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李敏, 姜天翔, 陈伟叶, 胡增运, 郭晓奎, 朱泳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被认为是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策略应对微生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共识。其中,AMR系统监测作为AMR应对策略的基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英国、美国和欧盟基于全健康理念进行AMR监测的现状和进展,并全面比较了这些国家和欧盟AMR监测系统的异同。研究表明,跨国家、跨地区和跨部门的AMR监测合作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AMR监测系统优先考虑人类和动物健康,对于环境领域的监测则相对不足。鉴于当前形势,中国仍需继续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推进标准化的AMR监测数据共享和整合,努力构建全面、系统的“全链条”AMR监测体系,以更好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张媛, 王梦玉, 李臻鹏, 彭遥, 卢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肠道定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阳性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基因组信息和遗传关系等,以探究2组ESBLs阳性不动杆菌携带情况与菌株特征差异。方法 2017—2019年在上海某医院采集腹泻儿童和非腹泻儿童的新鲜粪便样品共842份,分离培养、鉴定所携带 ESBLs阳性不动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究本研究所获得鲍曼不动杆菌与中国同期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遗传关系。结果 共分离出13株ESBLs阳性不动杆菌,其中腹泻儿童11株、非腹泻儿童2株,腹泻组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腹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P=0.023)。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对一代头孢(100.0%)和二代头孢(100.0%)耐药;多重耐药率为53.8%(7/13),2组儿童对各药物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菌株均携带位于染色体上的blaOXA基因,该基因可编码相应的酶水解三代头孢类和碳青霉烯类等临床重要抗生素。92.3%(12/13)的菌株携带黏附类毒力基因、84.6%(11/13)的菌株携带分泌类毒力基因。92.3%(12/13)的ESBLs阳性不动杆菌携带质粒,其中,分离自非腹泻儿童的1株鲍曼不动杆菌携带7种质粒。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化关系较近,并与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部分菌株形成一个克隆簇。结论 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分离的ESBLs阳性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携带多种耐药和毒力基因,且携带多种质粒,这增加了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水平传播风险,提示我们需关注儿童肠道中的ESBLs阳性不动杆菌,加强对健康儿童肠道耐药菌的监测。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王凌波, 石国祥, 吴蓓蓓, 姚文武, 吴卓颖, 吴亦斐, 杨章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杭州市城市污水环境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了解污水分离霍乱弧菌的血清型、耐药特征并预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于2023年1—10月连续采集杭州市不同环境城市污水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27株霍乱弧菌以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型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预测。结果 污水环境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显示包括沙门菌属、弧菌属、肠杆菌属、气单胞菌属等26个菌属82种菌种,其中27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9.26%、14.81%、14.81%,对头孢噻肟和四环素、氯霉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替加环素、阿奇霉素均表现高敏感性;对其中11株霍乱弧菌共检测出21种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最高达63.64%,其中有1株菌株携带17种耐药基因,11株霍乱弧菌均不携带ctxActxBacezotchxA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rtxBrtxCrtxD基因,90.91%的菌株携带hlyA,36.36%的菌株携带rtxA结论 本研究污水分离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也携带一定数量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需重点关注。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陶浚齐, 翁蕊, 侯轩, 张微, 王辉, 牟建, 邓明惠, 周梦蓉, 辜依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陕西省汉中市食品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特征和分子传播机制,掌握汉中市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为防控大肠埃希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在社区和医院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 年 11月—2020 年 5 月于陕西省汉中市 7 家不同大型超市随机采集冷冻整鸡和猪肉馅,对其进行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筛查mcr-1基因,对mcr-1阳性菌株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S1-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和Southern blot对mcr-1进行定位。结果 7 家不同大型超市共随机采集到159份样本,检出7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11株携带mcr-1的菌株,阳性率为14.29%。