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陈胜林, 方圆, 李元元, 孟军, 蒋智华, 陈木新, 冯向阳, 杨丽敏, 李雪, 凌峰, 陈豫, 李石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标本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流行情况。方法 2023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采集三带喙库蚊标本,将标本研磨液平行接种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2种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并提取出现明显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的细胞上清液R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分离物分别使用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和布尼亚病毒属特异引物进行鉴定,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一代测序和序列分析。一代测序无效,则对提取的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共采集到3 400只三带喙库蚊,经细胞培养分离到1株可以引起C6/36细胞稳定病变的毒株(编号S81)。属特异引物扩增均为阴性,高通量测序获得1株全基因组序列。该新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证实为勐海弹状病毒(Menghai rhabdovirus, MERV)。该MERV为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全编码区长为10 681 nt,共编码5种典型的弹状病毒蛋白质: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糖蛋白(glycoprotein, G)、大聚合酶蛋白(large polymerase protein, L),以及另外一种小型假定蛋白质(small hypothetical protein, SH)。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R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全基因编码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均表明新分离的MERV与2010年云南省勐海县采集白纹伊蚊中分离的MERV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5.2%,氨基酸同源性为98.8%。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ERV S81分离株隶属于弹状病毒Almendravirus属,并与2010年我国首次在云南省勐海县白纹伊蚊中分离到的MERV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带喙库蚊野外种群中分离出Almendravirus属病毒MERV。

  • 论著
    刘露, 郭晓霞, 熊丽, 蔡彤, 李明强, 蒲希, 李冬琴, 张恒端, 邢丹, 赵彤言, 谭瑶, 姜玉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气味结合蛋白OBP99a在蚊虫吸血行为及对黄病毒传播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方法 在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埃及伊蚊(Ae. aegypt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淡色库蚊(Cx. pipiens pallens)、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和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6种蚊虫基因组中筛选出共8个OBP99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与序列一致性分析,选取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OBP99a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注射将合成的OBP99a双链RNA(dsRNA)导入蚊虫胸腔,建立RNA干扰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干扰效率,并在OBP99a表达显著下调期间,通过观察蚊虫一定时间内对血源的叮咬次数、吸血率和吸血量的变化评估OBP99a对蚊虫吸血行为特征的影响;通过检测蚊虫感染黄病毒后体内以及唾液中的病毒拷贝数变化评估OBP99a对黄病毒传播效能的影响。结果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OBP99a亲缘关系较高,序列一致性为92%~93%,白纹伊蚊与致倦库蚊OBP99a序列一致性为77%,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OBP99a蛋白序列完全一致,而冈比亚按蚊OBP99a与其他5种库蚊亚科蚊虫亲缘关系最远,序列一致性约为70%。OBP99a干扰显著影响白纹伊蚊的宿主寻找行为,表现为短期抑制但长期促进的吸血行为效应。在感染实验中,OBP99a干扰显著提高白纹伊蚊体内及唾液中的寨卡病毒载量。然而,在致倦库蚊中,OBP99a干扰对其吸血行为及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蚊种OBP99a蛋白序列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提示其功能可能经历物种特异性分化。OBP99a在白纹伊蚊介导寨卡病毒传播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其表达下调可显著增强寨卡病毒传播效能。然而,OBP99a对致倦库蚊的吸血行为及其对乙型脑炎病毒的感染效率无显著影响,进一步提示该蛋白的功能可能存在物种特异性。

