TOP2A基因状态相关,可能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
  • 论著
    鲁燕妮, 曾德斌, 吴明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口市售卷烟烟丝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并对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对海口市四个区10种40份卷烟产品烟丝中的铅、镉、铬、砷四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应用污染指数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在呼吸暴露途径下的重金属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 卷烟烟丝中铅、镉、铬、砷的含量分别在1.72~3.61 mg/kg;2.28~4.52 mg/kg;0.33~0.56 mg/kg;0.052~0.54 mg/kg之间。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铅、铬和砷这三种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0.2~0.6之间,而镉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9,烟丝的综合污染指数P综合为1.422。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铅在成人和儿童呼吸暴露途径下的非致癌风险HQ均小于1,且儿童高于成人,分别为4.26×10-8和6.93×10-8。镉、铬和砷在成人和儿童呼吸暴露途径下的致癌风险度高低依次为Cd>Cr>As,且均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10-6,并呈现成人高于儿童的特点。结论 海口市售卷烟烟丝中镉的平均含量最高,铅的平均含量次之,砷的平均含量最低。受污染的金属主要是镉。铅、铬和砷的单因子污染程度属于轻度污染,镉属于重度污染;而铅、镉、铬和砷的综合污染程度均为轻污染。四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 论著
    宋俊敏, 杨峥嵘, 梁梅馨, 唐秀娟, 王晓辉, 石向东, 廖清华, 张燕, 罗亦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深圳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项目孕产妇晚筛查的影响因素,以实现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目标。方法 利用国家妇幼信息系统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数据,分析2007—2017年深圳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PMTCT)产前门诊检测率、产科病房检测率、孕期检测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在全市10个区分层随机抽取2015—2017年上报的分娩时才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孕产妇。通过电话问卷以及医疗机构HIS信息系统查询孕期产前门诊就诊情况。根据查询到的就诊日期,在实验室信息检测系统查询HIV抗体检测情况。结果 2007—2017年,深圳市PMTCT项目产前门诊检测率、产科病房检测率和孕期检测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2013年起,产前门诊检测率均超过97.00%,产科病房检测率自2011年起基本达到100.00%。在分娩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孕妇在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的比例持续增加,至2017年已达到98.34%。共587例仅产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的孕产妇纳入个案分析。其中孕期到过医疗机构产前门诊进行产前保健,但被遗漏开取检验单的占32.37%;孕期已经进行过HIV抗体检测,但分娩时由于各种原因在产科病房重复检测的比例为16.35%;孕妇本人孕期从未进行产前保健的比例为48.38%,孕妇本人拒绝检测的比例为2.90%。其中,2017年产前门诊漏检率为20.35%,较2015年的39.57%和2016年的35.53%明显降低。结论 深圳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项目质量在10年间明显提升,但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杜绝产前门诊漏筛查情况和产科病房重复检测情况的发生,并对拒绝检测的孕妇采取跟踪追访措施。
  • 论著
    刘玉线, 龙辉, 陈瑞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孕妇低血铅暴露与胎儿脐血铅相关性,并分析对胎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 年8月—11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分娩时血铅水平分为相对高血铅组(45例)和相对低血铅组(17例)。以Pearson相关分别分析孕妇血铅水平与胎儿脐血铅、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胎儿体检指标和骨代谢指标差异。结果 孕妇62例血铅水平分布范围(28.9~187.52) μg/L,中位数为95.85 μg/L;62例胎儿脐血血铅平均水平为(76.19±36.84) μg/L。孕妇血铅与胎儿脐血铅显著正相关(r=0.760,P=0.000),与新生儿头围呈负相关(r=-0.305,P=0.034)。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的血清碱性磷酸酶为(173.55±56.13) U/L,高于相对低血铅组(134.46±52.0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血清骨钙素和血钙水平分别为 (11.68±5.96) ng/mL和 (0.325±0.04) mmol/L,均低于相对低铅组 (18.14±5.12 U/L)和(0.359±0.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铅值越高,胎儿脐血铅浓度也越高,孕妇低血铅暴露可直接影响新生儿骨代谢。
  • 论著
    黄璐, 叶登凰, 欧小懂, 刘丽华, 黄仕云, 聂湘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抗-HCV ELISA双试剂均阳性的无偿献血者样本,经HCV RNA定量检测,HCV RNA定量结果>1×103 IU/mL的样本,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141例抗-HCV 双试剂阳性样本中,123例病毒载量大于1×103 IU/mL,108例获得基因分型结果。HCV基因分型为:6a(45例,41.67%)、3型(27例,25.00%)、1b (12例,11.11%)、1a (12例,11.11%)、1a+1b (6例,5.56%)和3型+6a(6例,5.56%)。HCV各基因型无偿献血者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无偿献血者HCV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无偿献血者间HCV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源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的基因型(亚型)包括1a、1b、3型和6a,其中6a亚型成为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第一流行株。
  • 论著