11株mcr-1阳性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多黏菌素类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2 mg/L(11/11),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率为100.00%(11/11),且均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西丁均敏感,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90.91%。在10株 mcr-1阳性菌质粒上杂交到了mcr-1,质粒大小分布约为60 kb和220 kb。11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属于9个ST型,含1个新的ST型。所有菌株除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外,至少还携带1个ESBLs基因,以blaCTX-M-55为主(8/11, 72.73%)。携带mcr-1的质粒分型为IncI2(5/11,45.45%)和IncHI2(5/11, 45.45%),1株菌mcr-1位于染色体。结论 本研究检出的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均为多重耐药菌且产ESBLs,以blaCTX-M-55为主,mcr-1可通过质粒和染色体传播。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张松, 郑志鹏, 嵇文晖, 张新年, 马竞凯, 苏应龙, 谢冰, 武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链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ARGs)的时空分布、呼吸暴露风险及扩散预测,为保障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链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上海市某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链采集的PM10n=47)和相关环境样品(n=41)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ARGs日均暴露剂量评估呼吸暴露风险并通过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型(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预测气载ARGs的扩散情况。结果 夏冬2季空气中检出较多的ARGs为多重耐药类(57.86%),如mexT;夏季空气中总ARGs亚型的相对丰度范围为(1.03±0.66)~(2.38±1.45) copies/m3之间,主要来源于餐厨垃圾(16.22%~46.62%);温度和压强分别是夏季(R2=0.81)和冬季(R2=0.83)空气中ARGs的主要影响因素;ARGs日均暴露剂量显示夏季时呼吸暴露风险[0.10 copies/(kg·d)]高于冬季[0.04 copies/(kg·d)],尤其是办公楼处较高;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夏季bacA等ARGs的潜在宿主;夏季气载ARGs的扩散范围(112.22 km2)大于冬季(82.71 km2)。结论 夏季时气载ARGs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高于冬季,且链球菌为ARGs的潜在宿主。办公楼处ARGs呼吸暴露风险最高,主要来源于原废弃物。夏季时ARGs的扩散范围及方向更易造成ARGs的风险传播。本研究为保障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链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陈雨顺, 张丽玲, 苏敏璇, 吴玫娜, 徐浩祥, 敖小君, 陈茶, 沈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广州市某医院2021—2023年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C)的流行病学特征,为CREC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2023年该院分离的非重复CREC菌株,分析其临床特征。随机挑选42株进行物种鉴定、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CREC携带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复制子及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所在质粒类型。结果 2021—2023年该院共分离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EC)2 887株,其中CREC 105株。3年间CREC的检出率分别为1.76%、2.80%和5.69%,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该院CREC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0%,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97.62%,左氧氟沙星为83.33%,阿米卡星为45.24%。所有CREC分离株均对替加环素敏感。42株CREC分为14种ST型,主要的ST型为ST167(28.57%)、ST410(26.19%)和ST131(9.52%)。ST410型CREC携带的fimalgAicsP/sopA和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pathogenicity island, HPI)相关毒力基因显著高于ST167型CREC(P<0.05),而aslAhcp-2显著低于ST167(P<0.05)。该院CREC携带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主要为blaNDM-5n=34),其次是blaNDM-1(n=6),仅有1株携带blaKPC-2,上述耐药基因主要位于IncF(n=27)和IncX3(n=11)型质粒。结论 2021—2023年该院CREC检出率显著上升,以ST167和ST410型为主。ST410型CREC是一种新流行的高危克隆,携带了黏附、生物膜形成和HPI相关毒力基因,亟需监测其流行现状和传播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林永康, 王丰伟, 周勇, 王安娜, 黄娜, 刘俊华, 和鹏, 何颖意, 吴新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mcr-1)阳性鼠伤寒沙门菌的基本流行病学情况、耐药特点、分子特征与亲缘关系。方法 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使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mcr-1阳性菌株进行筛选。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mcr-1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实验。对mcr-1阳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3—2020年,在分离的1 783株鼠伤寒沙门菌中共筛出mcr-1阳性菌64株。各年鼠伤寒沙门菌的mcr-1阳性率为0.37%~6.84%。