  • 论著
    刘山红, 董冰, 张文强, 关娜, 锡琳, 白雪晶, 塔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人间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9—2023年内蒙古人间布病分布特征、高危人群血清检测等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2019—2023年布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与种属、分型鉴定。结果 2019—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病发病率与高危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发病率依次为58.58 /10万、68.28 /10万、91.29 /10万、79.49/10万、70.58/10万;高危人群血清732 230份,阳性42 508份,平均阳性率为5.81%,阳性率依次4.88%(6034/123746)、4.80%(5962/124129) 、6.98%(10 042/143 791)、6.41%(10 622/165 794)、5.63%(9 848/174 771),2019—2021年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顶峰,2022—2023年下降趋势。12个盟市均有报告病例,累计报告病例数88 464例,平均年度发病率为73.63/10万。3—8月季节指数 121.05% (8 924/7 372)、135.70% (10 004/7 372)、139.93% (10 316/7 372)、148.54%(10 950/7 372)、145.59% (10 733 /7 372)、112.07% (8 262/7 372),均>100%,属于流行季。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8.60% (69 532/88 464),年龄在40~60岁(55.63%,49 210/88 464),男女性别比为2.2∶1(60 856/27 608)。疫情由东部地区向西部蔓延,东部地区发病情况稳定,西部地区近年来涨幅较大。2022—2023年共分离43株菌株,2022年17株,2023年26株,均为羊种布鲁氏菌,其中羊1型9株,羊2型8株,羊3型18株,不典型8株。多位点序列(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T)分型以MLST8型为主。 结论 内蒙古地区布病仍十分严峻,疫情波及范围广,流行强度高,发病存在流行性特征。建议加大高危人群防控监测力度,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一步控制疾病流行,密切关注人间布病疫情化趋势。

  • 论著
    胡灿, 陶莹, 王丹, 龚晓俊, 梁文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5—2024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和病例行为危险因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贵州省2015—2024年的病例资料,并抽取2022—2024年报告的部分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5—2024年累计报告恙虫病1 046例,年均发病率 0.29/10万。发病率从2015年的0.06/10万上升到2023年的0.66/10万(χ2=455.92,P<0.001)。市(州)发病率0.03/10万~ 1.64/10万;病例集中在兴义市(4.96/10万,365例)和榕江县(3.74/10万,109例),报告病例的县级地区由2015年的13个增加到2024年的51个。发病季节呈单峰分布,集中在7—10月,累计报告756例,占72.28%。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01%(816/1 046),发病年龄以30~70岁人群为主,发病率0.35/10万。发生暴发疫情1起,报告病例20例,为居民在河流及周边区域开展钓鱼、捕鱼等野外活动引起。102例病例有行为危险因素175项,田间作业和坐卧草地是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分别占50.98%和35.29%。不同地区之间,行为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结论 贵州省恙虫病发病逐年增高,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和明确的行为危险因素。应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和行为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并加强疫源地和传播机制的研究。

  • 论著
    赵伟, 陆璟, 楼哲, 李玉琼, 刘正祥, 李思雨, 王剑, 曹荣季, 高子厚, 邵宗体, 李瑞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人为干预措施对鼠类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系统评估生态因素对鼠类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为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有效控制及卫生防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4月—2024年 4月在云南省玉龙县太安乡开展对照实验,设置3组干预组,分别投放0.005%溴敌隆稻谷配制毒饵、0.01%溴敌隆成品颗粒毒饵及0.01%溴敌隆稻谷配制毒饵。通过每月布放鼠笼(夹)监测鼠类种群动态变化,结合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低植被叶面积指数等生态因素,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定量评估不同毒饵配方及生态因素对鼠类种群密度恢复的影响。 结果 共放置鼠笼(夹)4 941夹次,捕获小型兽类1 243只,平均捕获率为25.16%。以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优势种,其捕获数量占总捕获数的94.13%。各干预组鼠类种群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0.01%溴敌隆稻谷配制毒饵控制效果最优。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低植被叶面积指数是影响鼠类种群密度恢复的重要生态因素,植被覆盖增加与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利于种群恢复,而较高的土壤温度可能限制种群密度增长。结论 使用稻谷混配毒饵可显著提高毒饵的适口性与摄食率,增强毒饵对鼠类种群的抑制效果。土壤体积含水量、温度及低植被叶面积指数等生态因素在人为干预后鼠类种群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 论著
    郭晓芳, 容艺函宇, 黄兴云, 李佩, 杨雪艳, 汪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云南省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流行株的核酸检测方法,为早期实验室分型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在DENV-2衣壳蛋白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用新建立的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含检测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进行灵敏度评价。通过检测 DENV-1、DENV-3、DENV-4、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和乙脑病毒共6种病毒,验证新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对3个稀释度(104、105、106 拷贝/μL)的标准品质粒进行组内与组间重复性检测。分别用新建立方法、《登革热诊断》WS216—2018 DENV分型RT-PCR、新设计引物和探针与《登革热诊断》中检测DENV-1、DENV-3和DENV-4的引物和探针组合检测84份包括亚洲Ⅰ基因型和世界性基因型的DENV-2阳性病例血清RNA和30份DENV阴性血清RNA。结果 新建立方法的线性动态范围(101~107 拷贝/反应)的R2值为0.998,对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特异度试验显示新建立方法对DENV-2特异,与其他6种病毒无反应。用新建立方法检测的阳性及阴性符合率均为100.00%,《登革热诊断》DENV分型实时荧光RT-PCR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20.24%(17/84),新设计引物及探针与《登革热诊断》中检测DENV-1、DENV-3和DENV-4的引物及探针组合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的阳性及阴性符合率均为100.00%。结论 建立了灵敏及特异的云南DENV-2流行株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适用于云南省登革热病例的分型检测。