    曾广富, 叶成龙, 敖艳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阳江市吸毒人群的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阳江市2010—2015年2个国家级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吸毒人群以男性、低文化水平为主,平均年龄(36.98±7.45)岁,超过一半已婚或有固定性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2.27%,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88.02%吸毒者使用过海洛因,传统毒品所占比例为78.56%,呈下降趋势(P<0.05);新型毒品所占比例为11.67%,呈上升趋势(P<0.05)。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比例为35.01%,呈下降趋势(P<0.05);最近一个月共用注射器比例为10.61%,亦呈现下降趋势(P<0.05)。最近1年有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26.06%,最近1年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为67.04%,安全套使用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P<0.05)。 HIV抗体阳性率为6.75%,呈现下降趋势(P<0.05);HCV阳性率为70.97%,呈现上升趋势(P<0.05);梅毒阳性率为2.72%,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10—2015年阳江市吸毒人群HIV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丙肝阳性检出率高,需继续加强针对吸毒人群的防控工作。
  • 论著
    莫泽纬, 陈道雄, 高勇义, 全会标, 陈存仁, 王斐, 张华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初发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患者溃疡复发率和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初发DFU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随访至2017年6月以获得DFU复发情况及分析影响复发高危预测因素。结果 189例(83.3%)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736±1.391)年,中位随访时间3.570年。189例中85例(45.0%)溃疡复发,平均溃疡复发时间(2.738±1.545)年,中位溃疡复发时间2.370年。1年、3年、5年溃疡复发分别为29例、67例、82例。1年、3年、5年溃疡复发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5.5%、39.4%和57.2%。溃疡复发组对比无复发组,年龄(≥60岁)、足底溃疡、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占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男性、糖尿病病程(≥10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1月)、吸烟、HbA1c(≥7.5%)、Wagner分级(≥3级)、截肢、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重指数(≥24 kg/m2)、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溃疡部位、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溃疡复发预测因素。溃疡部位(HR=1.886,95.0% CI 1.204~2.955)、周围血管病变(HR=1.801,95.0% CI 1.083~2.99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R=2.903,95.0% CI 1.565~5.384)是溃疡复发的独立高危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远期复发率高,应对影响复发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 论著
    卓芬, 肖华, 黄娟娟, 蔡月红, 羊轶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基因型在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转氨酶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63例就诊有HBV感染的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临床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HBV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的民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检测了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44例未获得有效的基因型数据。在检测出具体基因型的163例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25例占15.3%,HBV C基因型132例占81.0%,HBV B/C混合型6例占3.7%。HBV基因型之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疾病状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BV C型感染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ic 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HBV B型感染者。所有HBV C基因型患者中,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占的比例最高。患者ADA数值与HBV基因型的状态有明显关联,ADA值升高的患者,感染HBV B型病毒的可能性增加(P=0.044)。结论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 C型为主,HBV C型感染者的肝脏功能更容易受损,ADA数值较低,临床上易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陈思达, 卓宋明, 李娜, 庄虹, 孙俊生, 吴雨梅, 黄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IL-37、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25例为结核组,同期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37、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8.87±62.52)vs.(144.72±45.26) pg/mL;(400.75±46.89) vs.(62.75±5.85)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50±13.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仍有升高[(120.25±17.04) vs.(62.75±5.85)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7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L-37、IL-10水平上升[(308.87±62.52)vs.(137.88±62.47)pg/mL;(400.75±46.89) vs.(120.25±17.04)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75±4.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L-37与IFN-γ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IL-37、IFN-γ和IL-10水平呈现与活动性肺结核病情相关的动态变化,IL-37对抗结核免疫的负性调节可能与抑制IFN-γ分泌有关。