药敏结果表明64株mcr-1阳性菌株均对多粘菌素耐药,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8.44%(63/64)、96.88%(62/64)和96.88%(62/64),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和阿奇霉素耐药性分别为3.12%(2/64)、3.12%(2/64)和10.94%(7/64)。PFGE结果表明64株阳性菌株按约70%的同源性进行划分为5个同源性较高的聚类。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提示不同来源mcr-1鼠伤寒沙门菌其传播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论 广州市近年来mcr-1阳性鼠伤寒沙门菌高检出率高,且耐药谱多样化,不同菌株间遗传多样性较高,应继续加强耐药监测与溯源。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谢作蓉, 常秀亭, 朱梦, 寇力丹, 杨穗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即食鲜切果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污染分布、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 ESBLs)菌株的耐药性、耐药基因赋存情况与耐药基因分型,为即食鲜切果蔬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及耐药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采集海南地区市售常见即食鲜切果蔬样品,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定量检测,通过肠道菌增菌肉汤进行增菌、ESBL显色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培养。对获得的产ESBLs耐药肠杆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测试,通过PCR检测耐药基因,并对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耐药基因型别。结果 在所采集的427份即食鲜切果蔬样品中,肠杆菌科细菌污染量为1.30~6.86 lg CFU/g,从中筛选得到产ESBLs的肠杆菌主要为49株肺炎克雷伯菌(污染率11.48%,49/427)和38株大肠埃希菌(污染率8.90%,38/427)。这些菌株存在多重耐药性,其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均为100.00%(49/49);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73.46%(36/49)、81.63%(40/49)、73.46%(36/49);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则有79.59%(39/4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均表现为100%耐药(38/38),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则有52.63%(20/38)。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CTX-M、磺胺类耐药基因sulII和的可移动元件整合酶基因intI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14%(28/49)和84.21%(32/38)、75.51%(37/49)和68.42%(26/38)、91.84%(45/49)和86.84%(33/38)。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型为CTX-M-1、 CTX-M-9和TEM-1,未检测出CTX-M-2、CTX-M-8、CTX-M-25及SHV型。结论 2023年海南地区即食鲜切果蔬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污染,且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耐药基因水平转移风险较高,建议对“环境-食品-人”全链条环节中重视即食鲜切果蔬中耐药菌的污染,避免其通过食物链成为耐药基因的传播媒介,危害人类健康。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王君, 马鑫鑫, 陈晓草, 胡豫杰, 陈雅丽, 纪建军, 贺金明, 刘新利, 韩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药性、毒力、生物膜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对2019—2020年陕西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1株食源性MRSA进行药物药敏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spa、SCCmec分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大蜡螟毒力测定;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菌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质粒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情况;通过SNP和cgMLST对分离株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1株食源性MRSA菌株在生肉及其制品检出率最高(80.95%, 17/21)。分离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耐药。PFGE分型呈7个聚类群,带型较分散;共有7个ST型别,其中ST59为主要型别(57.14%, 12/21);共有6种spa型别,其中t437为主要型别(66.67%, 14/21);共有3个SCCmec型别,其中Ⅳa(2B)为主要型别(71.43%, 15/21)。38.09%(8/21)的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编号110菌株毒力最强,菌液浓度为1×106 CFU/mL时36 h对大蜡螟幼虫致死率达100.00%。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4~12个耐药基因不等,其中2株菌携带季铵化合物类抗性基因qacG。菌株均含有自溶酶基因aur,溶血素基因hlgAhlgBhlgC,大部分菌株(95.23%, 20/21)含有完整的肠毒素egc基因簇基因。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T59-t437-Ⅳa(2B)型为食源性MRSA主要进化分支。结论 本研究中食源性MRSA具有多重耐药、较高毒力及一定程度生物膜形成能力,且携带临床感染中重要的毒力基因。菌株毒力与其耐药、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相关。