  • 论著
    周少威, 林俊宏, 符方上, 吴开弟, 蔡亦俊, 何和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的方法验证鸡矢藤有效成分对MG-63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MG-63人骨肉瘤细胞,以不同浓度(10、40、80 μmol/L)的鸡矢藤醇提物处理,CCK-8实验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MG-63细胞的迁移能力,验证鸡矢藤对MG-63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BATMAN-TCM数据库预测获得鸡矢藤可能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进行Venny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数据库,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选取鸡矢藤中活性单体山柰酚(kaempferol)进行CCK-8实验、侵袭实验、平板克隆实验、细胞衰老实验、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鸡矢藤与骨肉瘤共同靶点416个,KEGG分析得到相关信号通路182条,涉及通路包括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衰老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选择鸡矢藤中活性成分山柰酚作为后续实验药物,进行CCK-8实验、侵袭实验、平板克隆实验证明山柰酚具有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作用;细胞衰老实验发现经山柰酚处理后的MG-63细胞中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基因表达显著提高;Western blot实验发现MDM2-p53信号通路中p16、p21、p5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提高,MDM2蛋白的表达量下降。结论 鸡矢藤有效成分山柰酚可以通过促进MG-63骨肉瘤细胞衰老和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论著
    赵雯霞, 黄玉兰, 刘丽, 刘施妍, 黄伟峰, 杨小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2种增菌液在不同食品基质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菌效果的差异,为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增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将一定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3种不同类别的食品(巴氏杀菌乳、蛋糕、卤肉)中,然后分别使用7.5%氯化钠肉汤和改良Giolitti-Cantoni(GC)肉汤2种增菌液进行增菌处理。分别在增菌4 、8 、12 、 16 、20 、24 h后进行计数和划线接种。比较在不同的增菌时间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培养基上的定量和定性生长情况。结果 对于污染程度较低的巴氏杀菌乳,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改良GC肉汤中生长更快。增菌4 h,改良GC肉汤培养物就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菌至24 h,2种肉汤培养物计数均能达到109 CFU/mL;而对于基质较复杂的蛋糕类样本,在增菌前12 h,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改良GC肉汤中生长更快,增菌至16~24 h,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氯化钠肉汤中生长更快;对于有背景微生物污染的卤肉样本,增菌8 h后,7.5%氯化钠肉汤和改良GC肉汤培养物均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7.5%氯化钠肉汤增菌的抑菌效果好于改良GC肉汤。结论 在常规食品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时,可以选择7.5%氯化钠肉汤作为增菌液。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可以增加改良GC肉汤作为增菌液,可更有效地用于快速识别目标菌。