  • 短篇论著
    莫嘉延, 陈志雄, 黄庆超, 欧阳茜, 黄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镜检、胶体金法(RDT)以及RDT与镜检串联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串联试验在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断中的应用推广价值。方法 收集佛山市高明区2015—2016年确诊、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例抗凝血703份,制作血片703张,分别采用镜检、RDT以及RDT与镜检串联3种方法进行检测,并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效果评价和分析比较。结果 3种方法中以串联试验的总体效果最佳,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达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配对检验和一致性检验结果也显示,串联试验与镜检方法一致度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500;Kappa检验P<0.001),且串联试验用于病人预后、有否复发等方面判断准确性较其他2种方法有所提高。结论 串联试验能使疟疾诊断更准确可靠,还具有简便、节省人力和使用范围广等优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 短篇论著
    何剑, 冯礼明, 马永忠, 邢坤, 贝雯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及掌握海南省流动摊贩、小餐饮店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导出海南省2013、2015、2016年流动摊贩、小餐饮店食品微生物监测的数据,进行整理。针对采集食品样品不同的时间、地点、种类来分析污染状况。结果 海南省2013、2015、2016年流动摊贩、小餐饮店食品共检测481份,不合格95份,不合格率达19.75%,不同年份样品检测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样品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地区样品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食品种类的检测结果显示,盒饭的不合格率最高,但是各种食品中菌落总数检出的不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2013、2015、2016年流动摊贩、小餐饮店食品受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尤其是快餐食品中盒饭污染最严重。
  • 综述
  • 综述
    李晨颖, 陈晓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常见的监测方法分为成蚊监测和幼虫监测,控制方法多样。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有人诱法、诱蚊诱卵器法、诱蚊灯法、人帐法、诱蚊磁法和BG–Sentinel trap等,而白纹伊蚊的防控方法主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结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本文根据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和需求不同,对不同的监测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介绍和展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蚊虫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崔新国, 何光辉, 周红宁, 黄民强, 唐利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西双版纳州三种甲状腺激素水平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登革热诊疗方案和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的三种甲状腺激素水平感染登革热住院病例进行病例的症状、体征和相关生化指标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激素降低的登革热病例肌肉酸痛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但凝血功能异常、GGT升高、C4升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甲状腺激素增多登革热病例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概率高于降低组,但白细胞减少概率低于后者。结论 2013年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暴发登革疫情中甲状腺激素降低的登革热病例肾损伤发生率高,甲状腺激素升高登革热病例重症化倾向较甲状腺激素降低组明显。
  • 经验交流
    张勃, 梁志强, 白吉明, 王少飞, 庞桂芬, 杨林瀛, 李金玲, 张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验数据与影像学资料,为H7N9禽流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做为研究对象,观察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患者可出现脉搏加速、紫绀、呼吸困难。经多次检验结果显示: H7N9禽流感患者白细胞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均值为(4.96±1.98)×109/L;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较正常值高,均值为(200.92±22.91) mg/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较正常值高,均值分别为(165.50±72.83) U/L和(1 391.00±363.45) U/L。D-二聚体较正常值高,均值为(4.28±4.11) μg/mL。影像学表现:H7N9禽流感伴重症肺炎患者影像学进展迅速,表现为多发性小片状阴影,累及单肺和双肺,可伴有磨玻璃密度阴影。结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验与影像学资料,对临床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王俊平, 徐翼, 张永, 穆小萍, 刘妙玲, 杨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4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中山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社区感染新生儿登革热3例的临床资料。3例登革热患儿均为男性,出生22~29 d,发病时间为出生后20~24 d。临床特征:发热3例,皮疹2例,出血点1例,均为休克表现;传播途径:有明确蚊虫叮咬1例,登革热患者密切接触史1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3例(42×109/L~98×109/L),白细胞增高2例(5.6×109/L~13.8×109/L),凝血功能、肝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均正常。经抗感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时间4~10 d,均治愈出院。资料显示社区新生儿登革热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为主,临床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