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张芸, 王爽, 寇增强, 刘璐, 孙高翔, 纪龙, 陈玉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农村健康人群、动物及环境来源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PM)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23年11月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健康人群、动物粪便及污水样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揭示blaNDM-1耐药基因周围遗传环境,通过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cgMLST)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分析探究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共采集人粪便样本840份、动物粪便样本336份、污水48份,PM阳性率分别为3.21%、0.89%、2.08%。PM对美罗培南(96.97%)、厄他培南(96.97%)、头孢他啶(84.85%)、头孢他啶/阿维巴坦(90.91%)、替加环素(100.00%)较为敏感。共检测出抗生素耐药基因54种,tetJ)(81.81%)、cat(81.81%)检出率较高,其中2株污水来源PM同时携带blaNDM-1blaOXA-1耐药基因。blaNDM-1基因周围存在IS91ISVsa3IS6插入序列。污水来源分离株(E3DJ004、C3DJ004)与5pro、16pro(2017,中国,人)等位基因及SNP差异数仅为69,具有较高遗传同一性。3BF020和3BH05801,3BK028、3BL044和3BL045关系密切(等位基因及SNP差异数<3),均为人来源的PM,SNP结果与cgMLST结果一致。结论 虽然本研究PM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依然敏感,但其携带耐药基因较多。为防止耐药基因的隐匿传播,应加强人群、动物及环境等多来源样本的耐药性监测,防止耐药菌在“人-动物-环境”界面传播扩散。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刘明香, 张静, 王姗, 庄源, 陈敏, 丰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年2—11月上海市虹口区冷冻生禽肉中大肠埃希菌的污染状况及其携带多黏菌素mcr-1耐药基因的分布和遗传特征。方法 2023年2—11月在上海市虹口辖区的农贸市场、商店、饭店和网店等4类场所随机采集鸡、鸭、鸽子等3类生禽肉共100份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mcr-1耐药基因,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mcr-1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质粒类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别基于单拷贝基因和最大似然法构建菌株核心基因组和MCR-1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100份生禽肉样本中,29份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且均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richia coli,EAEC),总体检出率为29.0%(29/100)。采样地点中饭店检出率最高53.3%(8/15)。有2株(6.9%,2/29)鸡源EAEC携带mcr-1耐药基因,均为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对环丙沙星、萘啶酸、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多黏菌素耐药率达到100.0%,此外还携带blaCTX-M-55blaCTX-M-14blaTEM-1qnrS1、tet(A)、tet(M)、sul1sul2fosA3aadA2aac(3)-IVaaac(3)-IIdaph(4)-Iamph(A)mrx等多种耐药基因。MLST分析结果显示2株阳性菌的ST型分别属于ST69和ST156,携带mcr-1的质粒类型均为InCHI2。2株禽源大肠埃希菌的核心基因组分析后发现分别与人源E.coli_042(GCA_000027125)和E.coli_SE11(GCA_000010385)亲缘类似。MCR-1蛋白与多国报道的禽源MCR-1蛋白亲缘较高。结论 上海市虹口区生禽肉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污染较为严重,且大多菌株具有MDR特性。建议需对冷冻生禽类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耐药基因如mcr-1开展持续性分子监测,遏制耐药产生。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赵宏伟, 谢晓红, 胡屹, 庄源, 陶力新, 刘梅花, 沈莉, 沈春莉, 施媛, 盛黄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上海市奉贤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 coli, DEC)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腹泻病检测中分离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1种药物敏感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聚类分型。结果 690例腹泻病例DEC检出率为18.99%、ESBLs-DEC检出率为5.22%,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在15~<60岁的青壮年中检出率最高(6.20%)。36株ESBLs-DEC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全部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和多黏菌素E全部耐药。其他耐药性较高的有氨苄西林(91.67%)、四环素(44.44%)、复方新诺明(44.44%)。ESBLs-DEC对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于非ESBLs-DEC。2019—2022年ESBLs-DEC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由0升高到40%,对四环素耐药率从22.22%升高到44.44%。ESBLs-DEC全部为多重耐药,共产生22种耐药谱。36株ESBLs-DEC经PFGE聚类分析相似度为47.8%~97.1%,得到34种带型,带型分散呈现多态性。结论 上海市奉贤区腹泻病例中ESBLs-DEC流行强度不高但耐药形势严峻,引导临床和农业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控制耐药升高的关键环节。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赵莹, 董昕, 陈嘉, 杜强, 屠博文, 许晓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苏省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耐药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食源性沙门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3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17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 CARD)对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使用PubMLST数据库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通过软件GraphPad Pism 9.5绘制耐药基因热图,使用软件Figtree v1.4.4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 117株沙门菌共鉴定出21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耐药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77.78%)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四环素(58.97%)、氨苄西林/ 舒巴坦(55.55%)、萘啶酸(51.28%),耐药率均超过50.00%,最主要的耐药谱型为CT-AMP-AMS-NAL。