  • 论著
    李春英, 崔晓, 杨早改, 王洪琼, 杜春红, 沈美芬, 陈春琼, 宁斯奇, 张园园, 史欣平, 董毅, 郝瑜婉, 李石柱, 宋静, 赵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 sinensium, S. sinensium)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 japonicum)种间亲缘性,为寻找2种血吸虫的差异性基因片段提供参考;同时探讨日本血吸虫成虫与尾蚴之间的基因变异,为日本血吸虫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分子检测方法建立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技术,利用40个随机引物分别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成虫,中华血吸虫尾蚴和成虫样本DNA进行3次重复PCR扩增实验。根据扩增结果中1个扩增重复性、稳定性较好的样本,统计有效随机引物扩增条带数;计算日本血吸虫与中华血吸虫的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 S)和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 D),分别分析日本血吸虫与中华血吸虫种间差异和日本血吸虫种内DNA多态性差异;运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29个有效随机引物,扩增出日本血吸虫共173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45.66%(79/173);中华血吸虫共332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68.37%(227/332)。种间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尾蚴分别扩增出83个、128个条带,有35个共同条带,尾蚴间S为0.33,D为0.67;成虫分别扩增出90个、96个条带,共同条带为33个条带,成虫间S为0.35,D为0.65;日本血吸虫种内分析结果显示,A县1村尾蚴和成虫分别扩增出83个、90个条带,有48个共同条带,S为0.55,D为0.45。聚类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可分为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2大支,日本血吸虫支又可分为尾蚴支和成虫支。中华血吸虫尾蚴支按县(市)划分C县尾蚴支和X县尾蚴支。成虫支同样按县(市)划分X县成虫支和C县成虫支。结论 日本血吸虫与中华血吸虫在尾蚴和成虫间均有相似扩增带型,二者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可根据随机引物S35、P256、S07扩增出的条带进一步查找2种血吸虫的差异性基因;日本血吸虫尾蚴与成虫基因间存在变异,在建立血吸虫分子检测技术时对于采用尾蚴和成虫作为检测样本应分别进行充分验证。

  • 论著
    刘思茜, 王鹏, 广慧, 苏木雅, 刘岳青, 高金亮, 陈开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Kunitz型蜱源蛋白rHq002-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青海血蜱cDNA文库中克隆到1个新基因Hq002-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Hq002-1,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 Rosetta(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Ni-NTA Agarose 进行纯化rHq002-1,使用SDS-PAGE分析蛋白纯化情况。纯化得到的rHq002-1处理A549细胞,使用CCK-8法检测rHq002-1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FITC/PI双染法)评估A549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rHq002-1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扩增并克隆出青海血蜱1Hq002-1基因片段,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Hq002-1,并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中成功表达rHq002-1。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后,可显著增加rHq002-1的表达量。SDS-PAGE检测表明重组蛋白rHq002-1以可溶性的形式表达于培养物的上清液中。将rHq002-1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CCK-8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48 h和72 h后,A549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使用0.3 mg/mL rHq002-1处理A549细胞72 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率下降(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24、48、72 h后,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提高1.99%、9.25%、21.96%(P<0.05)。 结论 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体系成功表达可溶的rHq002-1,并且成功纯化出目的蛋白。rHq002-1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A549细胞凋亡,为开发新型蜱源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徐颢源, 张辉红, 程鹏, 王海防, 刘宏美, 公茂庆, 张崇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敏感淡色库蚊(T1)与经过氯氰菊酯(T2)、敌敌畏(T3)和残杀威(T4)3种杀虫剂处理后抗性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结构、多样性差异及相关功能。方法 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敏感品系及暴露于3种杀虫剂处理后的抗性淡色库蚊幼虫体内菌群进行测序,结合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和PICRUSt2功能预测系统评估体内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 α多样性分析显示,敏感品系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抗性品系;抗性品系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敏感与抗性品系体内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占据主导地位。淡色库蚊体内菌群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亮杆菌属(Leucobacter)、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博斯氏菌属(Bosea)、伊丽莎白菌属(Elizabethkingia)、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在抗性品系中的相对丰度高于敏感品系,而Curvibacter在敏感品系的相对丰度高于抗性品系。线性判别式分析共有19个分类单元在敏感与抗性品系中具有差异。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敏感与抗性淡色库蚊体内菌群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活动。结论 抗性品系体内菌群多样性和物种分布均匀度高于敏感品系,2种品系体内菌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