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得到61种耐药基因,其中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共分析得出23种ST型,主要型别为ST34和ST11,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大多数相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同源性较高。结论 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以ST34为主,菌株携带多种类型的耐药基因,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需引起重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监测沙门菌耐药趋势。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李健, 宋绚丽, 时玉雯, 尹晓煜, 胡彬, 刘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济南市4类市售肉与肉制品中5种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掌握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子分型、耐药性等特征,为防止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等对2021—2022年济南市市售4大类132份肉与肉制品中的沙门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等5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分离,用血清凝集分析菌株的血清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肉汤稀释法测试分离株药物敏感性。结果 4类肉与肉制品中均有致病菌检出,阳性样本检出率为53.0%(70/132),132份样本中共检出致病菌96株,总检出率为72.7%,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品类为生禽肉(93.3%)。分离自生禽肉的菌株中,占比为首位的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分离自生畜肉的菌株中,瑞森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别。46株沙门菌的相似度为49.0%~100.0%,共有35种带型,相似度高于85.0%的菌株共有36株,占比为78.3%,分离自生禽肉和生畜肉的菌株在聚类树未呈现聚簇分布,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济南地区的生禽肉、生畜肉和调理肉制品存在较严重的致病菌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较为严重,相关部门有必要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和耐药性控制措施。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王筱, 许统圣, 尤舒琪, 袁灵月, 王远萍, 丰俊, 赵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2株同时产NDM-1、OXA-23、OXA-51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分子遗传特征,探究其耐药机制、进化路径及传播潜力,为制定临床感染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2株来源于上海某2家医院ICU环境中的产B类和D类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基于Proksee网站的GCskew和Prokka工具绘制菌株的全基因组图谱。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和BacWGSTdb 2.0在线分析平台筛选耐药基因来分析菌株的耐药性,基于VFDB数据库、PubMLST数据库、OriTfinder、Kptive等工具进行毒力基因、MLST、荚膜血清型和质粒迁移性判断分析。采用邻接法绘制进化树。结果 全基因组数据显示2株菌株均为ST164_Pasteur/ST1418_Oxford-KL47/OCL5型,均携带blaADC-25blaCARB-5blaCARB-16blaCARB-49blaNDM-1blaOXA-23blaOXA-91 7种耐药基因和不可移动型质粒,含有外膜蛋白、外排泵相关等45种毒力基因,和马来西亚及我国长沙、南昌、杭州的5株菌株亲缘性较近。结论 上海市首次从医疗机构ICU环境中检出 OXA-23、OXA-51、NDM-1共存的鲍曼不动杆菌株,或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需加强对该类菌株的监测和研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

  • 论著
  • 论著
    唐志坚, 李崇亥, 赵生仓, 徐琼, 汪春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青海省2023年5岁以下腹泻住院病例开展札如病毒监测,初步研究札如病毒阳性率和流行的基因型别,积累我省札如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资料。方法 2023年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设立监测哨点,按《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2021版)要求开展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病毒性腹泻监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病例样本,筛选阳性且CT值≤32的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对札如病毒的VP1基因测序结果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同源性分析、平均遗传距离分析和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青海省2023年札如病毒监测阳性率3.89%(7/180),VP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株病毒共有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与中国2013年(MK111629.1)、2014年(MK111630.1)、2015年(MH477433.1)、2016年(KX980412.1)分离株距离相近。该株病毒属于GⅠ.1基因型,是当前我国主要感染基因型。5株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71%~98.81%,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9.82%,核苷酸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0.067。结论 研究发现青海省2023年札如病毒腹泻流行水平与多个省份2020—2023年报道相近。我省首次利用全基因测序方法鉴定札如病毒基因型,通过序列分析表明该株病毒(23-14)为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该研究为札如病毒感染的分子演化研究提供了序列参考,为今后对病毒性腹泻病原检测和札如病毒分子流行特征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 论著
    陈生宝, 戴志辉, 湛志飞, 杨浩, 孙倩莱, 何方玲, 王娟, 卜哲妮, 王小磊, 罗垲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南省2018—202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湖南省HFRS病例的三间分布,采用χ2检验分析室内、外宿主动物密度、不同年份宿主动物密度以及宿主动物带毒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人间HFRS发病率与宿主动物鼠密度及宿主动物标本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 湖南省2018—2023年共报告HFRS 3 079例,死亡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7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2 4/10万。HFRS呈现出春季峰和冬季峰双峰分布,两个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的67.39%。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男、女性别比为2.37∶1。发病集中于中老年人群,≥40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9.4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湖南省2018—2023年平均鼠密度为2.88%,室内鼠密度高于野外。不同年份鼠密度、不同年份宿主动物阳性率、不同生境阳性鼠种构成及病毒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301,22.307,70.653,10.627,P<0.01),人间HFRS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标本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 近年来湖南省HFRS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存在季节高峰且在农民群体中发病风险较高,今后应持续加强监测并在发病高峰季节来临前组织做好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 论著
    殷淑娟, 刘营, 邢宇航, 尚晓鹏, 王臻, 侯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1—202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浙江省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浙江省2011—2023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SPSS26.0软件对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浙江省2011—2023年共报告3 021例登革热病例,其中1 421例输入病例,1 600例本地病例。男性1 692例,女性1 329例,男女性别比为1.27∶1,输入病例中男性构成比(62.28%)高于本地病例中男性构成比(50.44%)(χ2=42.838,P<0.001)。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40~<70岁,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20~<50岁,本地病例年龄大于输入病例年龄(Z=-18.435,P<0.001)。病例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工人/民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农民,输入病例中以商业服务人员构成比最高(23.29%),本地病例中以离退人员构成比最高(24.38%),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903,P<0.001)。本地病例以8—10月为主,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报告,主要发生在6—10月,其中境内输入病例主要出现于7—12月,境外输入病例全年均可发生。除新冠疫情防控期间,2011—2023年浙江省报告登革热病例的县(市、区)逐年增多,有96.67%的县(市、区)报告过登革热病例,其中有51.11%的县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9,P=0.001)。结论 浙江省登革热存在明显季节、人群和地区分布规律,应重点关注云南边境和广东地区登革热疫情动态,进一步加强输入病例管控、媒介监测控制以及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2023年浙江省输入病例大幅度增加,疫情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登革热仍是浙江省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点。

  • 论著
    吴启星, 姜玉庭, 刘露, 郭晓霞, 郭思含, 张瑞香, 邢丹, 赵彤言, 郭文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siRNA(小干扰RNA)和dsRNA(双链RNA)2种干扰RNA在白纹伊蚊体内作用效果以及对蚊虫生存的影响,为蚊虫基因功能研究、新型杀虫剂研发、媒介蚊虫控制与虫媒病防控提供方法参考与技术支持。方法 针对感兴趣的白纹伊蚊基因,设计合成目的基因的siRNA交由公司合成,dsRNA则通过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体外转录和纯化方式获取,最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验证。利用胸腔显微注射技术将干扰RNA注入白纹伊蚊体内,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法检测注射后第3天的蚊虫样本基因表达量,验证干扰RNA的干扰效果,同时记录蚊虫生存曲线。结果 针对10个基因的22对siRNA干扰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仅有 SR-C-2 siRNA、ENR-1 siRNA 2对siRNA成功干扰靶基因表达,干扰率分别为58%和33%,其余siRNA无干扰效果,甚至出现靶基因表达量升高的情况。