  • 论著
    范娇, 刘月华, 王忠恩, 段军, 田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3年宁夏黄鼠和长爪沙鼠两大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控监测数据,了解宿主和媒介蚤的长期趋势及季节性分布,评估动物间鼠疫流行风险,为制定精准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鼠疫防控管理信息系统导出鼠防监测数据,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2011—2023年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密度、野外夜行鼠密度、鼠体蚤指数的长期趋势,同时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热力图了解其季节性分布差异,结合动物间鼠疫发生情况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黄鼠自然疫源地鼠密度平均每年上升2.27%(95%CI:0.40~4.18,P=0.017),其中2011至2018年平均每年上升5.46%(95%CI:2.90~8.09,P<0.001),野外夜行鼠密度在2015至2023年平均每年下降4.42%(95%CI:-6.38~-2.42,P<0.001),鼠体蚤指数在2013—2023年平均每年下降2.90%(95%CI:-4.10~-1.69,P<0.001);长爪沙鼠自然疫源地鼠体蚤指数在2016至2023年平均每年上升15.46%(95%CI:7.23~24.33,P<0.001)。季节性分析发现,黄鼠自然疫源地7月鼠密度高于4月份(H=8.60,P=0.003),4—7月份鼠体蚤指数高于8—9月份;长爪沙鼠自然疫源地4—8月份野外夜行鼠密度和鼠体蚤指数均高于9—11月份。 结论 宁夏长爪沙鼠自然疫源地鼠体蚤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长期趋势,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的风险上升,在春夏季需强化监测和灭蚤效果,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

  • 论著
    夏佳慧, 张静, 贾敏, 刘明香, 王姗, 李春燕, 姚灵珊, 陈敏, 丰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老年护理医院环境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克隆群特征研究,为院感防控和监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某老年护理医院环境样本,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分析菌株耐药表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 WGS)分析CRKP的耐药基因、毒力因子和克隆群特征;利用Proksee绘制细菌全基因组框架图。结果 老年护理医院环境CRKP阳性率为2.30%(6/261),主要分布于高频接触区域(枕头被褥、床扶手和床边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老年护理医院环境CRKP对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耐药率为33.33%(2/6),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率为16.67%(1/6),共5种耐药谱型。WGS分析发现老年护理医院环境中的CRKP ST11和ST15克隆群高度聚集,患者来源CRKP ST型呈现多样性;老年护理医院环境中的CRKP菌株以携带blaKPC-2及其变体基因为主要特征,但临床环境及患者来源CRKP均同时携带blaKPC-2以及blaNDM;通过对老年护理医院环境来源CRKP菌株HLYKP45(5 743 785 bp,携带blaKPC-35)、患者来源CRKP菌株HZKP2(5 782 393 bp,携带blaKPC-2)及临床环境来源CRKP菌株YLJGKP33(5 832 111 bp,携带blaKPC-33)的比较分析发现,三者均存在ISKpn27-blaKPC核心结构和Hin 重组酶,但Tn3解旋酶仅存在于携带blaKPC-2blaKPC-33的菌株中;rmpA2毒力因子携带率在本研究中高达55.88%(19/34),临床环境和患者来源CRKP(各1株)拉丝试验均为阳性,而老年护理医院环境来源CRKP拉丝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老年护理医院患者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是交叉感染的关键部位;老年护理医院环境来源CRKP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以及优势克隆群均高度集中;HLYKP45携带的blaKPC-35通过ISKpn27-blaKPC核心结构及Hin 重组酶介导的遗传重组实现变异,提示由染色体介导耐药基因扩散的可能性;其表现出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从而加剧临床治疗难度;建议建立靶向环境消毒程序与评估、耐药分子动态监测及跨部门联防联控应对的One Health策略。

  • 论著
    杨毅, 陈国利, 胡锦瑞, 尚月梅, 杨艳梅, 杜小莉, 崔志刚, 周海健, 卢耀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8—2021年乌鲁木齐市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1,4,[5],12:i:-(S.1,4,[5],12:i:-)的基因组特征,为该血清型的监测及其引起的疫情处置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8—2021年乌鲁木齐市肠道门诊监测收集的32株S.1,4,[5],12:i:-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Microobench平台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注释,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cgMLST)型别鉴定,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gSNPs)构建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 32株S.1,4,[5],12:i:-基因组序列共注释到11类 41种耐药基因,59.4%(19/32)分离株携带aac6')-Iaa-aph6)-Id-aph3'')-Ib-blaTEM-1B-sul2-tetB)核心抗性组合,可移动遗传元件分析显示,以质粒IncQ1和插入序列ISVsa5为主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协助相关耐药基因传播;所有菌株预测出88个与黏附、侵袭相关的毒力基因;MLST分为2个ST型(ST34和ST8333),ST34(90.6%,29/32)为S.1,4,[5],12:i:-优势克隆型别,3株ST8333型菌株均属于cgST253604型,遗传差异小(≤3个等位基因)且与ST34仅在hemD位点有差异,表明基因组正在变异;cgMLST分为13个cgST型,优势型别为cgST257566 、cgST81900和cgST52428,各包含5个株菌;wgSNPs分析显示S.1,4,[5],12:i:- 分布在不同的进化簇中,具有遗传多态性和局部进化特征;SNPs差异小于100,存在跨地区传播可能。 结论 乌鲁木齐S.1,4,[5],12:i:-携带耐药基因广泛,以ST34型为主导克隆,与国内流行趋势相符,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连续多年出现遗传高度相似的ST8333型值得警惕,建议通过各部门联动的实验室监测网络加强对该菌株的监测和防控。

  • 论著
    廖文平, 张文, 张理翌, 辛玉, 罗杰, 吕娟, 石林, 苏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20—2024年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及确诊延迟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推动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4年重庆市登记治疗的学生肺结核患者病案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及确诊延迟影响因素。结果 2020—2024年重庆市共登记4 725例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天数(中位数)为36 d,就诊延迟率为51.77%;确诊延迟天数(中位数)为25 d,确诊延迟率为14.37%。5年间就诊延迟率和确诊延迟率均呈上升趋势(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18,95%CI:1.05~1.33)、少数民族(OR=1.20,95%CI:1.01~1.42)、被动发现(OR=2.97,95%CI:2.38~3.71)、病原学阳性(OR=1.16,95%CI:1.03~1.30)发生就诊延迟的风险更高;>12~18岁年龄组(OR=0.73,95%CI:0.54~0.99)、流动户籍(OR=0.69,95%CI:0.56~0.86)发生就诊延迟的风险更低;流动户籍(OR=1.99,95%CI:1.53~2.59)、无病原学结果(OR=7.25,95%CI:1.99~26.33)、复治(OR=3.70,95%CI:2.44~5.60)发生确诊延迟的风险更高;少数民族(OR=0.29,95%CI:0.21~0.41)、病原学阳性(OR=0.77,95%CI:0.65~0.91)发生确诊延迟的风险更低。结论 重庆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及确诊延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做好新生入学、高二学生结核病筛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早期识别肺结核的诊疗能力,降低学校结核病疫情暴发风险。

  • 论著
    邱玖香, 李燕, 黄浩铨, 梁晓婷, 党淑媛, 邓浩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2024年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基因亚型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纳入广东地区2018—2024年132例散发性HEV患者进行研究,以HEV合并其他肝病和无合并其他肝病为分组比较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差异,并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另外,对保留的血清样本进行HEV基因亚型分析。结果 在132例HEV患者中,对112例2018—2023年散发性HEV患者进行感染时间分析,结果提示感染例数在冬春季(68例)高于夏秋季(44例)。HEV合并其他肝病组肝衰竭发生的构成比、治疗失败的构成比高于HEV无合并其他肝病组,住院时间也长于HEV无合并其他肝病组(P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3.750,95%CI:1.048~13.423,P=0.042)、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R=9.371,95%CI:1.571~55.892,P=0.014)和合并药物性肝炎(OR=17.311,95%CI:2.819~106.287,P=0.002)是HEV患者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83例保留血清样本的患者中,47例成功进行HEV基因分型,结果提示广东地区主要的HEV基因亚型依次为:4b(27例,占57.5%)、4d(16例,占34.0%)、4a(2例,占4.3%)、4h(1例,占2.1%)和3a(例1,占2.1%)。2018—2019年HEV基因亚型的构成比与2023—2024年HEV基因亚型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V合并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药物性肝炎显著加重病情,目前广东地区HEV基因亚型以4b和4d为主。