dsRNA干扰实验中,Mesh dsRNA在3×1011个RNA分子/只浓度下可显著降低靶基因的表达,干扰效果可持续5 d,注射后第3天的干扰率在55%~60%,注射后第5天的干扰率为34%。dsRNA注射后蚊虫3 d内生存率显著高于siRNA注射组。结论 羽化后第5日的白纹伊蚊最适宜接受胸腔注射操作。dsRNA较siRNA干扰稳定,注射后生存率更高,更适用于蚊虫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基于siRNA的基因干扰方法更简便易行,但需注重siRNA的纯化方式以及与该蚊种其他基因的同源性情况,避免由于结合蚊虫体内非靶标基因而出现非特异性实验结果。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陈秋, 唐继霞, 孟娇, 吴胜春, 代义松, 陈醒醒, 周朝敏, 余福勋, 江佳富, 孙毅, 曹务春, 周远忠, 詹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贵州省罗甸县山区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立克次体属细菌的基本特点。方法 采集贵州省罗甸县山区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单只提取蜱DNA,制备混合DNA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全长扩增子测序,使用 Kraken2 数据库对质控合格的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分类。每一个物种挑选一条质量最好的序列作为代表性序列,然后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的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评估获得的代表性序列与立克次体属序列的一致性。根据基因一致性分析结果选择与NCBI上注册的立克次体属基因一致性最高的代表性序列和其他立克次体同属种序列,并以立克次体科下的东方体属(Orientia)作为外群,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采集66只蜱,其中63只为长角血蜱,3只为微小扇头蜱。本次共获得499条代表性序列,经BLAST比对发现共有21条代表性序列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立克次体属细菌16S rRNA的基因一致性在85%以上,其中9条序列与分离自我国的立克次体属(KU758903和KY433580)的基因一致性>89%,OTU47与KU758903的基因一致性最高,为95.76%; 有6条序列与分离自我国和日本的立克次体属(LC388776和MT434769)的基因一致性>90%,有3条与分离自我国河南省的立克次体属中的立克次体共生菌(KY617772)的基因一致>89%; 有2条序列与分离我国山东省的立克次体属中日本立克次体(MF496167和MF496155)的基因一致性>85%,有1条序列与分离自比利时的立克次体属中的Rickettsia vini的基因一致性>85%。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本研究发现的立克次体属(OTU47)与分离自中国的未定种立克次体(基因登录号:KU758903)属于同一分支,与分离自中国云南的长角立克次体(基因登录号:KY433580)也位于同一分支,遗传进化关系较近。结论 贵州罗甸县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多为未定种的立克次体属细菌,其致病性及公共卫生意义还待进一步研究。

  • 研究报道
    赵华, 张彬, 张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3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急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8.30±6.41)岁。3例与羊、1例与禽类有接触史,6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乏力、咳嗽、头痛、恶心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偏高1例,下降2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3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2例;降钙素原升高6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10例患者均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检测到贝纳柯克斯体。明确诊断后10例患者均调整治疗方案,采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用或联合治疗,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患者常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难以确诊,对可疑病例mNGS检查可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以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疗效良好。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宋明慧, 左惠芬, 陈东科, 郑翠影, 赵培, 郭玉梅, 高伟利, 黄印启, 冯忠军, 叶佳情, 郝佳豪, 赵振军, 张丽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2022年河北省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布鲁菌侵入血流引起布鲁菌性脊柱炎伴椎旁及腰大肌脓肿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1例50岁男性患者,2个月前(2022年8月)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后因腰部疼痛间断发作,查腰部CT示椎间盘膨出,期间患者多次发热。入院前12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胀痛、麻木,卧床休息后症状无法缓解。于2022年10月21日入院,对患者组织和脓肿直接培养及革兰染色,行血培养、布鲁菌抗体、CT影像学检查。脓液标本革兰染色后镜检见细沙状菌体,疑似布鲁菌。椎旁脓肿标本及阳性血培养标本转种在血平板上均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布鲁菌抗体测定阳性。腰椎椎体平扫发现腰L3-5椎体缘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及左侧腰大肌肿胀。该患者诊断为布鲁菌性脊柱炎,其伴随的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是一种少见的布鲁菌性脊柱炎的并发症,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行手术解决神经压迫症状,同时应用抗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药物。15 d后患者出院,出院后继续抗布病治疗。随访1年,患者目前痊愈无复发。布病流行呈现分散多发的特点,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及时进行血培养帮助临床尽早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抗布病治疗意义重大,避免因疾病迁延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