  • 论著
    徐惠良, 范旻皞, 顾晓虹, 康雁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告并解析1株在中国江苏检出的儿童肺炎相关人鼻病毒A24型(human rhinovirus-24, HRV-A24),阐明其基因组特征、进化关系,并探讨其与儿童肺炎的潜在关联性及致病机制。方法 收集2023年无锡市1名7岁肺炎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样本,该患儿表现为不规则高热、持续咳嗽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提取总RNA后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去除宿主序列和rRNA后,进行拼接。用拼接序列进行基于局部序列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检索,检索可能的病原序列。对鉴定出的HRV进行基因注释、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关键基因组区域,确保序列准确性。结果 基于宏转录组测序结果,成功检测到1株HRV-A24毒株,并获得其完整基因组序列(7 113 nt),命名为RVA24/CN/2023/0512YJY。该毒株基因组结构与典型HRV一致,与美国2021年流行株RvA24/USA/2021/QZ8RX3同源性最高,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达97.72%,3'UTR区域同源性达100.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美国系列A24型毒株聚为一个高度同源的单系分支。除HRV-A24外,宏转录组分析未检出其他明确的致病性细菌或病毒,排除了混合感染的可能。结合患儿急性起病、影像学显示右下肺大面积实变、常规抗菌治疗效果不佳等临床特征,提示该HRV-A24毒株可能与患儿肺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报道了中国大陆HRV-A24毒株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其与国际流行株的高度同源性,证实了HRV-A24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潜在致病作用。

  • 论著
    周庚, 刘岩, 田涛, 张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子午沙鼠鼠体寄生蚤分布规律,为宁夏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3—2024年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相关数据,用Excel汇总2013—2024年子午沙鼠鼠体蚤数量、种类,分析鼠体寄生蚤种群结构特点,分析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子午沙鼠鼠体寄生蚤地理分布规律;应用独立样本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分析兴庆区、灵武市、平罗县和盐池县子午沙鼠鼠体寄生蚤时间分布规律。结果 2013—2024年宁夏长爪沙鼠疫源地子午沙鼠平均染蚤率38.03%(6 706/17 632),显著高于长爪沙鼠的27.36%(5 181/18 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56,P<0.05),蚤指数子午沙鼠为1.32高于长爪沙鼠的0.88;2013—2024年子午沙鼠共获蚤23 302匹,隶属于5科12属17种(亚种),绝对优势蚤种为同型客蚤指名亚种18 656匹(占80.06%),秃病蚤为次优势蚤种;鼠疫细菌学检测,2013—2024年发生3次动物鼠疫疫情,共分离8株鼠疫菌,其中从子午沙鼠鼠体分离3株,子午沙鼠鼠体寄生蚤分离2株(全部来自于同型客蚤指名亚种),长爪沙鼠鼠体分离3株;地理分布特征,子午沙鼠蚤指数、染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灵武市、平罗县、兴庆区、盐池县,运用非参数检验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分析各县区染蚤率和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2024年鼠体蚤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染蚤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小于总蚤指数,同型客蚤指名亚种蚤指数与总蚤指数走势完全一致;秃病蚤呈现双峰波动,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集中分布在9、10、11月。结论 子午沙鼠是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主要宿主,其寄生蚤同型客蚤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 论著
    张富敏, 苏飞, 赵苏晔, 郭军, 万永虎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贵阳市腹泻患儿中诺如病毒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别,为当地诺如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贵阳市2家哨点医院采集的疑似诺如病毒感染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样本,共计418份,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然后对检测阳性样本进行衣壳蛋白VP1基因序列的扩增和测定,统计分析其流行特征,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遗传进化树、同源性和位点突变。结果 418份粪便样本经Real-time PCR检测发现66份核酸阳性,其检出率为15.79%(66/418),测序成功获得42份基因序列。流行特征显示,冬季和春季阳性率较高[31.63%(31/98),17.95%(14/78)],12~30月年龄组儿童检出率最高22.08%(34/154),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检测共存在9个基因型,分别为GⅡ.4[P16](57.14%)、GⅡ.7[P7](9.52%)、GⅡ.3[P12](7.14%)、GⅡ.17[P17](7.14%)、GⅡ.2[P16](4.76%)、GⅡ.4[P31](4.76%)、GⅠ.3[P13](4.76%)、GⅡ.12[P16](2.38%)和GⅠ.2[P2](2.38%)。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显示,贵阳市诺如病毒VP1基因分处于GⅠ和GⅡ 2个分支,进一步分为9个次分支,GⅠ型中的3株毒株同源性为77.2%~99.8%,GⅡ基因型中的39株毒株之间同源性为74.6%~100.0%;与参考株相比,氨基酸突变毒株共有11株,共涉及到15个位点的突变,GⅠ.3[P13]基因型所有毒株均存在I150V的突变,GⅡ.3[P12]基因型中有1株存在6个位点的突变,GⅡ.4[P16]基因型中有7株毒株存在位点突变且存在多个位点突变。结论 贵阳市诺如病毒阳性率较高,流行形势严峻,冬春季节为高发期,1~2岁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当前流行株以GⅡ.4[P16]为主,多种基因型并存,整体优势基因型未发生显著改变,但病毒持续变异。需重点关注GⅡ.4[P16]的逃逸突变及GⅡ.3[P12] P2区可能增强宿主适应性的突变。建议加强高风险场所监测,并根据抗原表位变异情况及时更新疫苗组分,以防暴发流行。

  • 综述
  • 综述
    李贞, 段智, 陈辉, 刘杏仁, 刘然, 杨慧, 刘凌泳, 王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共感染日益成为影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在HIV感染者中,HGV的高流行率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复杂性,表明HGV可能通过免疫逃逸、细胞因子失衡及影响肝脏功能等机制,减缓HIV的病程。本文综述HGV与HIV共感染的免疫学机制,重点阐述HGV如何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免疫细胞亚群分布等方式,潜在地延缓HIV的临床进展。同时,总结针对该共感染的诊断方法及其局限性,分析HGV检测的挑战和新兴技术应用,并讨论现有治疗策略,强调在HIV抗病毒治疗基础上,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优化临床管理的重要性。本文旨为理解HGV与HIV共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和临床管理提供新视角,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尤其是在早期诊断、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方面的潜在突破。

  • 综述
    朱家楼, 李芃, 赵雯雅, 张黎, 胡锦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下第一大单一感染源致死原因,对全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性疫苗及耐药结核占比不断扩大,加强早期诊断和耐药检测对结核病的防治至关重要,但传统检测方法在灵敏性、时效性或耐药检测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技术快速发展,其不仅可以快速高灵敏度识别结核分枝杆菌,还可以对多个耐药突变位点进行精准检测,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选择。本文对3种高通量测序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展望,包括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靶向基因组测序(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NGS)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技术,以期为高通量测序在结核病诊断及耐药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孙钦同, 刘文杰, 王宁, 李万福, 孙林, 韩英男, 刘言, 曹馨月, 蔡彤, 王学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我国常用的几种植物源蚊虫驱避粗提液对白纹伊蚊的有效保护时间,评价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为植物源蚊虫驱避剂的研发提供基础。方法 将薄荷、浮萍、石菖蒲、迷迭香粉碎后,用无水乙醇浸提,采用《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GB/T 13917.9—2009)试验方法,测定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药液间驱蚊时间的差异,重复测量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浓度的各类药液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实验室条件下,6组(笼)试虫平均停落在测试人员手背的试虫数为(33.92±5.49)只,攻击力合格。迷迭香、石菖蒲、薄荷的20%、15%、10%和5%稀释浓度药液平均驱蚊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薄荷、浮萍、石菖蒲、复配剂的不同稀释浓度的驱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3.32,12.53,10.29,P均<0.05)。浓度为15%和20%的薄荷、石菖蒲和迷迭香平均驱避时间均>4 h,10%石菖蒲平均驱避时间为4 h,而浓度为5%的4类植物源驱蚊粗提液平均驱避时间均<4 h。薄荷、浮萍、石菖蒲、复配剂随着浓度的降低,驱蚊时间总体呈缩短趋势。结论 薄荷、石菖蒲、迷迭香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的驱避效果,较高浓度的植物源驱蚊药液驱蚊效果较好,可进一步研发应用。